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國粹,幾千年的中華文明正是因為中醫的守護才能生生不息,得以傳承。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汪偽政府當時一意推崇西醫,而扼殺中醫,雖然經多方人士奔走呼吁,讓中醫得以幸存,但是中醫也日漸式微,慢慢退出了主流地位。
很多人甚至對中醫產生了偏見,認為中醫是門玄學,沒有科學根據,而只信西醫,詆毀中醫。
我們說世間萬物能夠源遠流長,肯定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中醫同樣如此。尤其是最近幾年,中醫更是在大規模疫情期間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為我國疫情防控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而且也有越來越多的人發現,有時遇到西醫不能解決的問題,尋求中醫治療往往可以起到很的效果,這讓人們對中醫的態度改觀不少,也讓中醫慢慢恢復了先前的榮耀,讓人們越發重視起中醫來。
對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們來說,想讓孩子在社會上可以立足,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大多會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成為一名醫生。畢竟醫生職業穩定,沒有失業的擔憂,而且薪資待遇也很高,想當醫生的人不少,可是大多是選擇西醫,而立志學中醫的人數量卻不多。
最近,在浙江將作為試點,讓中醫藥作為一門學科,引入到小學五年級的課程當中,并且會逐漸在全國大范圍內推廣。
正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青少年代表著國家未來的希望,少年強才能國強。
中醫藥有必要從小學抓起嗎?讓我們看下張伯禮院士的回答
現在對于中醫藥的宣傳還是重點在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上。采用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的抗疫方式,是我國此次抗疫的一大特色和亮點。
不過這樣宣傳還是不夠,應該重點宣傳中醫在治療疾病領域的優勢,讓大眾更加了解中醫藥在重大疾病、功能性疾病、退行性疾病、慢性病、婦科病、骨關節疾病等治療中的特長。
只有用確切的療效才能讓大家了解到中醫藥的作用,然后才會信任中醫,合理就診。
張伯禮院士認為,應該將宣傳人群放在青少年群體當中,要讓中醫藥故事可以生動有趣地走進青少年群體,講好古老的中醫藥故事。
中醫藥科普知識要能走進校園,走上課堂,還應該編纂全年齡段青少年的中醫藥系列叢書,搭建起更多面向中小學生的中醫藥科普平臺,打造大中小學實踐平臺,在青少年心中早早播下中醫藥的種子,提高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力。
中醫藥文化基因的根植和傳承應該從娃娃抓起,讓青少年學生了解中醫藥,走近中醫,從小培養孩子們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作國粹文化的傳承人,厚植家國情懷,這是極具重大深遠意義和歷史意義的。
把中醫藥引進到小學五年級,從小建立起孩子們對中醫藥的興趣,這樣在今后中醫藥領域才會出現更多的人才,這也是很多家長們贊同的原因。
畢竟中醫藥學科要比學英語更加實用,日常生活中用到醫藥知識的多,而說英語的次數很少。希望中醫藥文化可以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讓我國的傳統中醫文化得以代代流傳。
如果你也是一個中醫愛好者,想學習中醫,建議你可以先學習一些我國民間的土單方,這些內容通俗易懂,非常適合自學。
即便你學習了,成為不了什么名醫大師,但是至少你會對中醫有一個全面且客觀的認識,并且學以致用,說不定可以幫你解決一些小頑疾,讓你看病少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