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窯址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澗磁村及東西燕川村,其他古屬定州,故名。唐朝時定窯就開始燒造,到北宋及金時達到了頂峰,元朝時逐漸沒落。定窯白瓷舉世聞名,兼燒黑釉、醬釉和綠釉等瓷,據文獻可分為“白定”“黑定”“紫定”和“綠定”等。
定窯劃花蓮紋碗
定窯的歷史
定窯在唐代時專燒白釉、黃釉瓷,就已經非常有名。到了宋代,定窯發展迅速,比之前更為有名。白瓷依然是定窯主要燒制的瓷器,其次還有黑釉、醬釉、綠釉、白地褐花等品種。白瓷胎質薄而有光,胎土細膩,釉色純白,有滋潤感,上有淚痕。釉為白玻璃質,略帶粉質,稱為白定,亦稱粉定。其他瓷器胎質粗厚,釉色偏黃,俗稱土定;偏紫色者為紫定;黑色如漆者為黑定,黑定傳世極少。定窯從唐朝創燒一直到五代,還較為粗糙簡單,器形主要以碗為主。經過歲月的累計,定窯漸漸地向精瓷階段過渡。五代中后期,定窯白瓷終于出現一次質的飛躍。所燒瓷器不再施化妝土,胎、釉均呈現出白薄、精細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過了著名的邢窯。
北宋定窯白釉葫蘆形執壺
定窯發展的黃金時期是北宋。北宋時制瓷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到了中后期,定窯由于紋飾秀美、色澤淡雅、瓷質精良,被選為宮廷用瓷,身價大增,風靡一時。
“靖康之變”以后,由于連年戰爭,定窯逐漸衰落和廢棄。但是金朝統治者使定窯瓷業很快地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其中有些瓷器的制作水平甚至可以和北宋時期相媲美。一些器物有龍鳳紋飾,說明定窯也是金代統治者喜愛的瓷器品種。
到了元朝,定窯逐漸沒落。
20世紀70年代,定窯在沉寂了多年之后又進入了復蘇期。曲陽定窯有限公司通過上百次實驗,在仿古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成功研制了美術、仿古、日常三大系列200多種工藝產品,產品在國內展出時屢屢獲獎,遠銷美國、日本、加拿大、荷蘭等許多國家。
宋代定窯白釉碗
定窯的工藝特色
定窯一般為覆燒,十之八九口上都包有極薄的銅口,也有不包的,可能是時間長了銅口脫落,一部分也是后人重新包的。定器雖是覆燒,但釉流向足部,在其積釉處有淚痕,呈黃綠色。釉開片者少。定器的造型以盤、碗為多,唇部漸薄。
定器印花均為陽文,因為定器多采用模壓。題材主要以花卉為主,如牡丹、萱草,也有富貴生子等宋代常見圖案,層次分明。定器以刻花者為珍品。刻花簡潔有力,多斜坡曲線。竹片或刀是定器刻花和劃花的主要工具,用竹片刻的線條較寬,刀鋒非常明顯;用刀刻的線條較細。常用的紋飾有海水、蓮花、雙魚、龍、螭、蓮池游鴨、鴛鴦。雙魚多為燕尾,身上刻交叉線條為鱗狀。海水用平行齒狀器劃出,俗稱竹絲刷紋。定器的銘文都在底足內,字多陰文,直行刻寫,多為“官”“新官”“五王府”“尚食局”等款,出現這類字樣的定器多是為宮廷和官府燒造的。定窯工藝在宋代陶瓷工藝史上有突出的地位,對后世影響深遠。
宋代定窯白瓷梅瓶
南定與北定
“北定”一般指曲陽燒的瓷器。“南定”是指和北定相似的,由江西吉州窯燒制(一說為宋南渡后在景德鎮昌南窯燒制)的瓷器。南北定的區別:北定胎黃白色,稍厚重,南定胎白,較輕而薄;北定釉薄,多粉狀,閃乳黃(牙白色),南定釉較潤,粉白;南定流痕少,有流痕處則釉泡大而稀;北定刻花居多,且線條較深,粗獷有力,印花則凸出較高,南定紋飾細膩繁復,印花較淺而細;北定擬鑲銅口者口無釉,南定器口均無釉;北定無平底,釉中可見竹絲刷紋,南定無此紋。
還有一種明代彭城窯產的瓷器被稱作“土定”。土定的特點是:胎體較厚(也有稍薄的)而質松,故分量輕。釉白中閃黃或閃赤,與胎結合不緊,易剝落。有很多較大的開片,亦有淚痕。胎釉兩種:瓦胎,淡紅色;陶胎,白中帶黃。
五代定窯荷葉盞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