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
腰腿痛范圍很廣,包括現代醫學的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證、梨狀肌綜合征、臀上皮神經損傷等多種疾患。主要癥狀為:腰部疼痛,疼痛由臀部向大腿后側、小腿外側、足背、足掌呈放射疼痛并引起麻木,咳嗽、噴嚏和大便用力時疼痛加劇,嚴重者臥床難起、功能障礙等。腰腿痛屬中醫學“痹證”范疇。痹者,閉也,氣血被邪閉于肌表經絡也。《內經》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又曰:“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
足跟痛多因跖筋膜創傷性炎癥、跟腱周圍炎、跟骨皮下滑囊炎、跟骨骨刺及脂肪墊變引起發病多與慢性勞損有關。中醫認為,是由于肝腎精血不足,筋骨失養,復感風寒濕邪或慢性勞損,導致經絡瘀滯、氣血運行受阻所致。
【臨床特點】
1.腰腿痛急性發作:多為青壯年及體力勞動者,有明顯腰部外傷史,腰部活動受限,活動時疼痛加劇,局部壓痛,伴有腰、臀部或下肢牽涉痛,臨床與X線攝片已排除骨折或其他疾病。
2.腰腿痛慢性勞損:多為中老年人,有積累性、慢性輕度損傷,腰背酸痛乏力,或下肢麻木,不能耐久,腰脊活動輕度受限或正常。
3.足跟痛常見于中老年人,尤以女性為多見。其主要表現為單側或雙側足跟或腳底部酸脹作痛或針刺樣痛,步履困難,足跟疼痛,步行跳躍或長久站立時疼痛加重,活動片刻后疼痛稍減。由于此癥與肝腎有關,所以有些患者伴有頭暈、耳鳴、失眠、健忘、脈沉無力等癥狀。
【辨證論治】
腰腿痛的辨證論治見圖23-2。
圖23-2 腰腿痛的辨證論治
1.風寒濕痹
(1)證候:腰部冷痛重著,轉側不利,逐漸加重。靜臥痛不減,遇陰雨天則加重。苔白膩,脈沉而弛緩。
(2)治法: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3)方藥:薏苡仁湯。
2.風濕熱痹
(1)證候:腰部弛痛,痛處伴有熱感,熱天或雨天疼痛加重,而活動后或可減輕,小便短赤,苔黃膩,脈濡數或弦數。
(2)治法:清熱通絡,祛風除濕。
(3)方藥:白虎桂枝湯。
3.痰瘀痹阻
(1)證候:腰痛如刺,痛有定處,日輕夜重。證輕者俯仰不便,重則不能轉側,痛處拒按。舌質暗紫或有瘀斑,脈澀。
(2)治法:溫經通絡,化痰散結。
(3)方藥:陽和湯合桃仁四物湯。
4.肝腎虧虛
(1)證候:腰痛以酸軟為主,喜揉喜按,腿膝無力,遇勞加重,臥則減輕,常反復發作。偏陽虛者,則少腹拘急,面色
(2)治法:補腎養肝,活血強筋。
(3)方藥:金匱腎氣丸合四物湯。
【單方單藥】
★土鱉蟲方
[用量] 土鱉蟲18只。
[制劑] 將18只土鱉蟲焙黃研成細末,分成6包。
[用法] 每晚臨睡前用黃酒送服1包,6次1個療程。
[功效] 祛瘀止血,消腫止痛,通絡理傷,接筋續骨。
[主治] 腰痛。
[出處] 農家實用驗方9則,《農村新技術》,2006年,第3期。
[說明] 土鱉蟲學名叫地鱉,有的叫它土蟲或簸箕蟲,屬鱉蠊科昆蟲。性寒,有微毒。土鱉蟲是很好的中藥材,中藥名叫土元,具有舒筋活絡、祛瘀通經、消腫止痛等功效,已有兩千多年的應用歷史。現代醫學實驗證明,對白血病、癌癥等也有一定的功效。
★絲瓜根
[用量] 絲瓜根適量。
[制劑] 將絲瓜根燒存性,研末。
[用法] 每日用溫酒送服二錢。
[功效] 清熱,活血,通絡,消腫。
[主治] 腰痛,因瘀熱阻滯者。癥見腰部灼熱刺痛,轉側不利,動則加劇,舌紅或黯紫,脈澀。
[出處] 《本草綱目單味奇方療法》。
[說明] 絲瓜根味甘、微苦,性涼,既能清熱涼血,又能活血通絡,消腫,用酒服可增強其活血通絡之功,故用治瘀熱阻滯之腰痛有一定的療效。現代研究表明:絲瓜含皂苷、絲瓜苦味質。具有緩解平滑肌痙攣的作用。可用于腰肌纖維炎、蟲癥等。有報道絲瓜絡切碎焙焦黃研粉,酒服效果良好。可用于腰痛,細菌性痢疾。
★壁虎散
[用量] 壁虎1條,朱砂6g。
[制劑] 上藥焙干研粉備用。
[用法] 用時取適量藥粉撒敷患處,用強力麝香膏固定,隔日換藥,1個月為1個療程。休息3~6日后可繼續下1個療程。
[功效] 活血化瘀,止痛。
[主治] 骨質增生所致的腰部疼痛。
[出處] 《浙江中醫雜志》,1990年,第5期。
[說明] 壁虎為壁虎科動物無蹼壁虎或其他幾種壁虎的全體,其味咸,性寒,有小毒。功能祛風,定驚,散結,解毒。主治風癱瘓,歷節風痛,風痰驚癇,瘰疬,惡瘡。
★鱉甲
[用量] 鱉甲方寸大小。
[制劑] 焙干,研細末。
[用法] 酒送服,每日2次。
[功效] 滋補腎陽,止痛。
[主治] 腰痛。癥見腰部酸軟疼痛,喜按喜揉,腿膝無力,遇勞更甚,臥則減輕,常反復發作,兼可見心煩失眠,面色潮紅,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出處] 《本草綱目單味奇方療法》。
[說明] 鱉甲性寒味咸,功善滋陰清熱潛陽,又因其歸腎經,“腰為腎之府”,故鱉甲可滋補腎陰而止腰痛。現代研究證實:鱉甲含動物膠、角蛋白、碘質及維生素D等。具有抑制結締組織增生、消散腫塊、提高血漿蛋白含量、促進造血功能、保護腎上腺皮質功能的作用。常用于腰腿痛、腸瘺、陰虛發熱、陰虛夢遺等病癥。本品咸寒,故脾胃虛寒,食少便溏者慎用,孕婦忌服。
★鹿角
[用量] 鹿角五寸。
[制劑] 燒紅,投入2L的酒中,浸泡一夜。
[用法] 口服。
[功效] 益腎強骨,活血止痛。
[主治] 腰痛。癥見腰部酸軟疼痛,喜按喜揉,腿膝無力,遇勞更甚,臥則減輕,常反復發作,少腹拘急,手足不溫,少氣乏力,舌淡,脈沉細。
[出處] 《本草綱目單味奇方療法》。
[說明] 鹿角味咸,性溫,主入肝腎經,善于補腎壯陽,強健筋骨。活血消腫止痛,用于制酒此功殊強。現代研究證實:鹿角含雄激素、膠質、蛋白質、磷酸鈣、碳酸鈣等。具有抗炎、提高機體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能增強體力,改善睡眠,調節新陳代謝。常用于治療腰椎骨增生,再生障礙性貧血,新生兒硬腫等。本品性溫,故陰虛火旺者慎用。
★檳榔
[用量] 檳榔適量。
[制劑] 研末。
[用法] 酒送服一錢。
[功效] 行氣祛濕。
[主治] 腰痛屬寒濕腰痛。癥見腰部冷痛重著,轉側不利,逐漸加重。靜臥而痛不減,遇陰雨天加重,苔白膩,脈沉而遲緩。
[出處] 《本草綱目單味奇方療法》。
[說明] 檳榔味苦、辛,性溫,辛開苦瀉,苦溫祛濕行水,行氣止痛,和酒服能溫通經脈,故可用于寒濕腰痛。
★杜仲
[制劑] 杜仲500g(1斤),酒2L。
[用法] 杜仲切片,炒后,用酒浸泡10日,分服酒浸液,每日3次。
[功效] 補肝腎,強筋骨。
[主治] 肝腎不足所致的腰膝酸痛,或寒邪所致的腰背冷痛。
[出處] 《本草綱目單味奇方療法》。
[說明] 杜仲味甘,性溫,主歸肝腎經,功擅補肝腎而強腰膝,為治肝腎不足,腰膝酸痛之要藥。現代研究:杜仲含杜仲膠、杜仲苷、松脂醇葡萄糖苷、桃葉珊瑚苷、鞣質、黃酮類化合物等。杜仲有降血壓、減少膽固醇吸收、減弱子宮收縮、利尿、鎮痛、鎮靜及增強腎上腺皮質及機體免疫力等作用。《玉楸藥解》:“益肝腎,養筋骨,去關節濕淫。治腰膝酸痛,腿足拘攣。”臨床上可用于治高血壓病,風濕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等。本品為溫補之品,陰虛火旺者慎用。
★生附子
[用量] 生附子適量。
[制劑] 研末,用醋調成膏狀。
[用法] 敷命門穴、涌泉穴。
[功效] 行氣祛濕。
[主治] 腰痛屬寒濕腰痛。癥見腰部冷痛重著,轉側不利,逐漸加重。靜臥而痛不減,遇陰雨天加重,苔白膩,脈沉而遲緩。
[出處] 《本草綱目單味奇方療法》。
[說明] 附子是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子根。根據加工的方法不同而分成“鹽附子”“黑順片”和“白附片”。其味辛甘,性大熱,有毒,歸心腎經。功能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用于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瀉厥逆,肢冷脈微,心腹冷痛,冷痢,風寒濕痹等癥。
★仙人掌外敷方
[用量] 仙人掌(鮮品)適量。
[制劑] 將鮮仙人掌,去刺,切片,放火上烤。
[用法] 趁熱外敷于足跟疼痛處,外用膠布固定,12小時后換敷另1片。冬天可將剖開的仙人掌烘熱3~4分鐘才外敷。晚上臨睡前敷貼。10日為1個療程。
[功效] 消腫止痛,行氣活血,舒筋活絡。
[主治] 各種不明原因的足跟痛。
[出處] 《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06年,第78期。
[說明] 仙人掌野生或栽培,在各地取材相當廣泛,可治鐵打損傷、胃痛、湯火傷等,而且久用無不良反應。仙人掌的藥用價值是從民間流傳下來并沿用和發展的,現在仙人掌的藥用作用越來越引起廣大藥學工作者的重視,他們對仙人掌進行了藥理實驗研究。大量研究工作表明,藥物在人體和動物,尤其是哺乳動物所表現的作用和毒性在大多數情況下與臨床研究結果是一致的。仙人掌的藥理作用涉及到抑菌、抗炎、免疫、降血糖、抗癌等范疇。
★威靈仙膏
[用量] 威靈仙20g。
[制劑] 搗碎,用適量米醋調成糊狀備用。
[用法] 先將患足浸泡于熱水中5~10分鐘,擦干后將藥膏敷于足跟,外用紗布繃帶包扎。晚間休息時刻將患足放在熱水袋上熱敷。每日換藥1次。
[功效] 祛風勝濕,通絡止痛。
[主治] 足跟痛、骨刺疼痛。
[出處] 《單方驗方治百病》。
[說明] 威靈仙為毛茛科植物威靈仙的根,其性溫,味辛咸,有毒。入膀胱經。功能祛風濕,通經絡,消痰涎,散癖積。主治痛風,頑痹,腰膝冷痛,腳氣,癥瘕積聚,破傷風等癥。《唐本草》記載:“腰、腎、腳膝、積聚、腸內諸冷病,積年不瘥,服之效。”《圣惠方》記載:“治腰腳疼痛久不瘥:威靈仙五兩。搗細羅為散。每于食前以溫酒調下一錢,逐日以微利為度。又方:用威靈仙一斤,洗干凈,在好酒中泡七日,取出研為末,加面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用泡藥的酒送下。”
★川楝葉紅糖膏
[用量] 鮮川楝葉30~60g。
[制劑] 加紅糖適量,混合搗爛成膏狀。
[用法] 外敷足跟,24小時后更換。
[功效] 止痛。
[主治] 治足跟痛。一般用藥2~3日疼痛消失。
[出處] 《民間單方》。
[說明] 川楝葉為樟科植物川楝或苦楝的葉,其性寒味苦,有小毒,入肝、胃、小腸經。功能清熱燥濕,行氣止痛,殺蟲,主治疝痛,跌打腫痛,疔瘡,皮膚濕疹等癥。
★夏枯草醋
[用量] 夏枯草50g。
[制劑] 將其浸入食醋1 000ml內2~4小時,再煮沸15分鐘。
[用法] 待稍涼后浸泡患處20分鐘(先熏后洗),每日2~3次,每劑可用2日。
[功效] 散結消腫。
[主治] 治足跟痛。
[出處] 《民間單方》。
[說明] 夏枯草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帶花的果穗。其性寒,味苦、辛。功能清火明目,散結消腫。用于目赤腫痛,筋骨疼痛,目珠夜痛,頭痛眩暈,瘰疬,乳癰,甲狀腺腫大,高血壓等癥。《本經》記載:“主寒熱,瘰癘,鼠瘺,頭瘡,破癥,散癭結氣,腳腫濕痹。”
★川芎粉
[用量] 川芎45g。
[制劑] 研細末。
[用法] 分裝在鞋里,直接與痛處接觸,每次用藥1袋,每日換藥1次,3個藥袋交替使用,換下的藥袋曬干后仍可再用。
[功效] 行氣活血,祛風止痛。
[主治] 治足跟骨刺疼痛。
[出處] 《民間單方》。
[說明] 川芎為傘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莖,夏季當莖上的節盤顯著突出,并略帶紫色時采挖,除去泥沙,曬后炕干,再去須根、雜質,洗凈,切薄片,干燥備用。川芎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開郁燥濕等功效。川芎“辛香走竄而行氣,活血祛瘀以止血,上行頭目而祛風,下入血海以調經。并外徹皮毛,旁通四肢,為血中之氣藥”。故常用于內服,主治頭痛眩暈、風濕痹痛,胸肋刺痛,跌打腫痛,閉經痛經,月經不調,寒痹痙攣,癰疽瘡瘍以及產后瘀阻腹痛等病癥。《藥性論》記錄:“川芎治腰腳軟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出,治腹內冷痛。”
★補骨脂散
[用量] 補骨脂適量。
[制劑] 焙干,研細末。
[用法] 裝入7cm×7cm大小的布墊內,放鞋內足跟著力處,10日為1個療程。
[功效] 補腎助陽,散寒祛濕。
[主治] 治足跟痛。
[出處] 《陶志黎醫師驗方》。
[說明] 補骨脂為豆科植物補骨脂的果實,味辛,性溫。入腎經。功能補腎助陽。主治腎虛冷瀉,遺尿,滑精,小便頻數,陽痿,腰膝冷痛,虛寒喘嗽等癥。《藥性論》記載:“主男子腰疼,膝冷囊濕,逐諸冷痹頑,止小便利,腹中冷”。《經驗后方》:“破故紙為末,溫酒下三錢匕”治腰痛。
★川烏散
[用量] 生川烏30g。
[制劑] 焙干研細末,加白酒(以糧食酒為好)調成糊狀。
[用法] 晚上睡覺前用溫水將腳洗凈,把藥平攤在足跟疼痛處,外以塑料紙包好,用藥期間不做劇烈運動。病去即止,不可久用。
[功效] 溫陽散寒,祛濕止痛。
[主治] 治足跟痛。一般用藥2~3日疼痛消失。
[出處] 《民間單方》。
[說明] 川烏為毛茛科植物卡氏烏頭的母根,性熱,味辛、苦,有大毒。歸心、肝、腎、脾經。功能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用于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生川烏酊外用能刺激皮膚,繼而產生麻木感,故外用可作某些神經痛及風濕病如風濕性足跟痛的鎮痛劑。烏頭堿系川烏中鎮痛局麻的有效成分。
★鹿茸酒
[用量] 鹿茸10g。
[制劑] 將其浸入白酒500ml中,放1周后備用。
[用法] 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
[功效] 補腎助陽,益精血,強筋骨。
[主治] 治老人因足跟骨增生引起的足跟痛。
[出處] 《民間單方》。
[說明] 鹿茸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的尚未骨化的幼角,其味甘咸,性溫,入肝、腎經。功能壯元陽,補氣血,益精髓,強筋骨。主治虛勞羸弱,精神疲乏,眩暈,腰膝酸痛,陽痿滑精。鹿茸的保健作用非常高,是良好的全身強壯藥。鹿茸含有比人參更豐富的氨基酸、卵磷脂、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鹿茸性溫而不燥,具有振奮和提高機體功能,對全身虛弱、久病之后患者,有較好的保健作用。
★蔥蜜膏
[用量] 鮮蔥白適量。
[制劑] 將其放到大火上烤熟后,再把烤干的外皮扒去,搗爛制成蔥泥,再放入適量蜂蜜,調勻。
[用法] 敷患處,24小時更換1次。
[功效]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主治] 治骨質增生。
[出處] 《孫連金醫師傳家方》。
[說明] 一般2~3日疼痛消失。蔥白為百合科植物蔥的鱗莖,其味辛,性溫。入肺、胃經。功能發表,散寒通陽,解毒。主治傷寒性頭痛,陰寒腹痛,蟲積內阻,二便不通,痢疾,癰腫等癥。本品主含揮發油大蒜辣素,為有效成分之一。《開寶本草》言其可治:“傷寒骨肉痛。”(魏睦新,劉佳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