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辣椒、像咖喱、像芥末,百味陳雜,濃釅刺喉,這就是青春熱戀”——劉心武
我經常聽到有人說“最愛咖喱!”“這咖喱味真濃郁,地道!”如果你也是咖喱的追隨者,那么請先捫心自問:你真的了解咖喱嗎?
從超市里買來現成的咖喱塊,回家兌水熬成醬汁,剁吧剁吧土豆、胡蘿卜、洋蔥、肉扔進去,大鍋一燉……這就是咖喱嗎?
醒醒吧,咖喱沒那么簡單。
咖喱是南亞大陸地區,對于通過各種香料的混合,調制而成的醬汁料理的統稱。你是搭配米飯面條也好,蔬菜燉肉也罷,它都叫“咖喱”,只是一種泛稱,沒有固定的要求。
中文的“咖喱”,是國外音譯過來的。早在公元前2600年,印度地區就使用研缽和杵來磨碎芥末、茴香、孜然和羅望子豆莢等香料植物,混合制成調味料。這是咖喱材料的雛型。
經過一系列的加工,做成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含有蔬菜和肉(或沒有肉)的醬汁料理,才是一道完整的咖喱。印度人稱其為“kori”(泰米爾文字)。
現存最古老的羅馬烹飪書《Apicius》中有介紹過這種食譜,但那個時期的咖喱,遠不是現在的這種風味,是英國人改變了這一切。早期咖喱中的“辛味”,完全靠黑、白胡椒支撐著,泰國咖喱也是如此,直到英國人帶來了他們的辣椒。
英國通過與印度的貿易來往,不但把咖喱傳播到了其他國家,也適當更改了其中的一些材料,比如加入了辣椒。讓本就濃郁的咖喱變得更辛辣獨特,才就此煥發了咖喱的魅力。英國人稱其為“curry”(現如今的名字)。
流傳到現如今,咖喱醬中最常出現的香料有:芫荽、孜然、芥菜籽、胡盧巴、羅望子、肉桂、丁香、小豆蔻和青紅辣椒。至于精準到每一樣的比例如何,還是否添加其他材料,則視個人喜好和區域風俗而定,因此也使得咖喱更具國家風情。
比如泰國咖喱
在材料上更貼近使用新鮮的:蝦醬、辣椒、洋蔥、大蒜、檸檬草、高良姜、香菜根、魚露等。
西方人以顏色劃分泰國咖喱。紅咖喱以紅辣椒添色,額外還會有西紅柿、蝦醬等物,一般多用于搭配海鮮。
青咖喱提取了青辣椒和羅勒等綠色植物的色素,多搭配肉類食用。
黃咖喱則是姜黃本身的顏色。泰國人稱咖喱為“kaeng”。
比如印尼咖喱
印尼的咖喱菜肴中,多出現雞肉、羊肉、金槍魚、鯰魚、蝦、貽貝、螃蟹等物。在香料上也突顯當地特色:辣椒、非洲黑椒葉、香茅、高良姜、印度尼西亞月桂葉(薩拉姆葉),石栗、姜黃、姜黃葉、蝦醬、小茴香、芫荽籽和椰奶。又有奶香味,又有辛辣味,刺激非凡。在印尼,咖喱通常叫“kari”或“kare”。
馬來西亞也是如此
馬來西亞的咖喱通常使用富含姜黃的咖喱粉、椰奶、青蔥、生姜、貝拉干(蝦醬)、辣椒和大蒜,羅望子也經常被使用。咖喱在馬來西亞非常受歡迎,可以搭配任何肉類、蔬菜和海鮮,就連素食者可也以用蔬菜或豆腐制成素食咖喱食品來食用。
到了日本,咖喱變得更與眾不同
要說其他國家的咖喱是靠各種香料支撐,日本的則更傾向于將新鮮的蔬菜和肉燉爛成咖喱醬,有的還會加入水果泥,所以很溫和清香,確實是大和民族的風格。因為咖喱醬中已經包含了各種營養元素和風味,所以哪怕只是搭配白米飯和面條,也足夠下飯了。
雖然現如今咖喱塊和咖喱粉已經隨處可以買到了,但日本好的餐館,還是更傾向于自己制作咖喱醬。咱國內超市里的現成咖喱塊就是日式風格的。日本人稱咖喱為“カレー”。
所以綜合來看,咖喱是一種可以任意因地制宜的食物,但倘若你沒有下廚的基礎,還是不要在家任性嘗試了。最后,嫩食記教大家一個手工制法,感興趣的可以跟著學一學~
以上為小號分量,你可以翻倍做大分量的,量越多咖喱醬越香。雖然市面上還有一種懶人法是用攪拌機一次性攪碎所有食材,但這種手法做出的咖喱醬不如炒制燉煮出來的香。
制作:
1、蒜和姜放入攪拌機里,加一點水,快速磨成泥。
2、厚底鍋倒入油,加熱至沸騰。
3、把洋蔥、甜椒、胡蘿卜和卷心菜切成片,用中火慢慢煮在油里。
4、偶爾攪拌一下,燉煮約20分鐘,小心不要焦掉。
5、當洋蔥變得半透明,添加姜和大蒜混合物,和除了姜黃外的其他香料。
6、最后,加西紅柿和足夠的水來蓋住蔬菜。
7、煮開后蓋上蓋子,燉大約15分鐘。蓋子蓋上后,里面的混合物可能會上升到頂端,這沒關系,無需揭蓋。
8、15分鐘后離火,讓其稍稍冷卻。
9、另起一個鍋,倒入油,放入姜黃粉炒一下,約1分鐘左右。
10、將熱好的姜黃油倒入之前的醬汁中,大火燒開,轉小火再燉15分鐘,直至醬汁變得濃稠。
P.S.咖喱醬可冷藏存儲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