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古藺縣太平鎮的余相梅,出生于一個普通農家,父母老實淳樸、厚道正直,她從小乖巧懂事,孝敬父母。2000年,余相梅經人介紹與皇華鎮石鵝村的陳西聰結為夫妻,婚后育有一女。家里經濟不好,余相梅夫妻倆不得不常年在外打工,婆婆賴正瓊一人留守在老家。
2011年底的一天,婆婆賴正瓊突然感到腳疼,緊接著便無法站立。正在廣東潮陽打工的余相梅得知消息后,第二天便趕回了老家,帶婆婆去醫院看病。婆婆被診斷為半身癱瘓,只能臥病在床。突如其來的變故給這個原本就貧窮的家庭帶來了沉重的打擊。陳西聰家兄姐妹4人,陳西聰排行老四,大哥年紀大又孤身一人,身體不好也需要人照顧,兩個姐姐外嫁較遠,家庭情況較差,而且身體狀況也不好。怎么辦?
“公公去世得早,是婆婆辛苦的把丈夫一家拉扯大。我進門以后,婆婆待我如親女兒,現在她生病了,也該輪到我盡孝的時候了。”余相梅很快辭去工作,回家擔負起伺候老人的責任。婆婆住院的期間,余相梅每天細心地給她喂水、喂飯、擦拭身體,病房里其他病人每每看到這一幕幕,都羨慕地跟賴正瓊打趣道:“是個福氣人,生了個孝順的女兒。”出院后,為了方便照顧老人,余相梅索性直接和婆婆睡在一張床。
照顧老人是個細致活,每天清晨6點左右,余相梅就起床開始忙活起來,給婆婆穿衣、清洗便盆、刷牙、洗臉,服侍好老人吃完早飯,才開始忙其他事情。為了防止婆婆生褥瘡,余相梅每隔一段時間就得給老人翻身和清洗;擔心婆婆大小便不方便,余相梅便放了一個便桶在墻角;怕便桶有氣味,余相梅每天早晚清洗兩次,從不嫌臟。為了讓婆婆多吃點飯,余相梅就像對待孩子一樣,變著花樣為老人準備吃的。
除了照顧婆婆的日常飲食起居外,余相梅還時常向村里的醫生詢問按摩技術,她始終相信婆婆一定能站起來。于是,不管有多忙,余相梅每天都堅持按時給婆婆按摩。其實,在老人癱瘓臥床那年,醫院就有專家便跟余相梅一家人坦言,老人的情況太過嚴重,站起來的可能性很低,可能時日無多,但余相梅并不放棄。在她的悉心照顧下,婆婆逐漸可以起身坐在床上。2017年9月的一天,正在廚房做飯的余相梅聽到客廳傳來一聲驚呼,她的心一驚,以為是婆婆出事了,便連忙跑出去,沒想到老人一手扶著床沿站了起來。兩人喜極而泣,緊緊地擁抱在了一起。
此后,余相梅每天攙扶著婆婆下地走路,不斷鼓勵老人,從1分鐘到5分鐘到1個小時。有愛就有奇跡。在她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婆婆的身體逐漸好轉起來,現在老人已經可以拄著拐杖自己走路了。86歲的婆婆一提起自己的兒媳,難以掩飾自己的感情,說:“我真的感激她,是她再一次給了我生命。”現在,余相梅還在家門前開了一個小小的洗車場,每天忙里忙外,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在余相梅夫妻二人的努力下,家里修起了新房,“婆婆苦了一輩子,我們給她修個房子,享受一下。”余相梅笑著說。
多年來,余相梅這位平凡的農家婦女,以樸實的孝心和點滴的堅持,不僅讓家中老人的晚年充滿溫情,也成為了石鵝村的慈孝榜樣。村民都認為,余相梅是本村“最美孝心兒媳”。
作者簡介:梁水源,筆名:引水思源、原水、水刃木、隨源、梁子等。曾經:當過農民種過地,擺過地攤受過氣;上過大山養過雞,下過大海捕過魚;上過戰場殺過敵,解甲歸田靠教育。文字散見于《演講與口才》《做人與處世》《知識窗》《意林》《格言》《遼寧青年》《高考季》《花開不敗》》《思維與智慧》《特別關注》《環球人物》《求學》《當代青年》《百家講壇》《文史博覽》《智富時代》《青州文學》《廈門工人》《職業》《至愛》《少年月刊》《博愛》《啟迪與智慧》《文苑春秋》《善者》《閱讀》《農民日報》《中國審計報》《中國石油報》《廈門日報》《東南早報》《中國老年報》《老年康樂報》《家庭百科報》……公開發表超過80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