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北大“法學階梯”入門講座系列之十二 | 薛軍:物權法的基本范疇與邏輯

《中國法律評論》于2014年3月創刊并公開發行,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主管、法律出版社主辦的國家A類學術期刊,刊號CN10-1210/D.

訂刊電話:010-83938198

訂刊傳真:010-83938216


大學堂開,法律門啟。作為中國近現代法學專門教育的先行者,北京大學法學院一向高度重視法學教育的改革和探索。2019年春季學期,北大法學院繼續舉辦“法學階梯”入門講座系列活動。

學院邀請民事訴訟法、犯罪學、國際法、中國法制史、債權法和物權法等六門基礎性、骨干性課程的任課教師,利用開學第一周的授課時間,就如何進入法學之門、學習相關課程提供方法論上的指引。

在活動形式上,將封閉的內部授課打造為開放性的講座,面向全院學生乃至全社會開放,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在活動內容上,不是如通常的第一節課那樣,僅僅是本學期課程的簡介和進度安排,而是對相關法學專業的學科概況和學習方法,做一個整體的、全面的講述和闡釋,切實起到在方法論上引導法學新生入門的功能。

通過舉辦“入門講座”系列活動,將進一步提升北大法學院的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宣傳北大法學院的優秀師資,承擔北大法學教育的社會責任。

2019年2月24日上午,北大“法學階梯”入門講座系列之十二“物權法的基本范疇與邏輯——物權法入門”在二教109教室舉行。本次講座由薛軍老師主講。薛軍老師是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他研究民法、商法、比較法、羅馬法、電子商務和互聯網法等,有專著及譯著多部,發表論文數十篇。

本次講座,薛軍老師主要從民法體系中的物權法、物權法的基本范疇、我國物權法的邏輯和構成、物權法的學習方法四個方面對物權法課程的主要內容及學習方法進行了導論性的講授。

民法體系中的物權法

所謂物權,是指物權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物權法,是以物權為規制對象的法律。對物權和物權法的學習和研究,要把物權這個概念置于整個民法體系中。

(一)民法中的兩個財產秩序

傳統民法圍繞兩種財產秩序展開,一是歸屬秩序,一是流轉秩序。

1.歸屬秩序

歸屬秩序在于確定財產或財產性的利益的歸屬及其內容,這個秩序和民事主體制度相關聯。

首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的界定,民事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此外在某些特殊利益保護的場合還可能涉及到胎兒和死者。

其次,當某個財產或財產性利益屬于某個主體的時候,究竟意味著什么?這個財產性利益的范圍是什么?這些都是物權法要解決的權屬界定問題。

中國的物權法體系嚴格意義上從屬于大陸法系的邏輯,將一個無所不包、內涵廣泛且具有潛在擴張性的所有權作為物權體系建構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之上,把所有權的部分權能分離出來,讓他人享有使用權或者擔保性的權利,就把整個物權的類型體系建構起來了。

歸屬秩序可能是靜態的,即一個權屬的終局狀態,也可能是動態的,即權屬正從一個主體轉向另一個主體。物權變動就是如此,比如一個杯子的所有權屬于甲,那么何時、基于何種法律事實或法律基礎能夠轉而歸屬于乙?可能是基于買賣合同發生權屬的轉移,也可能基于繼承關系發生權屬的轉移。在這個層面上,歸屬秩序和流轉秩序結合在了一起。

2.流轉秩序

流轉秩序在于確定財產或財產性的利益的流轉規則或者安排。通常債法以解決流轉秩序的問題為核心,合同就是解決財產流轉的重要工具。可見,歸屬和流轉這兩大財產秩序,看似分離,實則緊密結合。

在學習和案例研討的過程中,很難剝離其他的關聯制度設定一個純粹的物權法問題,因為在探討物權的歸屬和變動時,往往還要結合合同關系進行判斷。

物權的原則、范疇、制度的構造都是以物權歸屬秩序為前提,即明確誰在某一特定時間點擁有一個物權,這是何種權利,在此基礎上加入流轉秩序的考量,即這個權利基于何種法律事實會發生變動等。

(二)民法的權利體系與物權法

結合民法的權利體系了解物權法也至關重要。民法上存在一系列權利的分類,如人身權和財產權、物權和債權、支配權和請求權、絕對權和相對權。物權秩序和物權法的基本邏輯,是建立在物權作為絕對權、支配權這一基礎之上的。

民法上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的區分也是將物權支配和對世的基本性質而來的。負擔行為主要引發的是民事主體對他人承擔了何種義務,但并不觸及財產利益究竟歸屬于誰的問題。

負擔行為使得甲負有了將某一個財產的所有權轉移給乙的義務,但是財產所有權的歸屬以及這一權利究竟何時發生變動是處分行為的范疇,也是物權法層面需要回應的問題。因此,對物權法的學習和研究要將其置于整個民法體系中,系統和周詳的掌握。

(三)物權體系構建和發展背后的意識形態因素

考察英美的財產法體系可以發現其與大陸法系之間的巨大差異。英美財產法體系不是從所有權展開的。其權利體系是通過具體列舉而形成的權利束,同大陸法系的權利建構模式差別很大。

大陸法系的立法者們在17、18世紀建構出一個無所不包的、絕對的、自由的、不受限制的所有權,這主要出于政治上的考慮。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新興資產階級急于把依托于土地之上的封建關系清理掉,因為經過歐洲中世紀整個封建關系建立在了對土地權能的多層次的切割基礎之上。

根據當時某些歐洲王國的土地法,國王基于主權擁有土地,國王分封給屬臣時進行了一次切割,屬臣再往下分封又增加一個層次的切割,由此類推,層層切割,如果到了第三、第四層次的時候,屬臣對土地擁有什么樣的權利,以及土地能否自由地處分,在法律上都變得很模糊。因此,這樣多層次的權利安排使得自由處置變得非常困難,從而導致難以適應新興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

隨著一系列的社會思潮更迭和經濟基礎的變化,資產階級登上歷史的舞臺,試圖構建符合當前經濟發展的新的物權體系時,他們忽然發現羅馬法的絕對所有權觀念是最理想的法律工具。

借助這個法律工具可以把依托于土地之上的所有束縛全部清理掉,以一種非常簡潔的方式擁有絕對的、自由的、不受限的所有權,從而實現土地的自由買賣和處置。土地作為一種資本要素自由地流通符合當時經濟發展的需要。

將物權制度的形成放在大歷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有助于加強對物權法中相關制度的理解。

物權法的基本范疇

對物權法的學習,要對物權有框架性的了解,從基本原則、類型界定、物權變動、物權保護、物權與占有的關系幾個方面加以掌握。

(一)物權法的基本原則

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是整個物權的概念邏輯推演的結論。

1.物權法定原則

物權法定解決了歸屬秩序的問題。物權由于涉及其他社會成員的利益,因此不能基于私人自治隨意設定。法律上把物權的類型進行典型化、法定化,讓社會所有成員都知道這種權利的內涵,排除當事人的自由設定,從而產生對抗效力。

例如,當甲將某物賣給乙后,能否通過約定限制乙對該物的處分權,使其不得再轉賣給他人?如果允許這一約定產生物權效力,那么任何人在進行交易時都要調查賣方的處分權是否被潛在的約定所限制,整個交易就會難以進行。

嚴格來講,物權法定原則就是基于物權的對世性、絕對權的特點延伸出來的。如果允許當事人設定具有對世效力的權利,就會造成權屬狀態的不確定。

2.一物一權原則

一物一權原則是由上述物權的排他效力決定的,排他效力要求同一個物上不得成立兩個以上所有權或兩個以上不相容的物權,也稱“物權客體特定主義”如果一個物上同時存有對抗性的權利,不符合物權本身的定義。一物一權是個古老的原則,早在羅馬法上,便已經存在“所有權遍及全部,不得屬于二人”的規則,這個規則在大陸法系國家構建物權體系時被采用。

3.物權公示原則

通過法定方式使物權的內容得到公示。例如,甲乙之間簽訂一份合同,原則上僅與合同當事人有關。但是物權的變動要盡可能以外界可感知的方式進行,從而確保歸屬關系的明確。

在動產交易中一般要求交付,所謂交付則主要表現為管理控制的實際轉移,是社會外界能夠感知的。不動產交易中則要求登記,通過可查詢的登記簿來向外界公示權利的歸屬狀況。公示使得物權變動發生了法律上的效果。

4.其他基本原則

除了上述規則,物權的基本原則還包括,物權特定原則、物權絕對原則、物權平等保護原則、特別法優先原則等,上述規則共同構成了物權法的原則體系,指導整個物權體系和規則的構建。

(二)物權的類型界定

物權法規定物權的種類較為復雜,存在多種類型,如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用益物權中包括建設用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等,擔保物權包括抵押權、質押權、留置權。

正如上文所說,物權法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要明確哪些物權類型被一國的法律體系所承認。因此,首先需要了解物權法的權利體系。在這個問題上,各個國家物權法的具體類型和物權體系是存在差別的。

在土地私有制國家,就不存在我國法上的建設用地使用權,而建設用地使用權恰是支撐中國城市建設的重要物權類型。但其他國家規定了一種有些類似,但在功能上有所區別的地上權,以此來解決在他人所有的土地上建造房屋時權利的歸屬。

在了解物權法中的權利體系后,進一步要明晰特定物權類型中包含哪些具體的權能。以擔保物權中的抵押權為例,抵押權是指債權人對于債務人或者第三人不轉移占有而供擔保的財產,在擔保債權沒有實現的情況下,依法享有的就該財產變價并優先受償的權利。

分析抵押權要從物權制度解決歸屬關系的角度出發,要解決權利人何時擁有抵押權、權利人何時失去抵押權的問題,即在中國法上創設抵押權的具體模式。

在不動產抵押的情況下,一般要有設立抵押權的基礎關系,在此基礎上去相關部門辦理登記,這樣抵押權就產生了。圍繞抵押權設置了一系列法律關系,抵押權人對抵押物的交換價值具有某種支配效力,當擔保債權沒有得到實現的時候可就抵押物優先受償。

總的來說,物權法的學習和研究是圍繞“權利人擁有什么權利”、“權利人什么時候擁有這個權利”、“權利人何時失去這一權利”展開的。

(三)物權的變動

物權變動與物權歸屬是密不可分的。例如,當甲乙之間簽訂買賣合同時,就需要明確此時所有權歸屬于誰?所有權是否發生變動?所有權變動之后,是否可以進行回轉?這既是物權變動的問題,本質上也涉及到物權的歸屬問題。

1.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

物權變動涉及到法律行為的一種重要分類,即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負擔行為是指使得某人負擔給付義務并為他人創設一項或多項請求權的法律行為;處分行為是指使得權利發生、變更或者消滅的法律行為。處分行為與物權的歸屬具有直接關系。

區分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具有重要意義。

例如,甲有一個杯子,甲在理論上可以簽訂十份買賣合同,使得甲負擔著向十位買受人交付杯子的義務。但是由于物權本身的特點,決定了甲不能向十位買受人轉移同一個杯子的所有權。處分行為的界定表明甲將這個杯子的所有權轉移給其中一位買受人,該買受人成為杯子的所有權人,根據一物一權原則,甲就不可能再將同一個杯子交付給其他九位買受人。

因此,在負擔行為層面,甲有權簽訂多份合同,負擔多份義務,但是如果其不能履行自己所負擔的義務,就要承擔違約責任。在處分行為層面,杯子的所有權如何變動取決于甲跟哪個買受人之間存在具體的處分行為。這是由物權本身的邏輯決定的。

2.物權變動的模式

物權變動的表現形式有三種類型,物權的產生、變更和消滅。

進一步而言,基于物權變動的基礎關系和物權變動本身之間的關系模式來看,物權變動可以分為非基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和基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非基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主要是指因司法裁判、仲裁裁決以及行政征收命令等導致的不動產物權變動。

基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指向生活中多數物權變動均基于法律行為而發生,其可劃分為意思主義和形式主義模式。所謂意思主義,是指物權變動僅憑當事人的合意(意思表示一致)即可發生。

法國大體上可以認為是采取意思主義模式,即合同一旦成立,物權即發生變動。所謂形式主義,則是指物權變動除了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之外,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形式,比如交付、登記等外部表現形式。

我國物權法中關于地役權的設立是典型的意思主義模式,雙方主體只需要簽訂書面的地役權合同,不需要登記等形式上的要求。此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設立也是無需登記即可設立,也屬于意思主義模式。

形式主義模式在我國物權法中也有所體現。例如,不動產抵押權的設立,采取登記生效主義。形式主義之中又區分為債權形式主義和物權形式主義,后者建立在接受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區分的前提下,這部分內容是物權法內容中非常技術性的內容,需要非常精細的掌握。

值得一提的是形式主義體系下對于“形式要件”的討論。物權變動的公示方法包括交付和登記,但是圍繞著登記制度和交付制度又延伸出很多不同的類型。

關于登記制度,延伸出異議登記、預告登記等制度,其具有不同的制度功能。而且我們國家針對不動產登記具有專門的條例規定,包括登記的程序等。

關于交付制度,區分為現實交付、簡易交付、指示交付和占有改定。例如,販賣煤炭的一個企業向甲銀行貸款,銀行要求以煤炭為標的物提供動產質押。

基于便利的考量,銀行租賃了該企業放置煤炭的倉庫,這是否構成動產交付?如果同一批煤炭之后又質押給了乙銀行,在該企業資不抵債的情況下,兩個銀行誰能夠優先行使質押權?這個問題的解決根本上取決于對于物權法上交付的理解。

另一個例子,甲在某倉庫放置一批貨物,后甲由于未能按時償還乙的借款,與乙協商以物抵債,并將該批貨物的提貨單交付給乙,這是否構成該批貨物的交付?延伸性的問題是,如果乙拿著提貨單去倉庫提貨,倉庫負責人表示,倉儲費尚未支付,必須先支付倉儲費才能提貨。此時,倉儲一方是否對乙享有留置權?

這些問題都是物權變動過程中需要弄清楚的技術性的問題。物權變動是最具有技術性的,而且也往往與整個債權法緊密融合在一起,因為合同關系作為基礎關系時往往是最復雜的。

(四)物權的保護

物權的保護問題。涉及到權利保護體系或者請求權體系的討論,以權利保護為切入點掌握、學習和整理民法制度體系是非常重要的。具體到物權保護之上,也涉及到請求權體系。

請求權體系包括三個層面。

第一層面是對民法中的主要請求權進行類型歸納,包括其構成要件和法律效果。譬如說所有物返還請求權包括兩個要件,其一請求權人是該物的所有人,其二被請求人對該物無權占有。

第二層面是依據案件事實,分析請求權基礎所包含的要件是否成立。以合同繼續履行請求權為例,首先分析合同是否成立、有效且沒有被解除,隨后才能請求合同的繼續履行。

第三個層面是明確請求權的法律依據,請求權基礎對應具體的法律條文。請求權基礎對應的法條是基礎性、關鍵性的條文,其他的諸如定義法條、解釋性法條用以輔助這些基礎性條文,從而使得請求權的構成要件更加清晰。

具體到物權請求權,物權人于其物權受到侵害或有被侵害的危險時,基于物權而請求侵害人為一定行為或者不為一定的行為,使物權恢復到原有狀態或侵害危險產生之前的狀態的權利,主要有返還原物請求權、排除妨害請求權、消除危險請求權等幾種基本類型。

請求權成立的構成要件,要結合相應的物權歸屬。以所有物返還請求權為例,具有兩個構成要件:一是請求權人具有所有權,二是被請求人是無權占有。

對于第一個要件的分析,需要判斷請求權人是否喪失了所有權。例如,甲將杯子借用給乙,乙將該杯子出賣給丙。假設丙在取得杯子是善意的,那么甲能否向丙行使返還原物請求權?

依據上述對所有物返還請求權的要件分解,首先要分析甲是否是所有權人。由于乙無權處分時,是占有委托人,丙為善意,乙丙之間的買賣合同關系成立且有效,標的物也已經交付給丙,丙也支付了合理的價款,因此丙善意取得該物。此時,基于一物一權原則,在丙取得杯子的所有權時,甲就喪失了所有權,不能夠提起所有物返還請求權。

另外,物權的保護方法與物權的歸屬問題緊密相關。例如,甲將物借用給乙,乙在使用物品過程中損壞了物,在借用合同到期后,甲要求乙返還原物。物權保護的請求權只保護物權本身,即甲是否有權要求乙予以返還。但是對于物的損壞,就需要行使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或者違約損害賠償請求權。

因此,物權請求權的目的是其他人是否妨礙了物權完滿狀態的實現,其他諸如損害賠償等問題需要結合其他規則解決。

值得一提的是,物權請求權也會負擔某些債權性效果。

例如,甲借給乙一匹馬,借用期間,馬生病了,乙為治療該馬支出了費用,接下來的問題是甲要求返還馬匹時,乙是否有權要求甲支付該筆治療費?此時首先要考慮雙方之間是否對此有合同約定,如果沒有約定就要分析該馬生病的風險應該如何分配。

假設另外一種情況,在甲將馬借用給乙期間,馬生了一匹小馬,這涉及到孳息是否應當返還的問題。此時孳息原則上應當歸于所有權人。

再假設一種情況,在甲將馬借用給乙期間,乙為該馬做了美容,那么乙能否要求甲支付為馬美容的費用?這就涉及到根據不同的費用類型來確定是否要求支付,此時要區分必要費用、有益費用和奢侈費用。

因此,物權請求權的復雜性體現在延伸的費用、收益、孳息、風險負擔等問題。

(五)物權和占有

關于物權與占有的關系,需要認識到物權是一種法律制度建構,具有觀念性,而所有法律的觀念最初都源于事實上的占有狀態,但是事實狀態和法律狀態之間有可能會有不一致的問題。這種不一致體現在兩種情況:

一是真正的權利人外觀上不是權利人或者處于權利不行使的狀態,比如訴訟時效經過導致的權利減損。

一是無權利人表現的如同真正的權利人,比如取得時效制度。

那么,對事實上的占有給予法律上的保護的原因何在?一種理論由薩維尼提出,他認為保護占有人主要是為了維持社會秩序,對占有狀態的保護就是對社會狀態的保護。

另外一種理論認為保護占有是因為占有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權利的外觀,占有人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權利人。這兩種理論有時候是用來解決不同類型問題的,例如第二種理論是占有的權利推定的依據,即如果占有人主張其對占有物享有某種以占有為內容的權利,那么推定占有人享有該權利。

這也是分配舉證責任,解決糾紛的一個前提。例如,甲占有某物時不需要證明其是該物的所有權人,乙如果要來挑戰甲的所有權人地位,主張自己是所有權人,就需要舉證證明,比如購買該物的發票等。

占有是物權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占有制度主要解決幾個問題:

一是物權法對于占有的態度,我國物權法認為占有不是一種權利,而是一種事實狀態,對于這種事實狀態應當予以保護;

二是對于占有保護手段的規定,比如占有返還請求權;

三是規定所有人、占有人之間的關系應該如何處理,簡而言之,對占有的法律保護,有利于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和平和的生活狀態。

我國物權法的邏輯和構成

(一)物權法在中國的形成和發展

1.大陸法傳統的繼受

中國物權法的概念形態基本是屬于大陸法體系的,因此有一個系統的屬于自己的邏輯體系和概念建構方法。大陸法系受羅馬法傳統的影響,以一個無所不包的、絕對化的所有權為核心,構建出整個物權類型體系。這個所有權理論上是無限且圓滿的,所有權的具體內容無需正面明確,而只能對其進行限制。

這一概念的產生與羅馬社會經濟結構密切相關,并且這樣一種制度設計的思路對歐洲乃至世界法律體系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時,所有權人擁有的權利與主權者擁有的無所不包的權力非常類似。事實上,公法上的主權概念正是從羅馬法中的所有權概念引申出去的。

2.所有權和其他物權的確定

所有權的概念確定之后,發展出其他類型的物權。從所有權權能分離的角度,建構出一對概念,即自物權和他物權。自物權也就是所有權,而他物權就是對于其他人擁有所有權的物上可能享有的某種物權,叫做定限物權,又稱限制物權。所有的他物權,都是在與所有權的變動關系中展開的。而他物權的設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這個國家特定的歷史傳統和現實需要決定的。

比如,如果國家在立法中意識到要通過他物權制度建構出某種土地秩序,他可以構建出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等各種使用權;有的國家可能認為某一特定的他物權并無必要,因而選擇建構一些不同的他物權。

這里可以看出,物權法的國際化程度不如合同法。德國物權法中的一些物權類型在中國法上并不存在。民國時期也有一些特別反映中國的文化需求的物權建構,比如典權。在傳統觀念里,祖宗的產業不可輕易變賣,但有時人們不得不變賣以維持生計,卻又不希望落得這一污名,因此就可以選擇通過典當來解決這一難題。

事實上,典價跟賣價之間的區別并不大,但是理論上保留了未來回贖的可能性,使得人們在典權期間內不用背負變賣祖宗產業的不好的名聲,這樣也有了東山再起的機會。在贖回時,典權人必須予以認可,因為這的確是人家的祖宗產業。這種權利建構反映出的就是中國傳統社會的需求。

以居住權為例,在我國曾經就物權法是否設立居住權有過激烈的討論。現行有效的物權法沒有這個概念,但對居住權的支持反應了特定的社會需求,比如養老問題的解決。

中國社會中有很多非常“富有”的“貧窮”的老人,“富有”是因為其在北京有一套房產,但他們又很“貧窮”,因為他們雖然擁有房產,但卻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他們的日常開銷。出于社會觀念上的原因,民事主體不愿意出賣其房屋再租他人的房屋住。

那么在保留居住權的情況下,同養老金融公司合作,使得房屋可以在保留居住權的同時被出賣,可以使得他們在居住期間獲得一種物權性的保障。當前正在編纂的民法典物權編草案中又增加了居住權,說明在中國現有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在物權類型中增設一種權能分離的模式是有必要的。

我國農村集體土地的問題也經過較多的討論,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屬于村集體,但以一種經營權的方式予以切割,農戶只擁有承包經營權。

根據三權分置的方案,將在承包經營權中切割出一個經營權,這時候經營權人可能不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成員,而是一個外部的經營能手。如果想要擁有一經營權,首先要受制于該經營權上層的承包經營權,農戶的承包經營權則又依托于他和集體組織之間發包合同中的約定。

有學者認為三權分置可以使得經營權比較自由的流轉,但是從法律的邏輯上來看這似乎很難成立。物上財產關系必須要具有一定的簡潔性,才能實現流轉的便捷性。權利之上的切割越是復雜,越有可能導致財產流轉的障礙,產生很高的交易成本。

簡單來說,在房屋買賣過程中,如果房屋上沒有任何的權利切割或權利負擔,就會非常便捷,但是如果存在出租的情況時就產生問題。如果建筑物所有權上還有居住權的切割,或者負有抵押權,交易會更加繁瑣。因此設置他物權體系時,需要綜合考慮上述因素。

(二)中國法上的所有權制度

我國作為一個大陸法系的國家,是以所有權制度為核心,并基于我們國家的歷史背景,建構了整個物權類型體系,以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典型問題。所有權是整個物權體系的定海神針,其他物權均以其為基礎建構起來。

中國法上的所有權制度可以從兩個角度加以理解,一是政策層面,一是技術層面。

1.政策層面

政策層面是指物權法在規范上有一個基于主體的類型區分,包括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等,許多著作都提到物權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平等保護原則,實際上這種劃分方法有中國法上獨特的意識形態背景。

平等保護并不意味著權能都是相同的,國有土地上就可以出讓建設用地使用權,而農村土地卻不行。倘若村集體把土地交給他人建房出賣,就成了小產權房,這說明其實在中國法上,即使都叫做所有權,但是也存在某一種類型的所有權比其他所有權更加“所有權”。

這樣一種限制,更多是出于政策或意識形態層面的考量。城鄉二元的土地所有權結構問題,自然資源問題,這些都是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而被長期討論的法政策層面的問題。

2.技術層面

技術層面是指在確定所有權后,基于每種類型需求的具體構造,是富有技術性的,這種技術性也體現在物權的各處。所有權的取得制度就是一個例子,所有權取得包括原始取得和繼受取得。原始取得涉及到混同、添附、加工等各種各樣的基礎性問題。

以混同為例,甲用車將打到的魚運到市場去售賣,開車經過乙的魚塘時翻車了,甲車里的魚掉落到乙的魚塘之中。此時是否發生物權變動?甲乙就這車魚是否形成共有關系?

其他的添附問題,比如甲在乙的畫板上面畫了一幅畫,附帶有畫作的畫板所有權應當歸誰,是畫板所有人還是畫家?又比如甲將乙的石頭雕刻成為一個很精美的雕塑,此時是石頭所有人還是雕刻石頭的人能夠成為雕塑的所有權人?

對于這兩種情形,有學說認為判斷依據是附加在畫板或者石頭上的勞動占總價值的比例。如果畫板本身價值不大,但是作畫之人是著名畫家,那么畫家對于該物的貢獻更大,更可能獲得所有權。同時,由于畫板的所有人喪失了畫板的所有權,畫家應當返還不當得利。如上所述,添附制度通過法律技術的設計所形成的所有權取得的一種方式。

共有制度,即處理兩個人或者多個人對同一個物享有所有權時的制度。具體而言,共有制度需要解決:共有人之間的共有關系如何確定?對共有物進行修繕時,費用應當如何承擔?對共有物進行處分時,誰有權處分?如果沒有經過其他共有人同意,共有人之一對共有物的處分是否有效?

這些問題也需要法律技術加以解決。

建筑物區分所有權制度,這個制度涉及到房屋所在小區的共有部分的認定,車庫的分配,建筑物的外墻懸掛廣告牌時,所獲取的收益的歸屬,如果要對小區內的設施進行修繕,應當如何決策。以上問題的解決同樣依賴于技術。

相鄰關系的問題。相鄰關系既可以理解為相鄰不動產權人之間為了不動產的有效利用,要相互給予一定的便利,也可以理解為有權對相鄰不動產構成不利影響、但對方具有容忍義務。例如,鄰居于凌晨三點半彈鋼琴,是否在容忍限度內?又比如鄰居在小區內養大量蜜蜂是否在容忍限度內?這些都是重要的技術問題。

因此,需要關注到所有權制度不僅涉及到諸如中國農村的土地流轉制度的宏觀問題,還涉及到很多技術層面的微觀問題。

物權法的學習方法和要求

物權法是一套有著嚴密邏輯結構的知識體系。整個民法的知識體系是一套可以驗證的、共同的話語體系。因此鍛煉民法思維以及梳理物權法知識體系,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實務,培養問題意識,對物權法的學習有重要幫助。

(一)理論梳理,把握原理,立足民法體系掌握物權法

學習物權法要把物權法置于整個民法體系中,物權法是民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學習物權法的過程中應該意識到,對問題的討論究竟是在什么層面上來展開的,要立足更廣闊的視角,去理解某一個問題、概念或者制度。如果是政策層面的問題,更多屬于立法學的范疇。

但是從日常實務的角度來考慮,所有權制度也未必都涉及宏大而寬泛的問題,也有技術層面的具體細節,需要仔細把握。物權的歸屬、物權的變動和物權的保護,是檢驗物權法學習是否足夠深入、基礎是否扎實的重要方面,其背后涉及民法的財產秩序、法律行為理論、權利保護體系等內容的探討。

以權利、法律行為為切入點掌握、學習和整理民法制度體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學習好物權法的要求。

學習物權法要能夠弄清原理,任何一個大陸法系國家都會以所有權作為一切財產歸屬秩序的原點,進而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更細的切割,掌握好這一點,對于整個物權的類型體系就有一個很好的理解框架。

(二)重視具體法律規則,梳理物權法的規范體系

民法是實踐性很強的部門法,要對物權法的基本規范進行梳理,形成一張清晰的規則網絡。一方面,要培養檢索法條的能力,為一個案件事實尋找法律依據;另一方面,也要培養解釋法律的能力。

拉倫茨說過,“法律解釋者都希望在法律中尋獲其時代問題的答案。”法律規范對社會關系的反應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因此要對法律條文進行解釋以適應社會關系的發展。

(三)結合實務,培養問題意識

在學習物權法的同時,要結合實務思考一些問題。譬如說某開發商通過招拍掛的形式拍賣了一塊土地的建設用地使用權,隨即將這一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給銀行來進行融資。

而我國《土地管理法》等相關法律規定,取得土地的開發商若不及時進行土地開發,一定期限后國家就有權收回。而一旦收回,作為抵押權人的銀行的利益應該如何保障?銀行面臨這個法律風險應該怎樣防控?銀行能否主張政府雖然可以收回,但是收回的是一個帶有抵押權負擔的建設用地使用權?

這一問題并不容易回答,這就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即抵押權究竟能做什么,圍繞它產生什么樣的法律關系。同時,當抵押物價值發生減損時抵押權人是不是也應當享有某種保全的權利?例如要求補充抵押或者制止他人妨害抵押權的行為。

此外,如果抵押物被國家征收了,或者因為臺風、地震等自然災害受損了,抵押權的效力是不是可以延伸到國家的補償款或保險金之上?這些都涉及到抵押權的法律屬性,即當我有抵押權的時候,我在法律上能夠從事的行為的具體內容。

在對某一個法律概念或者法律規則學習的時候,要結合對應的實踐中產生的問題,把實踐中碎片化的細節,整合成系統的、有依據的法律問題,然后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思考和分析,最終給出法律上的解決方案,同時也要加強檢索能力和文書寫作能力。

物權法是一套高度體系化的知識,學習物權法始終要圍繞它的基本原理,始終考慮物權本身的特點,要同債權、親屬等相關理論進行區分。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學好物權法。

  • 撰稿:魏昀天 北京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

薛軍老師是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他研究民法、商法、比較法、羅馬法、電子商務和互聯網法等,有專著及譯著多部,發表論文數十篇。

欲了解薛軍老師更多研究,請點此查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王澤鑒:請求權基礎的理論
“物權”,姜解《民法典》之一一四~一一六
歷史上的今天 1804年3月21日 法國頒布《拿破侖法典》
陳克:執行異議之訴的處理框架、審理階段及可變因素(一)|民商辛說
民法典中擔保物權的體系重構
民法的精神及其體系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口市| 衡东县| 壶关县| 渝中区| 临城县| 许昌市| 广河县| 贵溪市| 荥经县| 舟曲县| 贵南县| 东丽区| 永和县| 武冈市| 绵竹市| 依兰县| 长顺县| 五原县| 当涂县| 南通市| 肥西县| 德兴市| 乐安县| 德安县| 天台县| 裕民县| 宁陕县| 万源市| 富民县| 邵阳县| 康保县| 洪洞县| 彝良县| 五河县| 盐津县| 鹰潭市| 托里县| 文登市| 无锡市| 怀安县| 景德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