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肩負著中華的未來,你們身上正涌動著創新的血脈!
無論你在哪所學校,哪個城市,你都是與眾不同的,都是獨一無二的你自己!
而今天我分享給大家的一些故事或者經驗,希望能夠幫助你們更好地把握現在!
未雨綢繆,從現在開始,認真規劃生活,努力提高自己。未來就在你手中!
祝福你們都能成就精彩的自己!
李開復(微博)
很高興與這么多剛剛入學的大學新生交流,今天的演講,希望和大家討論一下,經過大學4年的學習生活,未來的你可能成為什么樣子。
4年后,你們中的一些人可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困惑,可能陷入迷茫,也可能發現,你們距離自己的目標還存在許多不足。未雨綢繆,如果想避免4年后的困惑和迷茫,就必須從現在開始,認真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努力提高自己。
尋找興趣和天賦,避免成為迷茫困惑的人
去年,做校園招聘時,我們去了15所高校,發出了大約200份錄取通知。然后,我一一打電話,看每個人是否愿意加入創新工場學習創業。我的第一個問題總是:“你有沒有想過,在你人生的未來,創業是否是你真正想做的一件事。”
出乎我的意料,超過80%的頂尖畢業生給我的答案是:“不知道,沒想過。”
這,就是一種迷茫。
大學4年,必須弄清楚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特別要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里,天賦在哪里。
該怎樣尋找興趣和天賦呢?我的建議非常簡單:多嘗試!無論是選修課程還是實習工作,無論是參加社團還是去網上求知,花足夠的時間去嘗試、體驗,努力尋找天賦和興趣所在。
當然,求知不能太功利。千萬不要因為你的某個職業規劃,就只去學那些“用得上、有幫助”的技能,否則,你可能會錯失心中真正喜愛的事情。
拿我自己來說,我上大學時選修的課程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選課前覺得可能有興趣,上課后卻發現非常枯燥,聽得昏昏欲睡。但我一點都不后悔花時間選這些課,因為這樣的嘗試會讓人生的選擇更少些。
第二類課程是上了幾堂課、做了幾次作業就愛不釋手的課程。愛上一門課程的感覺特別好,這不可能第一次就撞上,我也是選了那么多自己不喜歡的課之后,才發現自己最喜歡的是計算機相關的課程。
第三類課程學的時候很感興趣,但不知道以后有什么用。這沒關系,就像喬布斯所說的,這都是人生中積累的點點滴滴,也許未來有一天,你會把這些點點滴滴串聯起來。比如,當時我發現自己對哲學很有興趣,但自己并不想做哲學家。雖然沒有直接的用途,哲學類的課程還是教會了我如何思考,如何認識人生的價值,也成了我一生的指南針。
對于第一種課程,直接丟掉;對于第二種課程,馬上去追隨;對于第三種,先留著,以后總歸會把它串聯起來。
學會學習和思考,避免成為應試機器
你們經過了十幾年的應試教育,今天進入了大學,應該畫上一個句號。希望你們能掙脫一切束縛,開始真正的學習和思考。
如何真正學會學習和思考呢?在大學期間,必須學會三種學習和思考的能力。
第一種也是最重要的一種能力,是自學的能力。在大學4年,要學會從一個被填充知識的人,變為自學知識的人。不能只會背誦,還必須要有理解的能力——這包括舉一反三的能力,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能力,無師自通的能力,等等。
該怎樣培養自學能力?很簡單,你必須學會問“為什么”。
第二種能力是從理論到實踐的能力。不要只知道公式是什么,理論是什么,而且要知道在實際工作中如何運用。
這需要在學習時多問一個問題——“有什么用”。我女兒小時候非常不喜歡學數學,她覺得像指數之類的東西沒有實際用處。直到有一天,我問她:“如果有100元存在銀行,每年10%的利息,10年以后你會有多少錢?”當她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居然不是200元,而是259元的時候,她突然對數學有興趣了。我當時就告訴她,指數,還有其他很多數學知識,都是非常有用的,關鍵在于融會貫通,知道如何將理論付諸實踐。
第三種能力是批判式思維的能力。每一件事情,都有多方看法,不是只有一個非黑即白的答案,每個意見都值得了解和珍惜。不要被教條束縛,要學會用不同的觀點來看問題。
怎么樣培養批判式思維能力呢?建議你們每碰到一個知識點的時候,不但要學會問“為什么”,還要學會問“為什么不”,這會讓你更深入地了解問題的本質。
我女兒以前參加辯論社時,問我:“應該怎么選擇我所支持的觀點?”我給她的建議是:“你永遠要選擇那個你不認可的觀點。”按照我的話做了幾次之后,她慢慢了解了,當你去辯論你所不認可的觀點時,會有很多好處。首先,對方的辯論方向你已經了如指掌,知己知彼,更容易取勝;通過變換視角,你一定會很驚訝:你原先不認可的觀點其實也有一定的道理;最重要的是,你會真心理解并相信多視角看問題的好處。這種練習可以讓你更容易平衡不同的觀點,成為一個有批判式思維的思想家。
培養情商,避免成為孤獨、被動的人
所謂情商,就是和別人交流的能力、將心比心的能力以及得到別人信任的能力。以后進入業界你就會發現,這些能力都非常重要,特別是得到別人信任的能力。
培養情商的第一步是培養友情。讀大學時一定要交幾個要好的朋友。大學的友情不容易變質,往往可以受益終生。
第二,要培養自己的表達能力,也就是口才。不要認為自己很聰明、能夠思考就足夠了。希臘哲人說過,一個善于思考的人如果不善于表達,其實就等于一個不善于思考的人。
創業者想要成功,他必須影響他周圍的人,如投資者、顧客、用戶等等。一個有口才的創業者,可以更好地領導員工,可以激發員工的斗志和潛力。雖然只有口才是不夠的,但我見到的每一個成功的創業者都有出色的表達能力。
第三,在校期間要多爭取實習、實踐的機會。
“我聽到的會忘掉,我看到的能記住,我做過的才真正明白。”這句話告訴我們,必須去實踐,才能明白一個團隊是怎么工作、怎么設定目標、怎么達到目標的。只有學習如何跟人協作,才能增加你的情商,提高與人溝通的能力。
我在谷歌工作4年,在創新工場工作2年,在這6年的時間里,我沒有雇用過一個沒有實習經歷的畢業生。
唯一掌握實際工作經驗的方法就是去企業實習。如果找不到好的公司去實習,哪怕是到餐館里端盤子都有價值。端盤子的時候,你有機會跟周圍的人接觸,這會讓你成為一個情商更高的人。
除了實習,學生社團也是學習處理人際關系的好地方。社團其實是一個微觀的社會,參加社團是進入社會的一種非常好的學習方式。
從大學第一天開始,你就必須從被動轉向主動。要成為自己的主人,積極管理自己的學業甚至未來的計劃。只有你能管理自己的未來。在今天的社會里,只有一個積極主動、不怕失敗的人,才能在瞬息萬變的競爭環境中贏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里得到最多的機會。遇到挫折時,絕不能消極甚至放棄,你的被動其實就是棄權。你不去解決問題,也是一種解決;你不去作決定,也是在作決定——這只會讓你成為一個被動的/消極的/不成功的人。
腳踏實地,避免成為浮躁貪婪的人
浮躁和貪婪,這兩種負面的人生態度,我在年輕人身上一次又一次看到。
年輕人應當奮斗,不要將僥幸致富作為你的動力。在今天的社會里,創業也好,就業也好,一定要腳踏實地,通過努力學習達到目標。
千萬不要浮躁,不要認為可以僥幸得到成功。那種僥幸的成功即便得到了,可能也是短暫的;就算不是短暫的,也是不值得的。
在創新工場,我們投資了一個團隊,團隊的負責人是美國名校畢業,才華橫溢,口才也非常好,被團隊一致推為領導者。但他希望能快速成功,快速出名。結果,他把更多的時間花在怎么出風頭上,而不是腳踏實地把產品做好。最后,團隊的產品做得非常不成功。團隊成員一個接一個離開,最后他自己也不得不離職。
想創業的同學,一定不要太浮躁。一畢業就創業,失敗的概率太大了。就算你有實習經驗,你也不會深入了解財務、法務、運作、市場、技術、產品、用戶……你不可能這么快成為全才。給自己至少幾年時間,再去創業。最好的培訓學習方法是加入一家創業公司,逐步累計自己的實力、人脈。當你覺得自己積累夠了的時候,再開始創業。
在豌豆莢團隊有一位北大的才女,名叫崔瑾。她的經歷最讓人感嘆的一點是,她作為北大國際關系專業的畢業生,非常想學習創業。她先是去申請百度的職位,當時百度才剛起步,沒有合適的職位,就跟她說,要來的話只能做前臺,她答應了。今天,崔瑾經過在百度/奧美/谷歌的積累,學到了很多做事、做人的方法。她今天能夠成為豌豆莢的首席運營官,很大程度來自畢業那一天的決定。她沒有因為北大人可能會有的自豪感而拒絕接受一個前臺的工作。
在腳踏實地的話題上,我想分享一句喬布斯的座右銘:求知若饑,虛心若愚。希望大家都能記得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