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繁小酌,消化道癌風險高

人們常說:小酌怡情。現在看來,這可能是一種較為危險的生活方式。來自韓國首爾國立大學醫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回顧性隊列研究,通過分析超過1173萬人的數據,他們發現,除了飲酒量,飲酒頻率也與消化道癌癥風險顯著增加有關,每日飲酒的參與者風險增加39%,且頻繁飲酒相比低頻大量的飲酒模式與消化道癌癥風險的關聯可能更大。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志》子刊上。
飲酒是引發多種癌癥的危險因素
這項研究使用的是韓國國民健康保險系統數據庫,納入了接受國家健康篩查計劃的1173萬名40歲以上未患癌癥的居民,中位隨訪時間為6.4年。
參與者按要求填寫關于飲酒的問卷,包括飲酒頻率(天/周)和飲酒量(標準單位/次)。雖然通常情況下,標準單位的定義根據不同種類酒的專用杯大小而不同,但在韓國,1個標準單位的酒精含量約為8克。根據每周的酒精攝入量,將參與者分為4類:不飲酒、輕度、中度和重度飲酒者。
結果顯示,與不飲酒者相比,輕度、中度和重度飲酒者的風險均升高(4%、14%和28%),不同類型的消化道癌癥,包括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膽道癌和胰腺癌,風險增加的模式也大致相似。
美國臨床腫瘤學會曾正式發布聲明稱,飲酒是引發多種惡性腫瘤的危險因素。這份聲明指出,飲酒與口腔癌、喉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和結腸癌因果相關,也就是說經常飲酒可引發罹患這些癌癥。此外,飲酒還可能是其他惡性腫瘤的風險因素,比如胰腺癌、胃癌等。據美國臨床腫瘤學會估計,全球有5%~6%的新發癌癥和癌癥死亡直接歸因于飲酒。

飲酒頻率越高,癌癥風險越大
上述研究還發現,從飲酒頻率上來看,以一周為循環,從不飲酒到每日飲酒,消化道癌癥風險與飲酒頻率呈線性相關,每日飲酒的參與者風險升高最多為39%。當每次飲酒達到5~7個標準單位時,消化道癌癥風險增加15%,而超過這個量,風險也不會有進一步的增加。
對于每周飲酒量不同的參與者來說,按照飲酒頻率的不同,輕度飲酒者中,每周飲酒3~4次的消化道癌癥風險最高,增加了16%;在中度至重度飲酒者中,飲酒頻率越高,風險越高。
研究人員認為,首先,頻繁的酒精攝入會促進干細胞中細胞分裂的積累,高于正常的分裂率,增加惡性轉化的風險;其次,重復和累積的酒精暴露導致的致癌性損傷可能會加速癌變,但偶爾低頻的暴露在生理穩態能夠調控的范圍內。
此前韓國一項977萬余人的研究就發現,經常喝小酒者的房顫風險更高,明顯高于不頻繁的大酒飲用者。研究者指出,鑒于飲酒對健康的影響,相關指南都著重強調減少飲酒量,而不是喝酒頻率。該研究說明,減少喝酒次數預防房顫最重要。
最好滴酒不沾
在同期配發的評論文章中,評論員提出,在韓國,有25%~35%的人乙醛脫氫酶活性丟失,酒精代謝能力差,這可能會增加癌癥風險。乙醛脫氫酶基因的功能缺失突變者乙醛代謝速度較慢,飲酒時會出現臉紅,酒量也不行。《科學進展》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喝酒臉紅的人,喝酒導致胃癌的風險更大。
美國癌癥協會有關飲食和身體活動的癌癥預防指出,預防癌癥最好不喝酒。鑒于飲酒的危害,美國心臟協會、美國癌癥協會、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等建議,男性每日不能多于2杯,女性每日不能多于1杯。這里一杯酒的定義是約355毫升啤酒,148毫升紅酒,45毫升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