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走近科學:跨越300年的光是波還是粒子之爭,到底爭些啥?

量子力學的詭異之根源在于“波粒二象性”。

要揭開量子力學之迷,不得不先從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開始。

如果量子力學是一部傳奇的故事,光的“波”“粒”之爭就是它的前傳,我們就從這場跨越三個世紀的“論戰”開始吧......

首先,請閉上眼睛,先回顧一下這場“ 回腸蕩氣“”波瀾壯闊”的畫面:

古希臘時代人們就開始思考關于光的本質。根據經驗觀察和元素說的影響,那時人們認為光是一粒一粒的。

17世紀初,笛卡爾第一次提出了光是波的看法,加上惠更斯的支持,整個17世紀人們主要的觀點就是,光是一種波。

18世紀初的1704年,牛頓發表了《光學》,他說光是一種粒子。于是整個18世紀人們幾乎都承認,光是一種粒子。

19世紀初的1803年,托馬斯.楊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叫雙縫干涉實驗,它證實光是一種波。加上后來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的證實與支持,于是人們在整個19世紀里都相信,光還是一種波。

20世紀初的1905年,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理論說明,光也可以是一樣粒子,于是人們都被搞懵了……

真是各領風騷一百年啊!

都爭了300來年,還是別爭了,現在大家都相信光不僅是一種波,也可以是一粒子,還可以同時是一種粒子和波,這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

幾百年來這場爭論是如何展開的?他們都爭了些啥?

在古希臘時代,人們只是憑生活的經驗去理解,為何光只能走直線?光遇到了障礙物怎么不會繞過去呢?光在水中為什么會發生折射現象?....等等。這些觀察到的現象加上當時元素說的影響,人們認為光應該是一顆顆非常小的“光原子”組成。這種理論我們稱之為光的“微粒說”。當時歐幾里得的《反射光學》也論述到光的直線傳播原理和光的反射原理。

光的反射

直到17世紀初,笛卡爾才第一次提出了光是波的看法,在他的《折光學》中最先提出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光是一種壓力,在媒介里傳播。他認為既然聲音是一種波,為什么光就不能夠是一種波呢?

后來意大利的數學教授格里馬弟做了個實驗,就是用一束光通過兩個小孔投射到屏幕上,這時在屏幕上出現了一些明暗條紋的圖案。這讓他想起了水波的衍射。于是他得出結論,光應該也象水波一樣是一種在介質中傳播的波。衍射也首次成為了光是一種波的有力證據。

雙孔干涉實驗

光的波動說,后來還得到了當時名氣比較大的胡克的支持,他在1665年出版的《顯微術》中明確支持了光是一種波的說法。他觀察了肥皂泡里映射出的色彩和通過薄云母片產生的光輝,斷定光就是一種波。

直到1672年,牛頓出現了,他初試牛刀。牛頓讓光通過三棱鏡看到不同顏色的光,這些不同顏色的光通過透鏡又可以聚焦為白光。這個光的散射實驗,讓牛頓堅信,光是一種微粒,這些不同的顏色就是不同的微粒。他給英國皇家學會秘書奧登伯格寫信介紹了他的理論,當時并沒引起多大的反響。

牛頓在做色散實驗

在惠更斯的有力反擊下。光的波動說還是占據著很大優勢。牛頓的微粒理論暫時還得不到更多人的支持。波動說認為,如果光是一種粒子,那么光在交差時,為什么不因為碰撞而改變方向呢?惠更斯引入“波前”等概念成功的用波的理論證明和推導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這對于“微粒”說方面可說是沉重的打擊。1690年,惠更斯發表了他的著作《光論》標志著波動說在這個階段到達了一個興盛的頂點。波動說在整個17世紀幾乎都是占了上風。

但是,惠更斯的波動理論也有他的缺陷。波動說認為,光不是一種物質粒子,而是由于介質的振動而產生的一種波。那么這種介質是什么?當時惠更斯用的是“以太”來作為應付,但是以太是否存在,當時也沒有證實。另外,惠更斯認為光是一種橫波,這就沒法解釋光的偏振現象。

十八世紀初的1704年,牛頓終于重拳出手了,他的煌煌巨著《光學》一出版,波動說幾乎已是搖搖欲墜。

牛頓問:如果光是一種波,他遇到障礙物時,為什么沒像聲波一樣繞開呢?牛頓認為在白光中已經存在了各種色,白光可以說是不同色的各種微粒的混合體。在他的色散實驗中,棱鏡把它們各自分開了。

關于折射現象,牛頓的解釋是,根據力學理論,由于玻璃的粒子所發出的力作用在光的粒子上,所以光的方向才會發生改變。

但是牛頓粒子理論也有自已的破綻,他沒法很好的解釋衍射中出現的種種現象,也沒法回答兩束光交差碰撞時,為什么沒有因碰撞而改變方向。

甚至他發現的牛頓環,還為他擺上了一個烏龍。牛頓環是一種光的干涉圖樣。1657年,由牛頓首先進行了定量測量。平凸透鏡與玻璃平板組合時,用單色光照射透鏡與玻璃板,可以觀察到一些明暗相關的同心圓環。這個衍射現象是波動說的有力證據。但是當時牛頓卻用微粒說去勉強的解釋。

牛頓環

雖然牛頓的微粒說還有很多不完備之處,但是,那時的牛頓已經是出版了《原理》的牛頓,他已經發明了微積分、還是國會議員、鑄幣局的局長和英國皇家學會主席。

這些光環,讓牛頓的微粒說,成為了整個18世紀的主流理論,波動說幾乎是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

正當微粒說沉浸于水月靜好,唯我獨尊之時,半路殺出個程咬金。這個人就是托馬斯.楊。他做了個著名的實驗,就是楊氏雙縫干涉實驗。這個實驗在2002年,曾被《物理世界》評為十大經典物理實驗并且排名第一。

托馬斯.楊

當時因為沒有激光,楊是用蠟燭來做這實驗的。就是在一個遮擋板的中間開兩條縫,讓燭光透過兩個縫隙之后,打在后面的屏幕上,會形成一片非常漂亮的明暗相間的條紋。

雙縫干涉實驗

這些明暗相關的條紋的形成,我們可以從水波中理解,在平靜的湖面上于不同的地方扔兩個小石塊,形成的兩個水波擴散開來,當這兩個水波相遇時,波峰和波峰重疊,就會形成更大的波峰,當波峰和波谷相遇,就會相互對消。這個現象就是波的“干涉”。

水波干涉

那么光通過兩條縫也能形成這個明暗相間的干涉條紋,證明光是一種波。這個就成為光是一種波的最有力證據。楊于1803年發表了他的論文報告,闡述了如何用光的干涉效應來解釋牛頓環和衍射的現象,還計算出了波的長度。

楊氏雙縫實驗之后,菲涅爾再次用他的理論解釋了光的衍射現象。支持微粒說的泊松并不相信菲涅爾,他認為按菲涅爾的理論,當光照射在一定大小的圓盤上時,會在后面的光屏上出現環狀的衍射條紋,并且在圓心處出現一個亮斑,這是不可思議的!

菲涅爾

然而,這個實驗真的被阿拉果做了出來,他用單色光照射在寬度小于光源波長的小圓盤上時,真的會出現互為圓心的衍射條紋,并且在圓心處有一個亮斑。

泊松亮斑

事實面前泊松啞口無言,在微粒說方面,牛頓環本來就自擺烏龍,泊松這次又在自已的球門踢進了一球。

波動論方太高興了,為了記下泊松這個大功勞,慷慨的把這個現象稱為“泊松亮斑”。

波動說這個時期似乎吃了靈丹妙藥,支持它們的實驗一個接一個,勢如破竹。

菲涅爾假設光是一種橫波(惠更斯當時認為是縱波),就是象水波那樣,波振動的方向和傳播的方向是垂直的。而縱波就象聲波,波振動的方向與傳播的方向一致。菲涅爾的橫波理論解決了當時波動說中存在的“光的偏振”問題。

傅科通過實驗又證實了光在水中的速度小于真空中的速度。按微粒說理論,光在水中的速度比真空中的速度快。傅科的這個發現,簡直是判了粒子說的死刑。

1856年,麥克斯韋發表了他的第一篇電磁理論,并于1873年出版了他那著名的《電磁通論》一書。從此,波動說幾乎就奠定了它的統治地位了。

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認為,光就是一種電磁波,它是由引起電現象和磁現象的同一介質中的橫波組成的。電和磁(電磁波)可以似波一樣在真空中傳播而不需要任何介質,并且可測算出電磁波的速度和光速一樣。

麥克斯韋

1888年赫茲通過實驗發現了電磁波,證實了麥克斯韋的理論。光是一種波的理論至此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但是,波動說的勝利還是個暫時性的勝利。20世紀初的1905年,愛因斯坦終于出手了!

愛因斯坦是怎么出手的?下一篇量學力學的誕生我們再說。請關注醬子聊科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1)
概覽系列:《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概覽(一)——光是粒子還是波?
不可思議的世界
波-粒大戰之一(《量子物理史話》梗概與更改)
這場持續300年的波粒大戰,由牛頓開始,在愛因斯坦的理論中結束
上帝也瘋狂!光的發展史(上)——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阴县| 德庆县| 蒙自县| 巨野县| 漳州市| 邵阳市| 抚顺县| 宣化县| 克拉玛依市| 屏东市| 普宁市| 宝山区| 花莲市| 塔河县| 葵青区| 五河县| 上思县| 河西区| 石门县| 凌源市| 凭祥市| 泰宁县| 泾阳县| 绥滨县| 沅陵县| 新宾| 缙云县| 习水县| 承德县| 淄博市| 昌都县| 紫云| 丰县| 佛山市| 淮阳县| 大荔县| 高安市| 桂平市| 获嘉县| 康定县| 丹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