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柔弱莫過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故柔勝剛,弱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言: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蘇轍:正言合道而反俗,俗以受垢為辱,受不祥為殃故也。
原成:“道”,獨立而不亥,故曰大制無割。凡物皆是以“道”做為唯一標準,故曰無以易之。柔弱勝剛強,凡物皆然,非謂水獨有也。
易,改易之易。沒有什么東西能阻止水在不斷運動中擁有的變化能力,故曰“無以易之”。水隨物成形,且自身有液、固、汽變化之形,無物變化之性能出水之左右,故曰柔弱莫過于水。言水善變化也。
老子曰:柔弱勝強。變化戰勝僵化,所以說攻堅強者無有勝于水者。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馳騁于天下之至堅。出于無有,入于無間。
凡以好惡之心為導向的主觀意志做為唯一標準,永遠做不到柔弱勝剛強,故曰莫能行。莫能行柔弱勝剛強也。
正,預期也。反,與“正”相對。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凡物是有差別的矛盾對立物普遍聯系,故曰正言若反。預期的行為會超出意外,意料之內的往往是不預期的行為。此言凡事以好惡之心為主導的主觀意志做為唯一標準,則凡事結果皆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故曰正言若反。
另,正,預期也。反,通作翻。凡物皆是處于不斷運動之中,運動必然產生結果。凡物皆是以“道”做為唯一標準,人可以去預期行為的開始、預期行為會出現結果,卻無法預期結果是否是你所期望的。故曰正言若反。
老子曰:水善利萬物而有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至卑、至賤則物不爭競已身之形,所惡之故也。至卑、至賤則已身不爭競它物之形,善利之故也。居眾人之所惡,故受邦之訽。善利萬物,故受邦之不祥。
老子此章重提水之七德,著重點在于強調水的變化特性。有持續不斷的運動,就擁有變化。擁有變化,就可以執掌萬物的命運。執掌萬物的命運,就可以為社稷之主、天下之王。
想成為社稷之主、天下之王,就要以無事取天下。想要以無事取天下,就要擁有變化。想要擁有變化,就要保持不斷的運動。想要保持運動,就要有至卑之名、至賤之形。想要有卑名賤形,就要自謂孤寡不??。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更多內容可參閱作者的“道德經原成”系列視頻。
本文為原創作品,未經著作權人授權,禁止轉載和使用。你的點贊、關注,是一種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