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鐘書在《圍城》中說:“在大學里,理科生瞧不起文科生,外國語文學瞧不起中國文學系,中國文學系瞧不起哲學系,哲學系瞧不起社會學系,社會學系瞧不起教育系。教育系的學生沒有誰可以給他們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學歷鄙視鏈來源悠久,在中國古代和現代都很普遍。為了便于理解,整理了幾條,看看你在第幾層。
中國:
海歸碩博>國內博士>國內碩士>全日制本科>大專
清北復交浙>985>211>普通一本>二本>三本>大專>高職
美國:
藤校們>其他學校
有一位留美博士曾戲稱:“國內本科不是985,統稱為三本。”這話有點難聽,但殘酷嗎?比這更殘酷的是職場。讓我們來看看HR圈里的默認招聘規則,這個規則既簡單又粗暴,但適用很普遍。
有一位名叫小米的HR表示,當在學校招聘時,他們會將985和非985大學生的簡歷分開放。離開時,只拿985簡歷,而非985的簡歷就被扔在桌子上,等待被清理。小米也肯定的說在其他大公司也是這樣做的。論名校情結,985/211等,HR和大公司就像我們的父母一樣。他們遵循的邏輯也是一致的:你越是處在鄙視鏈的頂端,就越能證明一個人是優秀的,而頂尖的學校則對應的是更好的教育,更豐富的資源和更廣泛的人脈。
用小米的話來說,“面對985畢業生,非985畢業生的人生相當蒼白。為什么不選擇更好的,而浪費時間去了解你并給你機會?”你困惑的是,能力?能力不重要嗎?HR招人時,他們不直接考慮能力。就憑學歷pass?HR的話明確給出了“學歷=能力”的答案。處對象也要名牌大學畢業?曾經看見擇偶要求,不多,只有三個。
“能吃辣。”
“名牌大學畢業。”
“英語專業八級。”
一些網友說:不是學歷等于能力,而是考進著名學校肯定比普通大學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名校的教育體系也比普通學院強。這是一個概率問題,低學歷高能力肯定有,但概率太低。
存在即合理。無論是古代科舉制還是1977年恢復高考,中國的應試教育都為人才選拔提供了相對公平的環境和機制。如果將社會視為高速運轉機器,那“學歷鄙視鏈”有助于快速分配社會資源,促進該機器的高效運行。然而,學歷鄙視鏈是一把雙刃劍,由于過度使用很容易失去平衡。通過這個學歷鄙視鏈,我們可以看到整個社會對學歷的執著追求,但這種學歷鄙視鏈又何嘗不是成功學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把“學歷”,“財富”,“名望”和“資源”作為社會籌碼是一種急功近利。在工作中,確實遇到過一些有名校加身而眼高手低的人,但也有很多人臥薪嘗膽逆襲成功。學歷不是你坐吃山空的理由,也不是你知難而退的借口。它可以是敲門磚,但也不能用作是攻城錘。為了不淪落為到鄙視鏈的底層生物,請你保持終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