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想必來過廬山的朋友都對這句詩留有深刻的印象。
這是1961年毛主席來到江西廬山,感嘆于仙人洞的美景所作。而同年,江西省另一個名叫“仙人洞”的地方正在進行一項考古發掘,其成果將震驚世界。
這就是位于江西上饒市萬年縣的仙人洞遺址。其考古研究發現,被認為是“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它,將人們的視線帶到了萬年前,留給中華文化以寶貴的精神和物質財富。
1512年,位于上饒萬年峰之陽的這片土地正式設縣并得名“萬年”。
這個特殊的名字,也讓這方土地在400多年后變得神秘起來。
1961年10月26日,江西省文物局的工作人員收到一封來信,信中提到在萬年縣大源鄉有個奇異的大石洞,洞口附近散落著一些骨骼碎片。這封信頓時引起了文物局工作人員的關注。
信中提到的這個大石洞便是萬年縣的仙人洞,它是個發育良好的石灰巖洞穴,位于萬年縣大源鎮東南角。這一帶在地質上屬于喀斯特地貌,高低起伏的石灰巖峰巒環繞著一塊狹長的小盆地,只有數平方千米。
據《萬年縣志》記載:仙人洞有八奇。這里數里皆石,玲瓏窈窕、千姿百態;絕嶺處峰巒秀拔、峻壁橫披;遇雨則盈山皆壑、瀑布飛流;石山上多古柏高松,蒼翠挺立;洞內深處有徑尺小塘,塘水清澈,時有小魚,捉之不見;洞外左側有小河輕歌曼舞,婉轉流淌,春夏水漲又白浪掀撼,類似水國。
于是,文物局工作人員開始進行了初步的調查。
1962年2月,春寒料峭,沉寂無聲的仙人洞沸騰起來了。在進行初步調查后,考古人員發現洞口暴露出許多動物的骨骼和大量螺殼,并采集到一件件穿孔石器和礪石。
另外還發現洞口右側靠洞壁處有大量膠結堆積,高有1.3米左右,堆積里除了不少動物骨骼、螺殼外,還有少許紅砂陶片、石器、骨角器等等。
這些跡象表明,這是一處古代洞穴遺址,并將時代推斷至距今約八千年至一萬年。
因為當時技術落后的原因,一直到九十年代初葉,時任美國德沃考古基金會主任的理查德馬尼士博士聞訊來到江西這塊古老的土地,饒有興趣實地考察了萬年仙人洞,他感嘆這是“世紀考古大發現”。
最后,仙人洞的神秘面紗一層層被揭開,并在洞內發現了距今1.4萬年以前的野生稻和1.2萬年的栽培稻植硅石標本,及1.7萬年年前的陶器,這也是現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遺存和原始陶器。
這些考古研究發現,揭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農業革命的全過程,也將浙江河姆渡遺址發現的中國稻作歷史一下推前了近5000年。
后來,《科學》雜志上有文章把仙人洞內的陶器時代推到2萬年前。
如今,這些遺存也都是萬年前的文明見證。如今,那個不算起眼的江西萬年仙人洞陶罐,已靜靜地展覽在國家博物館,并成為國博的鎮館之寶。
作為最古老的陶器,它將陶的時間推至19000-20000年前,由此,它在美國《考古》雜志2013年第一期被評選2012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再次回到仙人洞,獨步仙人洞洞外,似乎也沒覺得這有什么特殊之處。但一步步深入洞內,仿佛穿過了時空的隧道,置身于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
洞內有很多相關的展示與陳列,而真正讓我浮想聯翩的還是身處其中的震撼感。
試想,幾萬年前,這一帶四周丘陵起伏,群山綿延,覆蓋著茂密的原始森林,原始人類在洞內生存,即使足夠原始,但他們還要努力去營造一個美麗舒適的“天然居”來抵御生活的諸多問題。
或許,這一帶經常有野獸出沒,鮮果也很多,他們狩獵采摘野果,還發現了野生稻。就這樣,這一切都收歸于洞中,處處都留有他們生活的痕跡。
再后來,他們演化并慢慢走出了洞里,這個洞也在歲月的斗轉星移間,沉寂了千年,但它卻收藏了最寶貴的時間密碼和遠古秘密,在一個比較突然的日子里,將這一片昭示天下。
現如今,萬年的仙人洞遺址也成了贛鄱大地上的重要標簽,也是全球農業文化遺產里寶貴的片段。
在洞內,依舊會讓人產生各種對遠古的幻想,而洞外800米處,還有個吊桶環遺址。
在那里發現了華南地區洞穴罕見地從舊石器時代晚期向新石器時代早期過渡的清晰地層堆積,并為探討人類如何從舊石器時代過渡到新石器時代這一世界性大課題提供了重要資料。
古老的土地,記錄著古老的遺跡。萬年的仙人洞,可以讓人一望萬年,或許還有太多遠古的故事藏于這片古老的土地。
這個被海外人士稱為“王洞”的仙人洞,就像是一個時光的隧道口,我想,每一個穿過其中的人,都能夠解鎖一些有關遠古的時空碎片。
連同不遠處的吊桶環遺址,以及神農源,將對人類起源和演變的記憶推向更遠。
我是『楚秋』,我為您講述江西,感謝您的閱讀!
*本文由楚秋說江西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