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以來,在全國住宅市場有所降溫的同時,土地市場卻逆勢而起,在土地供求兩旺的現象背后,頻繁閃現著大型房企的身影。
不難看出,目前開發商正在和調控政策展開“十萬億元級別”的大對賭。最后如果開發商賭對了,大家可能就全輸了,唯一多贏和局面就是樓市保持相對平穩,這才是調控下樓市唯一出路。
■ 撰文 | 李冠喬 ? 《地盤》特約撰稿人
去年“9·30”限購到現在,新一輪調控周期已滿11個月,即將迎來“周年考”。
回顧樓市調控這一年,從一開始的限購、限貸,到后來的限價、限售、限離、限簽,再到多家銀行提高房貸利率,鄭州正式進入了“六限”時代。
另一方面,房企卻在瘋狂的拿地,上周經開區掛牌的三塊土地都以熔斷價拿下,這讓人們又一次感受到了鄭州的土地市場火爆程度。可見,眼下房地產市場,正在步入資本為王、資源集中的時代。主流土地市場中,只剩下財力雄厚、融資方便的大型地產商。
根據克爾瑞統計數據顯示,TOP30房企今年1到8月拿地的“建筑面積”已經相當于去年的90%,支出的地價已經超過去年全年。
從今年前8個月新增土地前三十名開發商的情況可以看出來,萬科在新增土地“價值”上位居第四,新增土地“建筑面積”上位居第五。
隨著萬科股權之爭接近尾聲,一向以穩健著稱的萬科在郁亮接手以來大并購一單接一單。
7月,萬科在廣州砸下551億元,收購了包含多幅廣州核心區地塊的“廣信資產包”;隨后,又牽頭大手筆收購了新加坡著名的物流地產企業普洛斯,涉及總金額達到116億美元。
但從拿地力度來看,即便萬科如此賣力氣拿地,但和碧桂園、恒大及融創比起來,依然顯得不夠。這說明越是大的房企拿地越是激進。
如果說開發商從拿地到建房銷售一般需要三年時間,現在瘋狂拿地的行動是不是代表大家都不相信此輪調控周期將不會超過三年?
從以往調控規律判斷,一旦政策放松后房價將迎來新一輪猛漲。這也意味著開發商都在用大量囤地賭未來限購政策會再次放松。開發商最后真的會賭對嗎?
隨著重要會議的臨近,租售同權、集體土地租賃住房入市、金融政策不斷緊縮等各種調控措施正在不斷加碼,樓市冬天持續的時間可能超乎很多人的預期。
9月5日晚間,據央視消息,北京銀監局、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9月5日已聯合印發通知,要求北京市轄內的銀行業金融機構針對個人經營性貸款和個人消費貸款開展自查工作,重點檢查“房抵貸”等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的情況。
無獨有偶,9月5日,湖北省國資委發出“關于謹慎投資房地產的通知”,明確要求省出資企業及其各級子企業所有在建、在售房地產要加快建設進度、銷售進度,確保資金盡快回籠,降低杠桿。
文件內容主要是暫停對房地產的新增投資,防止出現庫存和杠桿率的上升。要求“所有在建、在售房地產,要加快建設進度和銷售進度,確保資金盡快回籠”。
這些行為的目的還是在于,提醒投資者市場已經過熱注意風險的存在,所以對待投資樓市要謹慎。讓市場趨于理性,保持健康持續發展。
因此,短期內調控措施并沒有要放松的跡象,雖然各種因素都在對沖調控作用,但并不意味著調控就失效了。因為,樓市從調控到現在企穩依然是主旋律。
對于什么時候買房子最合適的問題,有關專家早就回答過:“這是最傻的問題,只要有錢,什么時候買都行。”其實,不論樓市如何波濤洶涌,對于買不買房,每個人心里早有了自己的答案。
如果你是剛需,還沒買房。那你應該多去市場上看看房子。了解一下鄭州的房地產市場處于一個什么樣的行情之下,而不是道聽途說地人云亦云。
還是那句話—君子立于危墻之下。建議剛需購房者有能力的話就趕緊上車,相對來說,踏空比高價入手更可怕。
但有一點還想提醒大家,關注樓市,不如關注價格;關注價格,不如關注價值。這個道理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