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陳某系山東聊城某縣村民,在本村有合法的承包土地。因實施改建工程項目,某縣人民政府填報了《建設用地呈報申請書》,將征地材料逐卷逐級上報有批準權的人民政府予以審批,但至今未獲得土地征收批復。
2017年初,原告的1.44畝承包土地被占用,承包地上的青苗等附著物被強制清除,后因規劃調整,實際占用原告承包土地0.68畝。被告將占用原告1.44畝承包土地上的青苗及地上物補償款共計2364元支付給原告,同時按照“雙八百”標準支付給原告占地補償。2017年12月27日,某縣財政局向某縣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處繳納某線社保金12628095元。
本案系被申請人某縣政府強制占用再審申請人陳某承包土地的行為被另案生效判決確認違法之后引發的行政賠償爭議。再審申請人的原審訴訟請求系判決某縣政府賠償其土地補償費用及社保資金等共計111240元。
結合原審法院查明的事實和判決理由,再審申請人申請再審的請求和理由,以及查明的相關事實,現將本案爭議問題分述如下:
(一)關于某縣政府違法占用再審申請人承包地所應賠償的范圍問題
根據當時有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第二款之規定,征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故因違法占用再審申請人承包地,某縣政府應當向再審申請人賠償通過依法征收所能獲得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青苗的補償費及相關直接損失。以上賠償義務自某縣政府違法占地時即發生。本案中,二審法院在對某縣政府的賠償范圍進行合法認定的基礎上,認為待涉案土地被依法批復征收之后,某縣政府應當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和標準及時履行相關的土地補償安置義務。
(二)關于各項賠償的賠償方式和金額的確定問題
第一,關于土地補償費賠償及安置補助費的賠償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規定:“土地補償費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地上附著物及青苗補償費歸地上附著物及青苗的所有者所有。”再審申請人要求某縣政府將相關費用直接支付給其本人,法律依據不充分。且參照自然資源部作出的294號批復精神,在涉案土地已經獲得征地批復的情況下,再審申請人的該部分損失能夠在土地征收程序得到彌補,若其不服某縣政府的補償安置,可另行主張權利。二審法院的上述分析也主要針對于此,無明顯不當。
第二,關于社會保障資金的賠償問題。本案中,再審申請人主張依據《山東省土地征收管理辦法》規定,實行被征收土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征地區片綜合地價標準為每畝5萬元至10萬元的,政府補貼資金不低于每畝1.5萬元。實際上是要求將《山東省土地征收管理辦法》規定,被征收土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政府出資部分,應當在征收土地報批時足額撥付至當地社會保障資金專戶,再審申請人不能主張在未報批前將該部分資金支付給其個人。
第三,關于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賠償問題。結合一、二審法院查明的事實,某縣政府已經向再審申請人支付了青苗及地上附著物補償費用,并按每年每畝“雙八百”的標準給予其失地補償。
在征地拆遷過程中,征地部門應當依照法定的權限和法定的程序進行征收。而征地批復則是征收部門進行土地征收的合法性基礎。
在未獲得征地批復時,進行征收或占用土地,都屬于違法行為。在行政機關未出臺補償方案和補償措施,涉案土地的補償標準及補償程序尚不明確的情況下,司法權不能代替行政權進行先期裁量,應當由行政主體先行處理,因此人民法院不能直接確定賠償數額。如果被征收人對行政機關作出的補償安置行為不服,也可另行主張權利。
待涉案土地被依法批復征收之后,征收政府應當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和標準及時履行相關的土地補償安置義務,對涉案土地尚未補償的部分予以補償到位。最高法這一做法,不僅為類似案例類似情況的處理提供了指導,而且也在肯定了后續行政程序的必要性、對行政機關提出義務性要求的同時,亦強調了被侵權人的救濟途徑,能更好地維護被征收人的合法權益。因此,因未批先用的行為而受到侵害的當事人應當把握這三點:第一,通過法院確認該行政部門的行為違法;第二,請求該行政部門對損失進行賠償;第三,在有權機關作出征地批復后,可請求征收政府應當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和標準及時履行相關的土地補償安置義務,對涉案土地尚未補償的部分予以補償到位。
在實務中,我們看到了太多由于未批先征或未批先用的現象,當事人往往是土地被占用多年依然無法獲得相應的補償。在這種情況下,當事人應當拿起法律的武器積極地主張自己的合法權益。只有這樣,對當事人來說,自己的合法權益才能得到保障,而對于整個社會來說,社會風氣才能夠風清氣朗,公平正義才可能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