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網專稿】記者 劉林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王國剛在9月24日舉行的2011年“遠見杯”中國宏觀經濟預測秋季論壇上表示,當前治理
物價上漲的手段其實主要還是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在總量上只是比寬松略有收縮,但對不同金融機構產生差異較大的效果,尤其是面向小企業的城商行受到明顯緊縮。
王國剛指出,目前市場對當前貨幣政策與治理物價之間有所誤解,其實中國的物價上漲更多的是因為供給因素,比如今年春夏之交的旱災、洞庭湖與鄱陽湖水位大幅下降等,導致水產品的價格因此上漲。
國務院在治理物價時采用的主要還是財政政策。2010年11月19日,國務院就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發出通知,提出了16項要求,都是財政政策;2011年7月12日,推出促進生豬生產持續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其中,提出要增加對規模養殖企業的信貸支持,顯然并不是收緊銀根。
王國剛指出,按照目前21.5%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計算,中國人民銀行收到的法定存款準備金應在14萬億元
人民幣以上,這些資金絕大部分又通過從商業銀行購買
外匯回到了存貸款金融機構內。所以,今年上半年6次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整個存貸款金融機構系統的資金,并沒有像有些人說的那樣出現了“銀根緊縮”意義上的減少。
再者,鑒于今年外匯資產大幅增加,單靠法定存款準備金難以對沖,央行也在使用央票對沖外匯占款。
王國剛指出,總的算下來后,可以發現沒有緊縮。不過,外匯資產在商業銀行等的分布不均勻,因此,對于外匯資產較少甚至沒有外匯資產的金融機構而言,如一些中小型的商業銀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提高后,這些機構無法全部以外匯資產繳款,只能部分甚至全部以人民幣資產繳款,可能會導致有的機構資金緊張。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