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內心的沖突》出版于1945年,作者卡倫.霍妮,女性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早年接受過正統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后來開始深入研究病例,慢慢跟弗洛伊德的想法產生了分歧。這本書標志著霍妮理論的成熟。
她和阿德勒都反對弗洛伊德的生物決定論,她更加強調的是文化和社會,甚至環境對個人心理的影響。在精神分析學的發展史上,霍妮是具備時代意義的。
(圖片來自網絡)
書中的前言有這么一段話:
本書旨在推動精神分析領域的發展,它是一本基于我對病人和自己進行研究的經驗之作。盡管本書中提到的理論已發展數年,但直到我著手準備美國精神分析研究所主辦的系列講座時,有些想法才最終成型。
從這簡短的一句話,可以看出這是一本非常嚴肅的學術著作。在我們身邊或許有碰到過人格障礙的人,人格障礙是怎么回事。
陷入精神錯亂的不可能是一個內心平和的人,應該是內心飽受摧殘和撕扯的人。用現代術語說:每一種神經癥,不管其表現為何種癥狀,都是性格神經癥,因此我們在理論和治療實踐中,必須更深入地理解神經癥的人格結構。這本書是探討神經癥成因的一本心理著作。
我們經常說這個人是“神經病”,行為不正常,這只是我們的一個情緒表達。在醫學的定義里,神經病是一種生理性疾病,是神經系統出了問題,有可能會導致麻木,身體出現問題。但神經癥不一樣,神經癥被稱為神經官能癥。這種病在患者的生理上沒有發現任何的神經病變,一般能夠適應社會,看起來很正常,但內心經常焦慮、痛苦、緊張、胡思亂想等等,而且無法控制。有時候還會伴隨著生理上的不適,如頭痛、失眠、胸悶等。神經癥在心理學出現之前,一直是世界心理學界主要的課題。在此之前,神經癥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病,直到霍妮出現,建立了非常完整的理論體系,并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可,我們把它稱之為內心沖突。
每個人都有內心的沖突,人作為高級動物,有選擇的特權。人如果只是動物,那是需要群居的,可是現在人不需要群居,有個體意識,但這也是負擔。在多數情況下,我們面對這種矛盾左右為難,想合群又不想合群,想獨立又怕承擔責任。
在這種情況下,內心有了沖突。霍妮認為,我們體驗到的沖突強度和范圍跟我們所處的文明相關。如果是一個穩定的傳統型文明,造成的沖突可能會少,大家按部就班的生活。如果處在過渡期或者轉型期的文明,矛盾會急速加劇,多種價值觀并存,選擇多樣化。
中國現在就處于文明的過渡和轉型期,人和人之間的沖突、和自己的沖突會更加多一些。這種沖突很正常,霍妮認為:認識沖突的存在是一種寶貴的才能,越是能夠正視沖突,并且努力尋找方法,就越能獲得內心的自由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正常人與神經癥患者的內心沖突是一回事嗎?霍妮的答案是肯定的。它們本質上沒什么不同,可能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霍妮說,所謂的神經癥患者,只是因為他心里已經達到了病態的程度,沒有辦法在和正常人保持正常的人際關系,甚至正常生活可能都被摧毀了。只是正常人面對沖突是可以控制的。而有一些人控制不住,會胡思亂想。
(圖片來自網絡)
正常人可以控制、可以把握,精神癥患者很容易撕裂自己,導致自己跟身邊人的生活都被毀掉。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精神癥患者內心不可調和的沖突。
霍妮用到了弗洛伊德的招式,回到童年。霍妮說,孩子和外界相處的過程中,外界環境有很多不良因素的影響,如父母的冷漠、打罵,溫情的缺乏,包括溺愛等等都可能讓孩子感到不安全,或者感覺不被重視和喜愛。簡單地說他們感覺到了外界的敵意,加上孤立無助,讓他們陷入焦慮和不安,這種焦慮和不安對孩子來說壓力很大。為了克服這種感覺,應對充滿威脅的世界,孩子會發展各種各樣的策略。久而久之,這些策略就會成為性格傾向,甚至成為人格的一部分。
霍妮把這種最初的精神癥的趨向或者傾向,概括為三種人。第一種叫親近人,第二種叫對抗人,第三種叫回避人。我們生命中的很多人都是這樣,要么過度親近人,要么過度對抗人,要么過度回避人。在正常人身上這三種策略都有體現,可能對朋友親近,對敵人反抗,對陌生人選擇回避。但是有神經癥的人,這三者無法統一互補。
對神經癥人來說,應對策略完全不能和諧相處,往往對親人表現出敵意,對敵人表現出朋友般親近感。為什么會這么奇怪?因為基本焦慮中有一些情緒在這些策略中被放大了。親近人,夸大了自己的無助感;對抗人,夸大了敵對情緒;回避人,夸大了獨立感和孤立感。結果神經癥患者對外界無所適從,要么全面對抗,要么全面服軟,看誰都是慫的。不能像正常人那樣,視情況而定。
如果這三種態度都在同一個人身上強烈表現出來,勢必會陷入極大的沖突而無法自拔。可能也很珍視友情,卻在背地里說朋友的壞話;可能很想結婚卻選擇逃避。這些互相矛盾的沖突其實是神經癥的核心,霍妮把它稱為基本沖突。
沖突非常常見,千萬不要害怕沖突,要做的是學會解決沖突。霍妮很精辟地指出:所有試圖解決沖突的嘗試,一點錯都沒有,歸根到底都是心理防御的手段。如果不解決這些沖突,很可能會人格分裂,為了避免人格分裂,要維持一種整體感。
既然如此,最基本處理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壓制一方面再突出對立面,此消彼長。另一種,既然沖突跟外界是有接觸的,我們跟這個世界保持距離,沖突不就沒有了嗎?前一種方式,對應的是三種人中的親近人和對抗人,后一種選擇不跟世界保持聯系,是回避人。這些策略又把人分成了三種人格傾向,分別是屈從型人格、攻擊型人格和孤立型人格。
需要指出的并不是這些人格傾向中只有一種基本策略,而是只有一種特別凸顯。一個攻擊型人格,一定是壓制了柔軟的一面;一個屈從型人格,一定是壓制了攻擊的一面。人對人格的需求是全面的,很多神經癥的人,本質上只有一種人格,其他人格全被刻意壓制。
第一種屈從型人格是渴望親近和歸屬的,甚至需要安全感,壓制了對外界的敵意、野心以及任何攻擊性的傾向。這種老好人,總是從屬別人、依附別人,始終覺得別人比自己優秀,而自己什么都不是,用這種方式消滅內心的沖突。對所有人都笑臉相迎的方式,并不能消除沖突,沖突仍然存在,只不過攻擊性被壓制了而已。對這樣的人,治療方式特別簡單,就是釋放攻擊性。
第二種攻擊型人格。攻擊型和屈從型人格正好相反,它突出的是對抗策略,非常崇尚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對別人沒有任何的同理心。對別人進行剝削控制、操控利用,對手無縛雞之力的人也沒有溫柔之面,常見的溫柔都是偽善,在這樣的狀態下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內心的統一。但不可能消除內心的矛盾,攻擊型人格的人,對整個世界都保持敵意,也意味著拒絕了世界上所有的善意、溫柔和溫情,內心深處這些都沒有,自然就會有矛盾。
第三種孤立型人格。屈從型和攻擊型,不管怎么樣至少還得跟人接觸。孤立型人格避免跟別人接觸,一般都是獨立自主的,超然脫俗的,這樣一來是不是就沒有沖突了?書里講這是一種極端的心理防御手段。并不是真正看破了紛爭的欲望,而是借此逃避,他們心中還有很多欲望和渴求。只是各種矛盾的價值觀繼續存在,就算再逃避,也沒有辦法獲得內心的寧靜。
(圖片來自網絡)
除了上面三種基本策略,霍妮還舉了一些消滅沖突的例子。如理想化鏡像,是患者通過想象,在內心深處構建理想化的自我形象。他們認為這個人就是真實的自我,很多人用這種方式消滅沖突。
另一種方式叫外化作用,患者把內心的沖突,討厭的傾向,甚至一切的心理活動,包括倒霉的、不順的東西都投射到外界。這樣一來沖突就是外界的,是別人的。外化其本質是一種自我消滅的過程,總是把問題投射出去,久而久之就失去了活力。既然問題是外界的,患者勢必更加責備別人、畏懼別人,甚至報復別人,反而增加了和外界的沖突。
越報復別人,反而跟外界的沖突越來越大,內心怎么可能沒有沖突。那么這些嘗試是不是起到作用了?沒有。是不是能夠治愈精神癥呢?不能。對于這個問題,霍妮的回答也非常冷酷,這些所有企圖壓制性格的人,是不可能解決神經癥這種疾病的,本質上只想消除沖突帶來的后果,并沒有對沖突這件事做出改變。到頭來肯定失敗,注意力全部放在后果上,沒有放在沖突本身。就是因為神經癥患者不顧一切想要解決沖突,反而壓制了正常的表達,陷入到更大的精神癥的折磨之中。
(圖片來自網絡)
患者想要解決內心深處的這些沖突,卻始終沒法解決,一定會造成后果。
第一種后果是恐懼。神經癥患者的平靜被打破了,內心崩潰了,無時無刻的害怕平衡再次被打破,害怕理想化的表象被人看穿,其實內心早就崩潰了,這種無時無刻的害怕會讓他陷入深淵之中,越陷越深,而且每次都有新恐懼,需要建立一套新的防御機制消解它。
第二種后果是人格衰竭。患者的精力全部用在了應付內心不斷的沖突上,沒辦法把精力用在本該用的地方。本來應該個人發展成長,卻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處理內心沖突上,做什么事都特別難受,舉棋不定,猶豫不決。辦事低效無能又笨拙,感覺像一邊踩油門一邊踩剎車,全部內耗了。
第三種后果是虐待狂趨勢。患者既然覺得生活失去了希望,就會走上另一個極端,增強破壞欲,覺得生活沒意義,厄運纏身,在心理上想要獲得補償,把憤怒和不幸強加到其他人身上。但凡這個過程獲得了權利感,就會有一種我死不死無所謂,反正這個人得跟我一起死的優越感。
霍妮說,治療者不能像神經癥患者這樣一味的逃避沖突的表象,這樣不可能真正解決沖突。
那么治療者應該怎么做?如果是弗洛伊德,會責備原生家庭,責備父母。但霍妮認為,也許沖突的根源是來自于童年,但是經過了這么多年,已經發展成了一套非常復雜的心理防御手段,絕對不僅僅是回憶童年、責備童年可以解決的,只要患者還存在和自我、和他人的疏離感,就還會產生可憐無助的感覺,而且還會對世界有廣泛的敵意,只要這個東西存在,就不可能消除沖突。治療者需要做的是改變狀態本身。
雞蛋從內打破是生命,從外打破就是死亡。要幫患者意識到真正的情感和需求,來發展價值觀,在此基礎上和他人相處,會覺得相處得更舒服。如果一個患者能意識到這些事情都是自己的問題,神經癥的沖突就不攻自破了。
(圖片來自網絡)
先意識到自己有問題,這是第一步。
那么治療者怎么做?書里給了一個分類,首先是趨向于是屈從型的,還是攻擊型的人格,是理想化意向還是外化作用,這些要考察。這樣能夠幫助抓住本源和主要的方面,如病人,表現出來的是攻擊傾向,那么治療者就要分析它背后隱藏的東西,找到原因,慢慢知道為什么會這樣,很快他就會對沖突本身進行處理了。
要讓患者意識到自己內心是有沖突的,意識到為什么一會兒對自己寬容,一會兒對自己過分,一會兒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還要讓他明白,你以為有效的方式沒用,所謂的壓制自己,并不會讓沖突找到妥協,這是不存在的。這個過程中,病人會抗拒,因為這么多年了,不愿意剖析自己建立的整套防御體系。但是治療者要讓他明白,他認為有價值的東西其實對他是有害的,只會讓他陷入到沖突中無法自拔。當患者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開始覺察到真正需求的時候,這才是治療出現轉機的時刻。
治療周期要經過專業的治療方式,可能要幾個月或者幾年,要問他到底需要什么?也許是內心對自由、幸福成長的需求,他可能不說,但這種渴求可能被壓制了很長時間,但如果我們能幫病人認識到這種需求的存在,可能會慢慢的打開自己,慢慢地知道原來自己可以學音樂,可以吃自己想吃的東西,可以通過賺錢去想去的地方,這個時候他們才慢慢地嘗試移除這些防御體系。患者的自信才可能會建立起來。
如果自信可以和人平等相處,就不會抹殺自我,屈從別人。如果內心已經開始強大,就不會攻擊別人,也不會有那么強烈的恐懼。如果慢慢學會了愛,也就不會逃避別人。這些困擾的基本焦慮,可能會因為打開自己而緩解,內心的沖突可能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