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上云就上阿里云”,還有幾步之遙?
作者 | 云迦爾
阿里云機器智能首席科學家閔萬里(山景)確認已經從阿里云離職。
關于閔萬里的下一步去向,在離職信中他透露,“我創辦了一個風險投資基金,聚焦傳統產業(制造業,農業,醫療)周邊,用云智能技術注入和資本加持'二位一體’的組合型賦能,推動傳統產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升級。”
公開消息顯示,該基金募資已經到位,出資者包括來自中東的某主權基金,規模約8億美元。
閔萬里(山景)
區別于一般的VC,閔萬里的新基金將建立一支專業的技術團隊作為中臺,強調技術賦能,在投資階段上則偏向于中后期。
閔萬里此前在阿里的花名是“山景”,取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其《山景辭行》離職信中,閔萬里提到,“6年前從Mountain view山景城回來,覺得阿里會是我職業生涯的頂點。感謝阿里云飛天,讓我踏上了定位于產業的新起點”。
以下為閔萬里公開發布的離職信“山景辭行”全文:
在阿里巴巴這個大學進修了2108天,在2019年6月21號告一段落,開始新的征程。感恩阿里,讓我在這里親身見證了偉大的平凡與平凡的偉大,中間的橋梁就是“理想行動堅持”。阿里賦予的心力與張力,會一直是我前行的動力。這些年得到了很多阿里同學幫助,感謝之情已無法言表。我沒有像很多人猜測的那樣加入另外一個公司或者融資去創業,畢竟在全球也沒有比阿里更好的平臺。我創辦了一個風險投資基金,聚焦傳統產業(制造業,農業,醫療)周邊,用云智能技術注入和資本加持“二位一體”的組合型賦能,推動傳統產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升級。
引用5月27號我在《財經》雜志發表的文章觀點:“價值創造是檢驗數字化轉型的唯一標準”。這幾年云計算向產業逐步深入,數據智能不斷探查蘊藏的價值洼地,這些親身經歷給我信心,選擇在資本寒冬季節啟航尋找產業的藍海,躲過了春暖花開時節的喧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6年前從Mountain view山景城回來,覺得阿里會是我職業生涯的頂點。感謝阿里云飛天,讓我踏上了定位于產業的新起點。“山景路”還留在杭州云棲小鎮,而山景開始追尋云和遠方。
閔萬里是著名的中科大少年班畢業生,后赴美留學,獲芝加哥大學物理學碩士、統計學博士學位。離開學校后,閔萬里先后在IBM、Google工作。2013年,閔萬里被馬云相中,出任阿里云人工智能首席科學家。
2013年開始,閔萬里先組建數據科學家團隊,開發各種大數據解決方案。目標是將淘寶上的商品推薦給真正需要它的買家,也就是所謂的千人千面,以提高電子商務平臺和定位廣告的銷售額。
2015年4月,伴隨公司組織架構調整,閔萬里進入阿里云負責孵化各類人工智能應用。開始從頭組建大數據孵化器團隊,致力于在垂直領域,比如交通運輸、環境保護、智能制造、物流等,研發創新應用來釋放數據技術的力量。
2017年,閔萬里負責創新方向和業務戰略。先后帶領團隊打造了ET城市大腦 、ET工業大腦、ET農業大腦等,致力于解決社會經濟當中供給和需求的實時高效匹配。
近年來,阿里一度最引以為豪的城市大腦救護車項目,即由閔萬里團隊牽頭打造。
2019年6月18日,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通過全員信宣布了阿里新一輪的組織架構調整。在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中,阿里巴巴集團將釘釘并入了阿里云智能事業群。
把釘釘并入阿里云,是阿里云為突破目前增長瓶頸,面向ToB市場開拓新發展空間的重要舉措。
目前,阿里云國內市場份額已經見頂,營收增速放緩,基本告別了過去的三位數增長時代。
阿里巴巴集團公布的2019財年Q4財報顯示,阿里云計算業務的營收同比增長為84%。按照自然季度統計,阿里云增速為90%。此前,阿里旗下云計算業務實現了連續11個季度規模翻番的驚人增速;就算在較為差勁的2018財年第三季度,其同比增長也高達104%。
隨著互聯網經濟進入產業互聯網下半場,云計算市場競爭激烈。
當前,阿里云市場份額正遭到來自國內外云計算廠商的侵蝕。據《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18下半年)跟蹤》報告,騰訊云以11.8%的市場份額,緊追阿里云排名第二。在2018年下半年中,百度云首次進入排名前五,顯示出了巨大的發展潛力。
面對市場份額見頂,營收增速放緩的情況,阿里云勢必要有所行動。合并釘釘,是阿里云向B端尋求突破的需要。
合并釘釘后,阿里云在繼續承擔底層技術、系統支持角色的同時,還能充分利用釘釘的客戶基礎和技術架構,為企業用戶提供應用級的開發和服務。
釘釘并入阿里云,阿里的To B服務閉環結構基本成型,阿里云被集成戰略將更方便實施。
釘釘的合并還為阿里云解決了一個To B戰略執行上的難點。今年3月,在阿里云北京峰會上,阿里云提出“被集成”戰略。在這個戰略中,阿里云明確了自身的生態邊界:不做SaaS。其含義是,阿里云將不再直接參與針對終端客戶的SaaS開發,而是轉而將技術能力開放給合作伙伴來“被集成”,支持第三方開發者,利用其在各行業內的專業能力,共同為客戶打造最適合的SaaS。
這個戰略能幫助阿里云打造更好的生態,但也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阿里云從此將不便于介入很多領域內的SaaS業務,這種局面,阿里方面顯然是無法接受的。
在合并釘釘后,這方面的業務將可以交給后者來接手。事實上,釘釘CEO陳航曾明確表示過,“SaaS服務涉及到CRM、ERP、OA、HRM、財務管理、差旅管理、協同辦公、云存儲、會員管理、客服管理、進銷存管理等多個領域”,釘釘方面絕對不會放棄這些領域,而是將“結合自己的核心能力和合作伙伴的產品,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
早在2019年3月,阿里云開始出現大規模故障,位于華北地區的多家互聯網公司的IT運維人員發現多個APP和網站開始陷入卡頓。隨后一批程序員趕往公司加班。這場事故持續了三個小時左右,事后觀察了兩個小時。
針對故障,阿里云表示,將根據SLA協議(服務合同),盡快處理賠償事宜。但阿里云并未公開詳細的賠償細節。而根據阿里云開發者論壇上的網友說法,賠償通常是按照故障時間的100倍進行的,而方案則根據包年包月預付費模式和按量付費模式有所不同,但總額不超過支付的單臺云服務器費用總額。
這是一場發生在周末的宕機時間,因微博的傳播而備受關注。在分析人士看來,華北2地域是阿里云最早開通服務的華北地域之一,而ECS服務器又是阿里云最為核心的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之一,影響程度應當是相對較大的。
2018年6月,阿里云曾出現技術故障。盡管官方最終給出的故障時間僅為30分鐘,而恢復時間需要1小時。但阿里云最終仍將其定義為S1級別事故,即核心業務重要功能不可用,影響了部分用戶,造成了一定損失。
事實上,宕機事件頻繁發生。僅2018年一年,全球主流云計算廠商曾發生數十起宕機事故。對于宕機的原因,亞馬遜AWS稱因數據中心硬件問題,微軟Azure數據中心則因高溫和打雷,騰訊云因運營和硬盤故障,谷歌則因自動化失效。
如何避免宕機事故其實是一個難題。有業內人士稱,需要將重要業務分別放在不同的“籃子”里,也就是選擇多個供應商,進行“多云”部署。不過,也有行業人士認為,“多云”部署,會帶來管理、開發、人員培訓的復雜性,也可以選擇多區域部署的方式。
在當下全球科技領域中,云計算已經成為了很多新技術的基礎,包括時下熱門的5G、AI技術、機器學習、大數據等。因此,無論是亞馬遜、微軟還是阿里云等國內外科技巨頭,都對云計算非常重視,都將“云”作為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
在過去,企業或者機構在購買大型服務器、商用軟件和電信帶寬方面需要付出成本巨大的建設和維護費用,而通過云計算這種方式,通過租用AI處理、CPU計算資源、數據庫以及網絡數據存儲服務大大降低了企業成本,其更安全、更高效的特點也讓云服務成為科技和互聯網產業年增速最高的新業務之一。
根據數據統計,相比于傳統IT產業0.3%的年增長率,云計算的增長速度高達13%以上,并且增長勢頭不減。到了2019年,云計算更是趕超傳統IT成為市場的主流,上“云”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云計算正式進入深水區。
在國內云計算市場中,阿里云市場份額穩居第一,在中國500強企業中,使用阿里云的占40%,在中國上市公司中也有一半的公司在使用阿里云,而在創新和創業公司中使用阿里云的比例更是達到80%之多。
在這樣的背景下,便有“阿里云與亞馬遜必有一戰”的聲音傳出。但客觀來看,目前,雙方的差距還是很大的。
亞馬遜全年營收2329億美元,AWS云服務營收占比超過10%,且保持高速增長態勢,AWS營收有望在2023年突破千億美元,這將是亞馬遜未來的核心業務之一。而阿里云的營收則剛剛突破了200億!
如此看來,“上云就上阿里云”的目標恐怕不是非常容易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