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村民來到農地里準備農作,遠遠看到遠處的土壁里白花花一片,走近一看竟然看到了一堆白花花的尸骨!這可不是什么恐怖故事的開頭,而是發生在現實中的一則新聞——2020年7月15日,山西高平一村民意外發現尸骨坑,經專家勘測后,發現該尸骨坑可能和兩千年前的長平之戰有關。
01 滅諸侯統天下,遠交近攻,先亡韓趙
作為被大秦帝國滅掉的第二個諸侯國,在鐵騎之下雖有小小的勝利(趙奢閼與破秦、秦軍兵敗于趙邯鄲,秦昭襄王賜死白起),仍然阻止不了被滅的結局。
在對戰長平之前,趙國與秦國進行了長久的拉鋸戰。公元前270年(周赧王四十五年),秦軍繞過韓國和趙國打仗,結果在閼與(今山西和順西北)敗給趙將趙奢對戰。這個時候,范雎提出“遠交近攻”的方案被秦昭王采納,于是秦軍轉而攻打魏國,再攻韓國。
公元前262年(周赧王五十三年)秦國攻韓占領上黨郡(韓趙魏交界,位于太行山和呂梁山之間)。上黨郡郡守馮亭不向秦投降,于是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了趙孝成王。
趙孝成王聽從了平原君趙勝的計謀,收下了上黨郡。此舉讓秦國感到不滿,遂出兵攻趙。
02 秦趙兩軍對峙
公元前260年(周赧王五十五年),秦國將領王龁(hé)對趙國的軍隊發起進攻,于是趙孝成王派遣廉頗應戰。
廉頗為抵抗秦軍的進攻,連忙在上黨修建了三道防線:一為空倉嶺防線、二為丹河防線、三為百里石長城。
很快秦將王龁就發現空倉嶺異常陡峭難以攻打,正好韓軍在空倉嶺的缺口中建立了高平關以及二鄣城、光狼城。
因為高平關、二鄣城、光狼城沒有高山可以依靠,所以趙軍徹底失守空倉嶺防線,還損失了裨(pí)將(副將)趙茄以及四名都尉,而秦國的軍隊只犧牲了偵察兵。
失去第一道防線后,趙將廉頗率軍退守第二道丹河防線,利用丹河的地勢來阻止秦軍前進,來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
03 議和換帥,紙上談兵趙括與殺神白起
趙將廉頗想要耗到秦軍投降,誰知背后趙孝成王早就背著他開小會,和樓昌、虞卿商議和誰議和?又如何議和?議和不成又要換誰上戰場?
會議以趙孝成王采納樓昌的派鄭朱前往秦國的方案結束。見趙孝成王沒有采納自己“派使者前往各國求援,以此抗秦”的方案,虞卿十分感嘆,心中暗道,天要亡趙。
當鄭朱到了秦國之后,秦昭襄王與范雎好生招待并散播消息說秦趙握手和解,既往不咎。害的各國不敢前去支援趙國,使得趙國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
長久的消耗戰,秦國因地廣物博還能勉強撐下去,而趙國本就是小國,又加上沒有支援只能苦哈哈的等待糧草供應。之前戰爭中的傷亡和長時間的拖延讓兩國君主格外抓狂,為了讓趙國換上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將領,秦昭襄王派宰相范雎前往趙國上演一場離間計。
在范雎的誘惑下,趙孝成王派上了趙括(趙奢之子)以此來代替廉頗。當然令他們怎么也想不到的是,秦國早就在私下將王龁換成了白起。
04 終是紙上得來終覺淺
正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趙括先是整頓軍紀,而后一改廉頗消耗戰的作風,直接上來就要開打。
在秦國佯裝敗退的計謀下,趙括逐漸自傲起來,緊追秦軍不放,一直追到空倉嶺,才驚覺曾經的第一道防線如今成了阻礙,而背后又有秦軍逼迫,最后被圍困在空倉嶺、百里長城防線以及韓王山的空地,插翅難逃。
以卵擊石,不可謂不破。趙括帶頭沖鋒慘遭弓箭射死,主將一死,再加之長期失敗的趙軍軍心潰散,秦國的軍隊很快取得了勝利。
以防日后趙國發難,秦將白起與部下商議后決定將四十萬趙軍坑殺,將二百個左右的年幼士兵放回趙國。
長平一戰是戰國時期最重要的轉折點,加快了秦國統一的步伐,更讓六國聞風喪膽更加懼怕秦國,而被埋藏在長平的四十萬趙軍一直等待重見光日的那一天。
1995年,山西高平發現一處尸骨坑,內有尸骨及刀幣和銅簇。經過考古學家搶救性挖掘,該坑被稱為長平之戰遺址永錄1號尸骨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