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縣介紹
古稱壽春、壽陽、壽州,屢為州、府、道、郡等治所。它古屬淮夷部落,夏為揚州域,商周為州來國地,春秋屬楚,戰國后期楚國遷都于此。三國是為魏地,已是十余萬人的重鎮。自晉以后到唐、宋,壽縣繼續以繁華著稱于世,所謂“揚(州)壽(州)皆為重鎮。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壽縣博物館內更有許多珍貴的收藏”。壽縣是安徽省重要旅游城市,在縣城3.65平方公里的老城區內,居住了近12萬人口,人口密度罕見。壽縣古城墻為全國七大古城墻中唯一保存較完好的一座宋代城墻,磚壁石基,周長7147米。
壽縣是楚文化的故鄉,是中國豆腐的發祥地,是“淝水之戰”的古戰場。以楚文化為底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鄉土文化,尤以正陽肘閣、壽州鑼鼓等廣受歡迎。壽縣勝跡宏博,現在的古建筑有發始建于唐貞觀年間的報恩寺、宋嘉定時期的古城墻、元代的黌學、明朝時期華東最大的清真寺、典雅肅穆的孫公祠等;名人古墓星羅棋布,主要有蔡候墓、楚王墓、淮南王墓、廉頗墓、宓子墓等;古遺址有古郢都遺址、安豐城遺址、淝水之戰古戰場等;其它還有春申坊、時公祠、斗雞臺、呂蒙正寒窯、陳玉成囚室、狀元府、淮王丹井,以及早在清代就載于方志的壽州內八景和外八景等等。目前全縣存有古跡160多處,其中唐、宋、明、清建筑10多處,古墓葬多達80多座,古遺址29處。壽縣文物眾多,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縣博物館珍藏國家一級文物160多件,二、三級文物2000多件,有“地下博物館”之稱。
壽縣是國務院1986年公布的全國62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壽縣古城墻、壽春城遺址、安豐塘),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報恩寺羅漢塑像、壽縣清真寺、劉安墓、斗雞臺遺址、青蓮寺遺址、廉頗墓、壽縣孔廟)。是“淝水之戰”的古戰場。宋嘉定時期的古城墻是全國保存較好的古城墻。安徽省文物局2012年4月23日透露,壽縣古城墻和鳳陽明中都皇故城,近日正式向國家文物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兩古城已正式列入中國明清城墻聯合申遺名單。壽縣古城墻,始建于南宋,是保持著明清兩朝風格的州級衙署所在地,也是目前全國保存完好的七個古代城墻之一,既擁有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也具備防水防洪功能,是具有雙重功能的州級行政建制的城墻。壽縣古城墻現已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多次保護維修,保存狀況良好。 安豐塘(芍陂que bei)是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壽縣清真寺,位于縣城內南大街留犢祠巷西清真寺巷內,坐西向東,占地5632平方米。據有關歷史資料記載,壽縣清真寺始建于明天啟年間(1621-1627),康熙年間續建前殿,清道光、光緒年間,民國時期均進行過維修,現存清真寺是建國后,國家及省、縣人民政府撥款修繕的。這座宏偉的建筑是仿北京故宮太和殿的設計建造的。結構雄偉,高大巍峨,飛檐半拱,莊嚴肅穆,工藝精湛,造型完美,磚刻、木刻、石雕技藝極為罕見。
報恩寺坐落在城內東北偶,舊名崇教禪院,或名東禪寺,明洪武年間改為今名。據《壽州志》記載,此寺始建于唐貞觀年間(公元627—649),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全寺總面積一萬四千七百多平方米,其規模之大,建筑之雄偉,在江淮大地上可謂首屈一指。
古戰場,壽縣地處南北沖要,有“中原屏障,江南咽喉”之稱,自古為兵家必爭。歷史上這里戰爭頻仍,公元383年的秦(前秦)晉(東晉)淝水之戰就發生在八公山麓,壽陽城下。這場戰爭不僅再次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同時也給后人留下了一些有意義的歷史典故(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和可為憑吊的歷史遺跡。
銅鑄十八羅漢,原在縣城北門內圓通寺,1962年移入報恩寺。現存15尊。這些造像體積不大(通高63—67厘米),但神情意態栩栩如生,其造型則表現出簡練渾厚的特點。由像背刻字知其鑄造年代為明萬歷三十三到三十五年(1605—1607)。1961年6月9日,安徽省文化局公布這些造像為省重點保護文物。
金棺,置于銀棺內,亦頭北尾南,6片黃金薄片鉚合制成。長10厘米,寬3—6厘米,高4.2—7.8厘米,重91.5克。棺頭亦有雙扇假門,門扉裝兩只金絲環,門楣飾連球紋,門上方及左右側皆伸出蓮瓣形背光。棺身全為忍冬紋,內底部凸現“重佛舍利”四楷體字圖案,文字俱為捶揲而成,棺內裝滿“舍利”。
銀棺,1977年,壽縣報恩寺宋塔地宮所出,棺似船形,存放在一石涵內,頭北尾南通高9—11.5厘米,蓋寬8—9厘米,口寬7.4—8厘米,是用銀質薄片捶揲鉚接而成。棺蓋飾“雙龍戲珠”圖,一側飾佛子10人作緩步徐行或敲鈸,似送葬祭祀式;一側飾如來佛半臥像,身后侍立弟子10人,棺頭為雙扇假門,有門釘4行,每行8枚,有銜環;門前為6級臺階,兩側各立一侍者,棺尾飾一合掌坐佛于正中。
楚大鼎,又名“大侶鼎”、“鑄客鼎”。民國22年(1933年)在壽縣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通高113厘米,口徑93厘米,重約400公斤,圓口平唇、圓底、修耳、蹄足、耳飾斜方格云紋,腹飾蟠虺紋,犀首紋膝,今藏安徽省博物館。
斗雞臺亦稱北雞城。遺址位于城西南15公里,壽(縣)正(陽)公路北側,邸家小郢西60米處。相傳為楚王斗雞的地方。臺上臺下都有近似黑陶系統的陶片分布。195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秋,曾作試掘,認為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代遺址。
淮南王墓,位于五株山南坡,即八公山東,四頂山南,合(肥)阜(陽)公路壽縣段北不足百米處。墓前存有清同治八年(1869年)吳坤修楷書“漢淮南王墓”碑。198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繼之壽縣人民政府撥款依“覆斗式”原墓形重修。墓地占地2366平方米,四面筑1米高度青石護土墻,迎面鑲石刻保護標志、重修墓碑記和管理規定。墓南鋪筑連接合(肥)阜(陽)公路的通道,墓周人行道設有青石欄標。為壽縣城北又一處引人注目的勝跡。
廉頗墓,位于今壽縣八公山紀家郢放牛山之西南坡,俗稱“頗古堆”,距縣城7.5公里。古堆高約20米,周約30米,基有條石壘砌。背東靠山,面西平原,里許便是淮河。今日為旅游勝地。
柏家臺遺址(壽州古城墻),1985年4月,在壽(縣)蔡(家崗)公路拓寬工程施工中,于今東津渡西公路邊沿發現一古代建筑遺址,總面積約三千平方米,因遺址天柏家臺村,故名為柏家臺遺址。省、縣文物研究工作者,對遺址作了發掘,發現有大型石柱礎、長方形鋪地灰磚和四葉紋、山字勾連紋槽形磚,鳳鳥紋、樹云紋圓瓦當等遺物,建筑規模宏大,器物紋飾豐富多彩。參加全國楚文化研究會的人員亦專程來此考察,引起考古界的高度重視,“認為該遺址可能是楚郢都壽春城內宮殿建筑的一部分,是楚文化考古的一大發現。”
孫公祠,又名楚相祠、芍陂祠、安豐塘祠等。位于今安豐塘北岸,為祀孫叔敖造芍陂而建,始于何時尚未能詳。孫叔敖,姓孫,名敖,字孫叔;父名孫賈,任楚國司馬,后被斗越椒所害,孫叔敖避難于夢澤。虞邱相薦其賢于楚莊王,召為令尹。《史記?循吏列傳》說。“孫叔敖者,楚之處土也,虞邱相進之于楚莊王,以自代也。三月為楚相,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奸邪,盜賊不起。秋冬則勸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樂其生。”為了發展生產,富國富民,他選擇主要產糧區的壽春,利用南高北低、水源豐富的地理環境,修造芍陂水利,灌溉萬頃,使楚國經濟迅速恢復與發展,人民得其利。據傳,此舉適合國情,深得人心,當地人民很早就在陂側立祠以祭了。《水經注》“肥水”條下有記曰:“水北徑孫叔敖祠下”,可見孫公祠始建日最遲也不會晚于北魏。宋王安石《安豐張令修芍陂》詩中亦有“楚相祠堂仍好在”句,明代宣陽僑郎王邦瑞《過孫叔敖祠》詩曰:“百里陂塘峙楚祠,萬年伏臘動人思。愛存墮淚非殘碣,功似為霖豈一時。” 據《壽州志》記載,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御史魏璋“重修之”;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知州劉概“增葺之”;清康熙間,州同顏伯?《孫公祠廟記》說祠有“殿廡門閣凡九所二十八間,僧舍三所九間,戶牖五十有七戶”;又說有古柏數株,遮天蔽日。游客到此,觀芍陂壯舉,仰楚相遺風,留連之余,可于庭、于廊、于廡、于樹下、于南牖北窗,此軒彼欄,皆得以憩憩,偃仰隨意,風雨寒暑所不及也。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壽州知州周光鄰《芍陂楚相祠》云:“楚相祠堂柏蔭清,芍陂晴藻碧煙橫。欲知遺澤流長處,三十六門秋水聲。廉吏可為終可為,衣冠今古式威儀。野人欲采塘花獻,剛及西風稻熟時。” 經過乾隆年間多次修葺,形成一套祠宇制度。正殿奉楚令尹孫叔敖像,東配明壽州知州黃克纘“木主”,西配清壽州州同顏伯?“木主”;東西廡配祭漢至清代致力于芍陂興利的官宦48人,漢廬江太守王景以及兗州刺史鄧艾位居前列。現存大殿、還清閣、崇報門和明清間碑刻19方。大殿三間,位于后進,硬山、馬頭墻、前提檐、立貼式梁架。還清閣位于中進,闊三間,深一間,兩層密檐式,墻面出單挑磚雕華拱以承檐下。崇報門為前進,又稱碑廳,面闊四間,東間闊3.3米,自東至西各間面依次遞減;門設東邊第二間正中,異于大殿,還清閣設門于明間的對稱格局。碑廳內外墻上,嵌有近年自祠之內集中起來的碑刻19方,有歷史上重修安豐塘碑記、禁止侵塘為田的積水界石記、安豐塘圖、孫叔敖石刻線像及其傳略、重修孫公祠碑記等。其中明代石刻塘圖,可見塘的位置、水源、斗門、灌區概況,在水利科學史上有較高價值。乾隆四十年梁書丹之草體《重修安豐塘碑記》,亦常為游人所欣賞。
安豐塘位于壽縣縣城南30公里處,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安豐塘、漳河渠、都江堰、鄭國渠)之一被譽為“神州第一塘”,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塘堤周長25公里,面積34平方公里,蓄水量1億立方。放水涵閘19座,灌溉面積93萬畝。安豐塘古名芍陂,為春秋時期“楚相孫叔敖所造”,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孫叔敖輔佐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與他重視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的富民強國政策是分不開的。安豐塘是中國水利史上最早的大型陂塘灌溉工程,選址科學,工程布局合理,水源充沛。它的建造對后世大型陂塘水利工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千百年來,安豐塘在灌溉、航運、屯田濟軍等方面起過重大作用。安豐塘北堤外側的孫公祠,是古人為紀念創建芍陂的楚相孫叔敖而建。祠內藏有古碑刻二十余方,是研究安豐塘水利史的珍貴資料,其中許多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和鑒賞價值。
蔡昭侯墓,蔡器與楚器雖然國別不同,但在文化面貌上卻基本一致,主要是由于春秋時期,在江淮漢地區的諸侯,經過長期征戰,頻繁的交往,文化交流也與日俱增,從而互相滲透,逐漸融合,最后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楚文化。1955年5月,壽縣治淮民工在城西門內北側取土加固城墻時,發現甬鐘兩件。經發掘發現墓葬,位置向西至城墻腳約40余米,向南至西大街約
楚幽王墓,墓址在壽縣城東南25公里處的朱家集(今屬長豐縣)附近,發掘前稱李三孤堆,封土高出地面2米以上,徑約100余米,周約400米。民國12年(1923年),當地農民在附近農田耕作中偶然發現青銅器有鼎、壺、簋、鎬與帶鉤、鏡、車馬飾具等,后為蚌埠外僑瑞典人加爾白克所得,現藏瑞典首都皇儲搜集部。民國22年和24年,當地人曾先后兩次進行挖掘。這兩次發掘,雖沒有控及槨室,但已取出不少器物,均被瓜分變賣,著名的“曾姬無血阝”(一對)就是在第二次挖掘中出土的。
荀彧墓位于南門外大圓盤岔路
大救駕是一種油酥餅,相傳五代末,后周大將趙匡胤攻壽得勝進城,因勞累過度胃口不佳。城內餅家作此糕點獻上,趙嘗后食欲大增。后來他做了大宋皇帝,稱此點救過他的"駕","大救駕"遂由此得名。大救駕形扁園,色乳白,外皮數道花酥層層疊起,猶如金絲盤繞,中間呈激流漩渦狀,內餡白中現紅絲縷縷、青絲條條,食之酥脆,油而不膩。豆腐,據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劉安。” 清朝汪汲的〈事物原會〉說:西漢古籍有“劉安作豆腐”的記載。劉安是漢劉邦的孫子,建都于壽春(即今壽縣),招賓客,方士數千人,其中較為出名的有:蘇非.李尚.田由.雷被.伍被.晉昌.毛被.左吳八人,號稱“八公”。劉安常在八公的陪伴下,煉長生不老之靈丹妙藥,不想煉丹不成,反以黃豆.鹽鹵(又有說石膏)做成豆腐。關于八公山豆腐還有一種傳說:劉安在家煉丹不成,胸中煩悶,外出散心,忽見對面北山下來八位老人,雖須長齊胸,但神采奕奕,健步如飛。劉安大驚,疑是神仙,便求長生不老妙方,老人說是吃了用磨碎大豆做成的食物。劉安如法炮制,得豆腐。從此,豆腐之法就從八公山下傳播開來。近些年臨近壽縣的淮南市想把豆腐的發源地定位淮南市,但歷史記載的發源地確實是壽縣,壽縣城外有一個豆腐街,家家都做豆腐,而且所做的豆腐都是用當地“珍珠泉”里的水研磨而成,口感很好。淮王魚,又稱回黃魚,是淮河中壽縣到正陽一段獨產的一種名貴魚種。形似鯰魚,呈鮮黃色,嘴扁且長在頭的下部,身體光滑,無鱗,一般在2公斤左右,大的可達20公斤,但現在已不多見。據《壽州志》記載:西漢時,有人把這種魚獻給淮南王劉安品嘗,他覺得鮮美可口,給它取名叫“回黃”,并經常以此魚宴請賓客,淮南王喜食“回黃”的事傳到民間,人們習慣就叫它“淮王魚”。現代再版的《魚類養殖學》一書改稱其為“回王魚”。淮王魚是天然魚類,多產在迎水寺、沫河口、硤山口一帶的巖洞、石縫、洞穴之中,現水產科技部門,正在研究淮王魚的人工繁殖。不久,名貴的佳肴將出現在更多家庭的餐桌上。
壽州香草,香草只有在壽縣城內報恩寺東邊的一片地上生長,才能有馥郁的香味,如果易地種植,雖也長枝葉,但無香味,枝莖也由空心變實。故名曰:壽州香草。傳說壽州香草的發現,是在五代十國末期,后周大將趙匡胤率軍攻打南唐壽州時,他的戰馬掙脫韁繩,跑到東禪寺(即今報恩寺)東邊一塊草地吃草,打不走,牽不離,趙匡胤聞知后,便實地觀察,順的摘枝野草嗅嗅,連聲說:“是香草!”以此得名,成為名揚千里的壽州特產。壽州香草是兩年生草本植物,高
壽柴胡,壽縣北山所產柴胡,質地明凈,藥效好,為醫家所推崇,稱之為壽柴胡,以區別于其他地方所產之柴胡。明代列為貢品。嘉靖《壽州志·貢賦》載,每年進獻北京9斤,南京10斤。草莓,壽縣草莓汁多味甜,營養豐富,受到國內外市場青睞。全縣種植面積三千多畝,為安徽省最大的草莓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經壽縣水產公司收購加工包裝運輸出口,銷往日本、臺灣等地。郝圩酥梨,因產于壽縣北山郝圩村而得名,梨園面積2000多畝,年產15萬擔。傳說郝圩酥梨是200多年前由幫工碭山梨園的壽州人帶回北山繁衍成林的。梨質酥脆細嫩,汁多無渣。紫金硯是千年有文化瑰寶。遠在宋朝研究名石名硯的學者杜綰所著《云林石譜》一書中載有"壽春府壽春縣紫金山土中,色紫,琢為硯,甚發墨。扣之有聲"之說,《石譜》所說硯即為紫金硯。
注解:
淝水之戰,發生于公元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結果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先后建立了十余個小國。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并且此后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