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經歷
1952年,還烏普薩拉大學語言學系,授漢語和中國文學。
1953年到1955年,任教于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后到瑞典外交部工作。
1956年至1958年,任駐華使館文化參贊,在華數年之識許多中國朋友,與著作老舍深結之交。
1958年至1964年,離華回國,受被聘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高級中文講師,后晉升為漢學教授和東方語言系主任。
1965年,高本漢仕,時歸于瑞典,用之于英倫與澳洲取之學治驗,創斯德哥爾摩大學漢學系。言皇家圖書館、斯德哥爾摩大學圖書館和遠東考古博物館之文書集,立專門之東亞圖書館以促進瑞典的漢學教學研究。
1966年至1969年,先后任斯德哥爾摩大學語言系主任、瑞典文學、歷史和文物研究院副院長。著《論漢代以前和漢代文獻中詞素“嫌”的意義》一文,登載在臺北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9本。
1967至1977年,任亞洲學院院長。
1978年,獲瑞典國王獎,表彰其在漢學之成與傳華文之功。
1980年9月,于蘇黎世第二十七屆歐洲中國學家大會上,做《論“其”在〈左傳〉中的作用和意義》的報告。
1986年,譯《中國八十年代詩選》,其改北島、顧城、江河、楊煉、嚴力等之作。另以其力生許多瑞典詩人之作亦續譯為中文。
1984年,當選為倫敦大學東方和非洲研究學院榮譽院士。
1985年,獲選入瑞典學院,為院中唯一的漢學家院士,此一身職擁諾貝爾獎投票權。
20世紀90年代,先后在英國、澳大利亞、瑞典等地從事中國語言、文學教學工作。后期歷任斯德哥爾摩大學東方語言學院中文系漢學教授和系主任與歐洲漢學協會會長。
1990年6月,教授位仕,后仍有事于中國文學的譯介和中瑞文化交流工作。
1998年,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