《最后的完美世界》【管理】:讀千卷書之第348本—每天1分鐘讀1本書
今天分享管理學經典書籍的第二十四本:《最后的完美世界》。
這部小說未嘗不是在闡述現代管理思想中的人性觀點。書中有極端理性和現實的“經濟人”,眼中只有利益;也有形形色色的“社會人”,依靠夫妻、情侶、親子、朋友乃至合作伙伴等各種人際關系來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所有這些人都在努力追求“自我實現”,企圖掌握自己的命運,甚至改變這個世界。同時,他們的命運又交織在一起,最終表現出極為復雜的行為模式和思想感情。
一、最后的完美世界的由來。這本書的書名實則是一個文字游戲,源自伏爾泰的《老實人》中“眾多可能的世界之中最好的一個”之語。至于這個書名究竟是影射英王愛德華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那道日薄西山的余暉,還是暗指人芳華落盡的垂暮之年,我把它留給讀者來判斷。
秉著“講求實際”的處世法則,她把各種角色都扮演得盡善盡美:在上了年紀的紡織廠老板面前,她是忠實賢良的主婦;在年少輕狂的親王面前,她是柔順本分的情人;在窮困潦倒的畫家面前,她則是盡職盡責的伴侶,白天給他做模特,晚上給他暖床。這種“講求實際”的態度遵循的是一套冷酷無情的邏輯,毫無道德可言。它曾在情婦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令年輕的索別斯基驚駭莫名,也曾在女兒的行事風格中展露無遺,令年長的索別斯基恐懼不安。
這是最后的完美世界,在這里,所有的群體和階級都能各得其所,而不至于生死搏殺,撕開彼此的喉嚨,一頭栽入內戰。一旦這個世界有所改變,就必然會有某一個群體打破平衡,占據統治地位——至于是富人購買軍隊來消滅窮人,還是窮人嫉妒心發作,要報復其他人,那其實都無關緊要。使生活變得有價值的一切要素都將灰飛煙滅,隨之消失的還有平衡性和多元性、包容力和選擇權——我們稱之為文明的一切。
二、使命的力量。摩根的愿景是創建工業化的美洲大陸,而西門子的目標是通過工業發展來實現國家統一,創建經濟強大、政治民主自由的社會。辛頓知道自己的創業使命沒有兩位大師那么宏大,但他自己是基于構建集合、確定創業使命而非投機取巧的。從這方面來看,還是與兩位大師頗有相似之處的。事實上,無論是摩根還是西門子,都只有一個集合,他們畢生只有一個創業使命;而辛頓則有兩個。
就在那次去哥廷根的時候,辛頓的腦海里突然浮現出一幅歐洲的遠景:歐洲就像一只巨大的腸胃,貪婪地吞咽著非工業化世界的產品,城市人口爆發性發展,迅猛發展的制造業需要越來越多的食品、纖維、金屬和工業材料。就在那時,他切身感悟到了一個全新的創業使命:為工業化世界及其城市人口和工廠企業提供金融支持。
三、青年人視為希望的,老年人卻當作回憶。伯努利家族的數學家把世界從因果關系推進到具有概率、分布和其他數學統計特征。他們甚至用規律來約束命運女神堤喀(Tyche),使之變得理性,可以進行預測。在他們的數學統計中,單個的現象,無論是分子還是人,都是自由隨意的,但總體則受到嚴格的規律約束和支配。在歐拉之前,所有的物質和形式都已在空間中存在,而空間本身卻并沒有什么性質可言。但歐拉的拓撲學則認為空間是有性質的,如空間有曲面、邊界、角度和維度等。在拓撲學中,物質是空間的延伸。
歐內斯特·馬爾堡有一次曾以他那尖刻而詼諧的口吻說,索別斯基父子正是達爾文進化論的明證,只不過方向要反一反:猿才是人的后裔。不過,莫森索爾認為,這話分明是對一種無辜動物的誹謗。對于這位年輕的王子,最恰當的比喻應該是莎士比亞的《暴風雨》一劇中那個凱列班:作為一個人,他把人性中最卑劣的那些品質(狡詐、貪婪和嫉妒)發揮到了極致。莫森索爾很清楚(任何一個跟那家伙打過交道的人都會有同感)不能信任年輕的王子。他的性子難以捉摸;他會背叛你、傷害你,僅僅因為他覺得那樣做好玩兒。
亞瑟曾經說過:“青年人視為希望的,老年人卻當作回憶。”他宣稱這句話是從書上讀到的。但與亞瑟的許多雋語一樣,這句話也很可能是他自己編的,只是他太過謙虛,不肯承認而已。希望會變,而且變起來很快,但記憶會雋永留存。“你只會老一次——這就是最后的完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