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筵十月,厚禮三載。
《論語》第九篇第三章:
【原文】
子曰:“麻冕(麻織的帽子),禮也;今也純(純絲),儉(用絲織帽叫儉),吾從眾也;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倨傲)也。雖違眾,吾從下。”
【譯文】
孔子說:“用麻線來做禮帽,是合乎禮的;如今用絲來制作禮帽,這樣省儉些,我贊成大家的做法。臣見君,先在堂下磕頭,是合乎禮節的;現在大家都只是升堂磕頭,這是倨傲的表現。雖然違反了大家的做法,我還是主張要先在堂下磕頭。”
【悟讀】
仁義禮智信,圣人苦心倡華夏;
忠孝勇公廉,賢者躬親鑄九州。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儒家一貫重禮。
本章夫子討論禮服與禮節,禮服可尚儉,禮節須貴敬。說明夫子不是一味的泥古不化,合理的改革,還是贊成的,但是對于維護國家和君主尊嚴的禮儀,他認為必須堅持,在當時有利于國家的安定,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錢穆先生進一步闡發了這一觀點:“本章見禮俗隨世而變,有可從,有不可從??鬃雍霉琶羟螅卦谇笃淞x,非一意遵古違今。此雖舉其一端,然教儉戒驕,其意深微矣。”
朱子集注:程子曰“君子處世,事之無害于義者,從俗可也;害于義,則不可從也?!?/p>
禮講究簡樸,以前的禮儀是用麻布做禮帽,現在用絲料制作禮帽顯得簡樸,可從之;禮講究發乎內心的真情,涉及禮的精神,行禮的簡化是心不誠而導致行為的簡慢,故不從。
不學禮,無以立。夫子堅持堅守的,是禮儀這一外在表現形式所包蘊的內核價值,也就是現象背后的本質,即禮儀所蘊含的理性意義和人的內心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