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古稱夷陵,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長江上中游分界處,建制歷史逾兩千年。是中國中部重要的交通樞紐,擁有漢宜高速公路、漢宜高速鐵路、焦柳鐵路、318國道等國家重要的交通動脈。素有“川鄂咽喉”之稱,歷來是長江航線上的一個重要轉運港。
在宜昌市濱江公園夷陵長江大橋側,有一座聞名 宜昌大撤退紀念園。紀念園的建成,是為了紀念80多年前發生在這里的一場驚心動魄、關系國家命運、民族存亡的大撤退。
走進濱江公園迎面就看到“宜昌大撤退紀念碑”,紀念碑長15米、高9米、厚3米,由巨大的數字和鐵錨組成,外形取船和長城之形。“1938.10.11”這組特殊數字,突出了“宜昌大撤退”發生時間。
紀念碑上紅色花崗巖浮雕再現當年青年學生宣傳抗戰、裝卸工日夜搬運上船,纖夫拉船搶過險灘等恢弘的歷史場面。兩端分別為宜昌大撤退銘文、宜昌大撤退犧牲船工英名錄。
1938年10月25日武漢淪陷,來自華北、華東等地區飽受戰難之苦的3萬余百姓和10萬噸待運進西南地區的物資滯留宜昌碼頭。愛國實業家、民生輪船公司總經理盧作孚臨危組織24艘輪船、征用850余只木船,雇用3000余名工人和數萬宜昌群眾,頂著日機的狂轟濫炸,僅用40天時間,成功完成了人員和重要戰備物資全部搶運入川的壯舉---宜昌大撤退,被稱為中國抗戰史上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以下黑白照片系網上收集)
《宜昌大撤退》紀念碑銘文:
發生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的宜昌大撤退,是一部民族救亡的悲壯史詩和英雄樂章。浩然正氣,低徊大江流日夜,高懸星漢壯春秋。
1938年秋,繼侵華日軍屠戮滬寧后,武漢會戰禳敵維艱,宜昌告急。華北華東和華中許多工礦、院校、軍機要部之物資設備、兵工航空器材及大量負傷將士、難民孤童、軍政工商人士和社會賢達名流,經水道陸路,涌堵蕞爾宜昌,俟遷蜀渝。挾地壤荊門雄關,扼天下西江襟喉的古城,云譎波詭。惟長江枯水季節前10月至11月約剩40天的中水位期完成超年運總量之疏運,救亡圖存,垂成攸關。
民族實業家、民生公司總經理盧作孚臨危受命交通部次長兼疏運總指揮,以超凡勇智,赴宜督導。民生公司為主力,聯合招商、三北等輪船公司并租用盟國外輪,集24艘輪船和850余只木船于宜渝之間分段轉運。中國共產黨秉持民族大義,通過中共海委水陸各基層支部廣泛動員,鼎力相助。滯宜愛國民主人士和抗敵演劇隊也熱忱響應,奔走呼吁。
錚錚宜昌,傾全城之眾,數萬碼頭工人、海員、船工和纖夫,在敵機狂轟頻仍、硝煙彌漫的宜昌碼頭和嶺寒澗肅、灘湍水阻的峽江航道,鏖戰于驚濤,劈波于漩流,萬民挽臂,百姓伏脊,搬運號子和拉纖絞灘之吶喊怒嘯蒼穹。英雄城市,展開波瀾壯闊之恢弘畫卷,竭盡砥柱挽瀾之磅礴力量,將民族工業精華近10萬噸物資設備,3萬人員如期成功轉移,演繹了中國大內遷最壯觀一幕。
宜昌大撤退歷公元1937至1940年三載,輪帆二千余,疏運百萬噸,遷民于后方運兵于前線數百萬,世界軍事史稱“中國偉大的內遷”。此三年中,日寇瘋狂阻截,轟炸碼頭貨棧,空襲船舶民眾,致我傷亡慘烈。僅民生公司計員工116名捐軀、61名傷殘,更佚名英魂無數。宜昌人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驚天地、泣鬼神,以熱血寫就中華民族歷史一頁。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宜昌大轍退與法國敦克爾刻大轍退齊名,氣壯山河,彪炳史冊。宜昌大撤退體現了中國人民在民族危亡之際,萬眾一心、勇于犧牲和包容團結之精神,譜寫了民族統一戰線新篇章,奠定了抗戰勝利基礎,勛業照人,萬古流芳。
行看云雨過去,五隴煙收,西陵形勝,三峽浪開東海日。七十寒暑,山川不泯英雄氣,征途依然當年月。借先輩慷慨,添今人豪情,逞長江之志,銘耿耿肝膽。辟園塑景勒石鐫珍歲在丁亥。祈黎民安,社稷足,世界和諧,彝陵豐華千秋,華夏玉帛萬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