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件物品被推崇到大眾熟知的時候,伴隨的不僅是它自身價值的提升,還有它的創作者的成名。這成功的背后往往還得感謝這樣一個人,他或許是炒作手段高明的商人,或許是發現千里馬的伯樂,無論如何,這個人一定是一個有一定的社會關系或者政治背景的人。我們所熟知的歐洲畫家莫奈、塞尚、畢加索,他們能在美洲聞名都是法國著名畫商雷奈·詹泊爾一手操作的。
那么我們的印石之王田黃石呢?也許清代帝王的喜愛讓它一朝飛上枝頭做鳳凰,那么又是誰第一次將它帶上文人的案頭,成為治印的良才呢?
翻翻史書我們可以得知,元代著名畫家王冕用花乳石作為印材,引發了文人治印之風;明代的文彭用為婦人做發飾的凍石作為印材,青田燈光凍從此天下聞名。說來也怪,那么多正史資料,卻沒有哪一項是記錄田黃石治印來由的,不過,故事總有人講,民間也總有流傳,也許我們可以從這故事中嗅得田黃治印來由的痕跡。
在清代施鴻保的《閩雜記》中有這樣一則軼聞:“閩人言,其初第為鄉人取作碌碡等器,明末時有擔谷入城者,以黃石壓一邊,曹節愍公見而奇賞之,遂著于時。”碌碡,就是我們民間所說的石碾子。從故事上來看,田黃最早是被農人們當做碌碡來使用的,后來一位曹節愍公偶然發現還有這種稀奇的石頭,才開始在文人間流傳開來的。
那么這個曹節愍公何許人也?其實這個曹節愍公即明代晚期閩中十子之首曹學佺是也。曹學佺(1574-1646)字能始,一字尊生,號雁澤,又號石倉居士、西峰居士,福建福州府侯官縣洪塘鄉人,是明代晚期著名學者、詩人、藏書家。
在曹學佺人到中年的時候,由于政治原因,他被貶官回鄉。回鄉之后,他寄情山水,歸隱田園,還建造了自己的私家園林“石倉園”,并廣集各種奇石。聯想到那個關于田黃的故事,大概就是在某個風和日麗的一天,當曹學佺正在城中閑逛四處搜羅石頭時,迎面而來挑著谷物,壓著田石的農民,當目光所及的那一刻時,他們兩位一定都不曾想過這一瞥會引領田黃成為后世的四大印石之一。
如果這個故事屬實的話,那么曹學佺應該不僅僅只是發現田黃的珍奇,而且他應該還是在文人間推廣田黃的第一人。軼聞中還有記載,在石倉園建成之后,曹學佺常常邀請文人雅士赴宴,《曹南宮學佺小傳》中就有“賓友翕集,聲伎雜進,享詩酒談宴之樂,近世所罕有也”的記載。他所交往的名人,出土兩枚年代最久遠的壽山石印章的持有人李贄、將艾綠作為壽山石中第一名品的謝肇淛都位列其中。由此看來,曹學佺確實為田黃石在文人間的流傳貢獻了不少力量。
而且自此之后,田黃越來越受到文人的追捧,到清代時風靡一時,更是成為常伴君王的案頭之物。如今田黃更是占據“印石之王”的寶座,成為越來越受人追捧的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