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軍產品方法論》【工具】:讀千卷書之第207本—每天1分鐘讀1本書
今天分享關于職場工具的第二十九本書籍:《俞軍產品方法論》。
“產品經理們就是以產品當筆,與世界對話。”這句情懷話道出了俞軍20年的產品認知。本書核心有三部分:用戶模型、交易模型、產品經理培養,分別側重心理學、經濟學和人力資源。
一、產品經理要學什么?俞軍說產品經理要學習成熟學科的話,最主要是學經濟學和心理學,邏輯和同理心都很重要。這點我很認同,也有類似的思考:同理心是地基,想象力是天空,中間是邏輯和工具。同理心,我覺得是兩個過程,首先對自我的感受敏感,之后通過自我體驗來理解他人。想象力,不是天馬行空,是基于同理心的推演。邏輯和工具確保歸納和演繹不跑偏。
用戶價值=新體驗-舊體驗-替換成本。企業以產品為媒介,與用戶進行價值交換;產品經理要能在實踐中理解用戶模型和交易模型,設計產品促成更多交易,以創造有利可圖的用戶價值。本書還介紹了我對產品經理選拔和成長的理解。
麥克·艾爾洛埃也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有“產品經理”頭銜的人。因為這種做法很成功,后來很多著名的消費品公司都有了產品經理。所以那時候一個品牌只有一個產品經理,他的職能本質上是品牌產品經理。在快速消費品時代,香皂的產品質量無法拉開差距,香皂生產的技術也不會有顯著性差異,想要和其他產品產生明顯區別,主要靠市場驅動,但更主要的是做定位、做營銷、做渠道。
二、好產品的三個屬性。產品經理只要學會用四個概念分析產品和用戶就算及格了:效用、成本、邊際、供需定律。效用,是指滿足了用戶的什么需求和滿足程度,人們默認追求總效用最大化。關于成本,要明白什么是直接成本、交易成本和機會成本。關于邊際,要明白基本的邊際遞減、邊際成本、邊際效用、邊際交易。供需定律是指其他條件不變時,價格下降則需求量上升。
一個好產品要有三個屬性:(對用戶)有效用,(企業)有收益,可持續。只有可持續,才能讓企業長期賺錢;只有可持續,才能長期為用戶創造更多價值。而可持續就涉及交易模型設計問題。只有產業鏈上各方在創造價值和利益分配方面公平合理,有競爭性,產品才可持續。
從產品經理的視角來看,用戶不是自然人,而是需求的集合。用戶有異質性、情境性、可塑性、自利性、有限理性這五個屬性。“口渴+談論梅子”是一個情境,那么用戶在這個情境刺激下,會產生一個期望效用——吃梅子,可能認為吃梅子可以解渴,從而產生行為驅動,比如想辦法向前行軍,去找梅子。
三、將產品看作交易。在實際應用這個理論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種思路是“將產品看作交易”,在企業、產品、用戶的三方框架下去認知和定義產品,在這個三方框架下,以終為始,產品一開始就應該為了企業和用戶間的交易(價值交換)而存在,產品即交易。
產品效用對用戶需求的滿足程度大體可以分為四類:底線需求(不能低于),夠用就好(不用高于),越多越好(愿意多支付),驚喜(超過預期或參照系)。
交易成本的本質是,所有用戶(買方)付出的但企業(賣方)沒收到的成本,以及所有企業(賣方)付出但用戶(買方)沒收到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