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山雨欲來
自李林甫當(dāng)上宰相后,張九齡心中的擔(dān)憂一日勝過一日。
張九齡出生于673年,李林甫出生于683年,兩人相差十歲。兩人雖然相識已久,但道不同不相為謀,多年來一直互相沒有好感。
兩人相識于718年。那年春天,45歲的張九齡因修大庚嶺路有功,從嶺南被召入京拜為左補闕,主持吏部考試選拔人才。那一年,李林甫35歲,已在太子中允閑職上蹉跎了好幾年。
720后,李林甫的姨父源乾曜擔(dān)任門下省侍中,源乾曜兒子源潔為表兄李林甫求取司門郎中之職,源乾曜的回答一時被傳為佳話。他說:“郎官應(yīng)有才干聲望,哥奴也能當(dāng)郎官?”只是將李林甫從太子中允改為太子諭德。此事一方面說明源乾曜大公無私,一方面也說明李林甫的才干聲望確實平平,并未引起張九齡的注意。
張九齡和李林甫的第一次沖突,發(fā)生在726年。那一年,在御史大夫宇文融的引薦下,李林甫被提拔為御史中丞。因宇文融和中書令張說只見頗有積怨,宇文融便和李林甫一起向李隆基彈劾張說,列舉張說“引術(shù)士王慶則夜祠禱解,其親吏市權(quán)招賄”等罪狀。
李隆基一怒之下,就罷免了張說的宰相之職。不僅如此,連被張說賞識提拔的張九齡也受到牽連,被指控說親附張說,將張九齡從中書舍人降為太常少卿,不久又被調(diào)出京師,遠(yuǎn)赴冀州(今河北衡水市)擔(dān)任刺史。
后來,經(jīng)過有司調(diào)查,李隆基終于明白,宇文融和李林甫彈劾張說,并非真正履行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的監(jiān)察職責(zé),而是鬧朋黨之爭。于是,李隆基各打五十大板,令張說致仕,令宇文融出任魏州(今河北大名縣)刺史。但李林甫卻毫發(fā)未傷,從御史中丞調(diào)任刑部侍郎,后來又擔(dān)任吏部侍郎,一路青云直上。
通過這件事,張九齡漸漸看清了李林甫的為人手段。他生性陰柔,精于權(quán)謀,與宮中宦官、妃嬪交情深厚,對李隆基的舉動了如指掌,每逢奏對都甚合李隆基的心意,越來越受李隆基賞識。
正是因為張九齡明白李林甫的為人手段,因此,當(dāng)李隆基就提拔李林甫為宰相一事來征求張九齡意見時,張九齡明知李隆基已鐵定了心要提拔李林甫,但依然決定犯顏直諫。
他一臉肅然地對李隆基說:“陛下,宰相位高任重,事關(guān)社稷,李林甫雖有吏才,但持身欠正。這宰相人選,只怕還需斟酌一番才好。”
其實,他真正想說的還有一句:“陛下若要重用李林甫,只怕有一天會給大唐帶來災(zāi)難。”但這句話畢竟太重,他想了一想,還是忍住不說了。
果然,李隆基并未尊重張九齡的意見,依然將李林甫擢為宰相,和張九齡、裴耀卿一起進入宰相班子,成為大唐最有權(quán)力的人。
面對這個詔令,張九齡無力地?fù)u了搖頭,在心底發(fā)出了一聲長嘆。他不知道李林甫將要做些什么,但他可以肯定的是,他一定會力挺壽王李瑁為太子,而這必然掀起軒然大波。自古以來,因廢儲奪儲而引發(fā)的流血斗爭還少嗎?他不能眼睜睜看著一代明君賢臣用20多年時間開創(chuàng)的開元盛世毀在李林甫一個人手中!
忽然,他想到了一個人。這個人,此刻恐怕還在嵩山修佛。是時候讓他重返朝廷,助他和裴耀卿一臂之力了!(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