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感冒溫燥證治

溫燥證,是秋陽以曝、久晴無雨之時,感受燥熱之邪為病的證候。其病性偏熱,以燥氣犯肺而致口、鼻、唇、咽等清竅津液干燥為主要見癥。

臨床表現

主癥:①發熱而微惡風寒,頭痛,少汗;②干咳少痰或無痰;③咽干鼻燥,口渴。

次癥:咽痛,咳甚胸痛,鼻出血,皮膚燥熱。

舌脈:舌尖邊紅,苔薄黃而干,脈浮數。

辨證分析

秋季,燥氣主令,但有溫燥涼燥之分。溫燥,是指初秋時節,炎熱未盡,久晴無雨,空氣干燥,侵人肺衛,發而為病。一般多在立秋至秋分之間。溫燥外襲,郁于肌表,故見發熱微惡風寒、少汗;溫燥上擾清竅,則見頭痛;溫燥傷肺,肺失清肅,肺津耗傷,則干咳少痰或無痰;“燥勝則干”,其溫燥尤易傷津耗液,故咽干鼻燥、皮膚燥熱,燥甚傷及血絡,則鼻出血。苔必干,脈必數,均說明溫燥的特點是溫熱傷陰。

診斷要點

凡在秋季感受外邪發病,具見主癥①、②及次癥中任何一項;或見主癥①、③及次癥中任何一項,并均見典型舌脈者,即可診斷為溫燥證。

疑似證鑒別

1.風熱表實證與溫燥證 風熱表實證初起風熱侵襲肺衛,其臨床表現與溫燥證相類似,如發熱微惡風寒,頭痛,無汗或少汗等。但風熱證初起熱象較明顯而無或少見清竅干燥的肺燥征象,且易形成痰熱阻肺和逆傳心包之變,四季均可發生而以冬春季多見。溫燥證初起除肺衛見癥外,必伴肺燥津傷之證,上部干燥癥狀較突出,少見逆傳心包,發病僅限于秋季。總之,以臨床特征及發病季節和病理變化方面去辨析,就會明確兩證的不同。

2.涼燥證與溫燥證 同為秋燥之候,但其病性有寒熱之別。涼燥性寒,溫燥性熱。其鑒別要點是:涼燥證惡寒發熱,而溫燥證則發熱微惡風寒;涼燥證口不渴,而溫燥證口必渴;鼻咽干燥和干咳,溫燥證甚于涼燥證;涼燥證舌質如常,雖紅而不甚,脈浮而不數,而溫燥證舌紅脈數是為必然,以此為辨。

論治法則

辛涼甘潤,透表泄熱,清肺潤燥。

方劑選要

1.清燥救肺湯 溫燥傷肺,既不能用辛香之品,亦不可用苦寒之味,以防氣陰兩傷。只宜用清燥潤肺法。方中桑葉經霜者得金氣而柔潤,輕宣肺燥;石膏直清肺金燥熱,兩藥合用,清瀉肺胃燥熱,以撤致病之源,共為主藥。用阿膠、麥冬、胡麻仁潤肺增液,同為輔藥。用人參益氣生津,苦杏仁、枇杷葉瀉肺潤燥,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諸藥配伍,使外襲之燥得除,內傷之液得潤,肺氣清肅,諸證自解。

2.桑杏湯 秋感燥氣,初起必在肺衛,故清宣肺衛,當為治法之準。方中桑葉輕宣燥熱,苦杏仁宣利肺氣,共為主藥;淡豆豉助桑葉輕宣解表,沙參、梨皮生津潤肺,同為輔藥;梔子皮清泄肺熱,浙貝母止咳化痰,為佐使藥。諸藥合用,有清宣燥熱,涼潤肺金之功效。咽喉干痛者,可加牛蒡子、薄荷以清利咽喉;鼻衄者加茅根、墨旱蓮以涼血止血;咳痰黃稠者加馬兜鈴、瓜蔞皮以清熱化痰。

3.沙參麥冬湯 燥傷肺胃陰分,或熱或咳,當以甘寒救陰。方中沙參、麥冬滋養肺胃之陰為主藥;玉竹、天花粉、冬桑葉潤燥宣泄為輔藥;生扁豆養胃健脾為佐藥;甘草甘潤瀉火為使藥。諸藥配伍,有清養肺胃,生津潤燥,宣泄燥熱的功效。若久熱久咳者,加地骨皮養陰清熱。

4.翹荷湯 燥氣化火,清竅不利,當從輕宣涼散,以辛涼藥為治。方中連翹、薄荷辛涼(寒)宣散燥熱為主藥;黑梔皮、綠豆皮涼潤并導熱下降為輔藥;甘草、桔梗甘潤利咽為佐使藥。全方具有清散上焦燥熱之功效。耳鳴者加羚羊角、苦丁茶;目赤者加鮮菊葉、苦丁茶、夏枯草;咽痛者加牛蒡子、黃芩。

成藥簡介

1.秋燥感冒沖劑 秋燥傷及肺衛,當辛涼甘潤并用。方以桑葉、菊花、前胡辛涼清透表邪為主藥;北沙參、麥冬甘寒清燥潤肺為輔藥;伊貝、苦杏仁宣肺止咳為佐藥;山豆根、桔梗、竹葉清熱利咽為使藥。全方具有清燥熱、養肺陰、止咳嗽的作用。是治療溫燥初起,以發熱干咳及口鼻干燥為主癥的良藥。

2.秋梨膏 方以秋梨為主藥,甘寒生津,止咳化痰;浙貝母清化燥痰,麥冬甘寒潤燥,共為輔藥;鮮藕生津止渴為佐藥;青蘿卜行氣化痰為使藥。諸藥合用,潤肺生津,止咳化痰。用于秋燥傷肺,陰虛燥咳,或久病陰虧火旺傷肺者。

3.羊膽丸 方以羊膽干膏與浙貝母為主藥,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百部與白及為輔藥,清熱化痰,止咳止血;甘草為佐使藥,甘潤泄火,調和諸藥。本藥適用于燥熱傷肺所致的干咳少痰,痰中帶血,口干咽燥等。有潤肺止咳,清熱化痰,兼以止血的功效。

4.川貝清肺糖漿 本品又名川貝清肺露。方中以川貝母、枇杷葉、苦杏仁肅肺止咳為主藥;以麥冬、地黃、蔗糖滋陰清肺為輔藥;薄荷、桔梗為佐藥,有宣達肺氣的作用;甘草為使藥,調和諸味。本品用于燥熱傷肺引起的咳嗽、咽痛、低熱、口渴等。有清肺潤燥、止咳退熱之功。

飲食療法

1.薄荷糖 薄荷粉30克,白砂糖500克。

將白砂糖放入鋁鍋內,加水少許,用文火熬稠,加入薄荷粉,調勻,再繼續熬至拉起絲狀,以不沾手為度,即停火。將薄荷糖倒入涂有熟菜油的搪瓷盤內,冷卻后,將糖取出,先切成條狀,再切成塊,隨時食用。

2.雪梨百合冰糖飲 大雪梨1個,百合10~15克,冰糖適量。

將雪梨洗凈,切塊,百合洗凈,同水煮,加入冰糖,水煮沸30分鐘后,取湯飲之。

3.銀耳百合沙參湯 銀耳12克,百合15克,北沙參12克,冰糖適量。

將銀耳先用清水浸泡幾小時,待膨開后,與百合、沙參、冰糖同放沙鍋中水煮,1小時后取汁飲用,銀耳、百合可食用。

以上3方均有清肺潤燥作用。

4.甘蔗粥 甘蔗汁100~150毫升,粳米50~100克。

用新鮮甘蔗,榨取汁100~150毫升,兌水適量,同粳米煮粥。空腹食之,日1~2服。

甘蔗粥對肺燥咳嗽,熱病傷陰,大便干結等病,治療效果頗為理想。

5.潤肺止咳茶 玄參、麥冬各60克,烏梅24克,桔梗30克,甘草15克。

上藥干燥后共研碎,混勻,分裝,每袋18克,每服1袋,1日2次,用白開水沖泡,代茶飲。

玄參、麥冬養陰潤肺,烏梅生津止渴,桔梗、甘草止咳祛痰。此茶劑用于溫燥干咳癥較好。

6.清熱止嗽茶 甘菊花、炙枇杷葉(包)、霜桑葉各6克,陳皮、黃芩各3克,生地黃、焦枳殼各4.5克,鮮蘆根2支。

將蘆根切碎,上藥共為細末。每日1劑,水煎代茶飲,溫服。

此茶劑對溫燥證的干咳及諸竅干燥癥,有清潤作用。

其他療法

1.針刺療法

取穴:尺澤、魚際、曲池、內庭、大椎、外關、少商。

手法:毫針淺刺,用瀉法,或用三棱針點刺放血。以上諸穴為手太陰、陽明、少陽諸經穴。魚際配尺澤清泄肺熱,化痰止咳;曲池配內庭清熱保津;大椎配外關、少商清熱解表。合之,有疏散表熱,清肺潤燥之功。

2.推拿療法

取穴:大椎、肺俞、風門、曲池、內庭、頭維、印堂、太陽、迎香、百會。

手法:首先按揉大椎、肺俞、風門等穴,各1分鐘;再拿兩側肩井;繼之按拿兩側曲池、合谷以酸脹為度。然后拍擊背部兩側膀胱經,以皮膚微紅為度。

再用一指禪推法。(方法見“涼燥證篇”。)

3.貼敷療法

清肺咳嗽膏。瓜蔞大者1個,大浙貝母50克,青黛15克,蜂蜜120克。

先將浙貝母、青黛混合研細末,再將瓜蔞連子皮搗融(如系干品可研為細末),放蜂蜜入鍋內加熱,煉去浮沫,入上藥,調和如膏。

取膏分別攤貼肺俞、大杼、后溪(均雙),蓋以紗布,膠布固定,1日1換或2日1換。本膏如配合內服,每次6克,取效更速。

驗案選萃

案一 王某,35歲,業商,住南街柴場弄。

病因:初秋久晴無雨,天氣溫燥,遂感其氣而發病。

癥狀:初起頭痛身熱,干咳無痰。旋即咳痰多稠而黏,氣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滿脅痛,心煩口渴。

舌脈:脈右浮數左弦澀,舌苔薄白而干,邊尖俱紅,此《內經》所謂“燥化于天,熱反勝之”是也。

療法:遵經旨以辛涼為君,佐以苦甘,清燥救肺湯加減。

處方:冬桑葉9克,生石膏12克(冰糖水炒),原麥冬4.5克,光苦杏仁6克,南沙參4.5克,生甘草3克,制月石1克,柿霜4.5克(沖),瓜蔞仁12克(杵)。

先用鮮枇杷葉30克(去毛筋)、雅梨皮30克2味煎湯代水。

次診:連進辛涼甘潤,肅清上焦,上焦雖漸清解,然猶口渴神煩,氣逆欲嘔,脈右浮大搏數者,此燥熱由肺而順傳胃經也。治用竹葉石膏湯加減,甘寒清鎮以肅降之。

次方:生石膏18克(杵),甘蔗漿兩瓢(沖),毛西參4.5克,生甘草1.5克,竹瀝4.5克,原麥冬4.5克,鮮竹葉30克,雅梨汁兩瓢(沖)。

先用野菰根60克,鮮茅根60克,鮮刮竹茹9克煎湯代水。

三診:煩渴已除,氣平嘔止,惟大便燥結,腹滿似脹,小溲短澀,脈右浮數沉滯。此由氣為燥郁,不能布津下輸,故二便不調而秘澀。張石頑所謂:“燥于下必乘大腸也。”治以增液潤腸,五汁飲加減。

鮮生地黃汁2大瓢,雅梨汁2大瓢,生萊菔汁2大瓢,廣郁金3支(磨汁約2小匙)。

用凈白蜜30克,同汁重湯燉溫,以便通下為度。

四診:1劑而頻傳矢氣,2劑而暢解燥屎,先如羊糞,繼則夾有稠痰。氣平咳止,胃納漸增,脈轉柔軟,舌轉淡紅微干。用清燥養營湯,調理以善其后。

白歸身30克,生白芍9克,肥知母9克,細生地黃9克,生甘草1.5克,天花粉6克,蔗漿2瓢(沖),蜜棗2枚(劈)。

效果:連進4劑,胃漸納谷,神氣復原而愈。

(據《全國名醫驗案類編》摘編)

案二 王某,女,工人,27歲。1960年10月5日初診。

病因:秋燥之邪外束,痰熱之郁內阻。

癥狀:身熱頭痛無汗,咳嗽痰稠,口渴喜飲。

舌脈:舌苔薄膩微黃,脈來浮滑且數。

療法:辛涼以祛外邪,苦寒以清痰熱。

處方:荊芥穗4.5克,蔓荊子9克,嫩前胡4.5克,金銀花12克,連翹殼12克,黑山梔12克,薄荷葉4.5克(后下)。

二診:10月6日。身熱退而未盡,胸痞不暢,兩目無神。舌苔薄凈,脈來濡數。燥熱夾痰互阻,氣機郁塞不宣。今擬原法出入。

原方去黑山梔,加枯黃芩、冬桑葉、嫩紫蘇梗各4.5克。

三診:10月7日。身熱得汗漸解,咳嗆未止,胸痞未暢。舌苔薄膩,脈來濡滑微數。燥熱夾痰內壅肺胃,尚未清徹。

今擬葉香巖辛涼甘潤之意,以桑杏湯化裁。

冬桑葉6克,白蒺藜9克,嫩前胡4.5克,苦桔梗3克,清炙草3克,光苦杏仁12克,川貝母粉4.5克(包)。

四診:10月8日。身熱已退,咳嗆未止,頭暈目眩,苔薄凈,脈濡軟。血虛之體,燥熱傷肺。當以甘涼潤肺而養營血。

白歸身4.5克,炒白芍4.5克,黑稆豆衣12克,天花粉12克,川貝母粉4.5克(包),光苦杏仁12克,生甘草3克。

五診:10月10日。咳嗆漸稀,頭暈神疲。再以原法續進,原方2帖。

六診:10月12日。咳嗆漸瘥,入夜較甚。舌質紅絳,脈濡滑。今擬清燥潤肺而養營血。

南沙參12克,天花粉12克,白歸身4.5克,炒白芍9克,川貝母粉4.5克(包),甜杏仁9克,苦杏仁9克,黑稆豆衣12克,茅蘆根各9克。

七診:10月14日。咳嗆漸少,頭暈神疲,納谷不香。苔薄凈,脈來濡數。病后氣血兩虛未復。今擬益氣養血,潤肺止咳。

黨參4.5克,白歸身4.5克,炒白芍9克,光苦杏仁12克,茯苓12克,生甘草3克,川貝母粉4.5克(包)。

(據《內科臨證錄》摘編)

辨治按語

“治燥不同治火”。治火可用苦寒,燥證則宜柔潤;火郁可以發之,燥邪則宜濡之;治火可用直折,治燥只宜滋潤。

溫燥近似風溫,宜辛涼甘潤。案一首進辛涼甘潤之清燥救肺湯以清上焦之熱,次以竹葉石膏湯之甘寒清鎮以清肺胃之熱,終用清燥養營湯養血潤燥而收功。藥隨證變,總不越上焦治氣,中焦增液,下焦治血之旨。案二為燥熱夾痰為害,故用辛涼甘潤,清燥潤肺為治,終用益氣養血,潤肺止咳之品而益其虛。

作者:冷方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治燥劑—輕宣外燥{杏蘇散、桑杏湯、清燥救肺湯}
衛生職稱考試-方劑學-治燥劑
清肺湯《醫宗金鑒,功用清肺化痰,潤燥止咳
方劑之治燥劑之輕宣外燥之清燥救肺湯
方劑歌訣詳解——清燥救肺湯
《處方綱要》(各論--第十七章)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招远市| 榆中县| 秭归县| 新乡县| 沙河市| 天全县| 包头市| 四川省| 紫阳县| 双辽市| 汶川县| 道真| 荔浦县| 深州市| 祁阳县| 新竹县| 驻马店市| 南溪县| 清水县| 宁化县| 华宁县| 军事| 泰兴市| 天柱县| 华池县| 霍林郭勒市| 克什克腾旗| 临邑县| 越西县| 房山区| 公主岭市| 平江县| 渝北区| 汶川县| 阆中市| 三穗县| 江津市| 曲阜市| 云安县| 平乐县| 镇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