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剛滿20歲的赫采,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物與醫學工程學員大二學生。剛入學不久,她就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無償獻血活動。在獻血時,赫采被問到是否愿意加入中華骨髓庫(北京分庫),她幾乎沒有猶豫就答應了,光榮地成了骨髓捐贈志愿者俱樂部的一名成員。
赫采從獻血活動現場帶回了一袋資料,她了解到骨髓移植是目前治療血液腫瘤較為有效的方法。但要配型成功并不容易,在有血緣關系的人群中,相匹配率約為萬分之一,所以普遍需要從非血緣關系的意愿捐獻者中去尋找。她很慶幸自己成為一名骨髓捐贈志愿者,“說不定以后真的會幫助到別人。”
2017年12月底,正在宿舍休息的赫采突然接到了一個陌生來電,對方告訴她,經檢索她的血樣與一位需要進行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患者初步配型成功,問她是否愿意捐獻。赫采一時蒙了,因配型成功率低,很多志愿捐獻者可能會等上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才會進行捐獻。而自己這么快就配型成功了?心想這人會不會是騙子?經過十幾分鐘的通話,赫采確認了對方的身分,并得知這次配型的成功幾率僅為十萬之一,自己簡直是中獎了,她爽快答應捐獻。
在大學生物倫理課上,赫采曾看過一則關于器官捐獻的視頻。視頻中患者在得到捐獻后,患者家屬那種喜悅,很讓人感動,當時全班人幾乎都看哭了。相比之下,骨髓捐贈這并不是什么大事,對身體沒什么影響,卻有可能救人一命,哪怕只能給人一線生機,赫采覺得很值得。于是她進行第二次采血和高分辨配型,結果配型成功,這更加堅定她捐獻的決心。可是,她的母親得知高分辨配型成功后,一度擔心到失眠:“會不會對女兒身體有什么不良影響,會很受罪嗎?”其實幫助別人的道理都懂,就是一位媽媽對女兒總免不了有這樣的擔心。
面對部分民眾對骨髓捐獻會有所誤解,甚至認為捐獻造血干細胞會大傷元氣,就讀生物與醫學工程的赫采,開始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勸說母親:“對身體是沒什么影響的。配型成功的幾率很低的,說不定可以救人一命。如果自己的親人需要別人捐獻,我們肯定也希望別人捐,對不對?”母親終于被她的堅持打動,擦干眼淚,開始支持女兒的捐獻。從此,赫采帶上了責任感與使命感,加強身體鍛煉,注意控制飲食。就這樣,她一天步行10公里以上,并使用“微信運動”記錄步數,每天保持在1.5萬到2萬步。工夫不負有心人,赫采體檢完全合格。
2018年5月,赫采父母抵京陪伴即將進行捐獻的女兒。為避免捐獻者在此期間出現意外,赫采與父母被安排住進醫院很近的酒店。住宿費用一般由患者支付,但赫采一家主動提出自己承擔,以免給患者帶來更多負擔或麻煩,盡管他們與對方素不相識。之后,赫采開始了7次動員針注射。期間,她出現發燒、疲憊等暫時的副作用,但赫采沒絲毫怨言。為了不耽誤學業,成績優異的赫采還堅持通過同學發來的課堂視頻學習。赫采是獨生女,她的父親說:“捐獻說明她心里是裝著別人的,哪怕是陌生人,她對社會是有責任感的,這讓我很欣慰。”
5月24日,赫采期待已久一刻終于到來,她的血從右臂靜脈流出,順著輸送管,經過血液分離機提取造血干細胞后,又從左臂流回……接下來的兩個半小時里,她很平靜也很放松,甚至小睡了一會兒。從她血液提取的造血干細胞將會以最快速度,被移植至某位患者血液中,重建對方的造血功能,那位不知身在何處的患者生的希望將因此增加大約80%。想到這兒,赫采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赫采捐獻的“生命種子”終于要開花了,這是生的希望。梵高曾說:“愛之花開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榮。”一個年輕漂亮又有愛心的女生,難道不就是一朵盛開的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