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于文約之禮,內外兼修方成人。
《論語》第六篇第二十五章:
【原文】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夫。”
【譯文】
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
【悟讀】
內外兼修身正為范,
德才并重心清是本。
博學于文,在雪公的《講要》中強調,博學于文者,多念書也,即多念圣賢書。“學問載于書籍,書皆是文。博學者須將一門學通,再學另一門,愈學愈博也。”
何謂約之以禮?《曲禮》(《禮記》第一篇)云,“道德仁義,非禮不成”。其中,道是宇宙人生之本體真相,無形無相,有天道地道人道三種;德是個人品德之展現,有形有相;仁是指我們的存心,心存善念;義者,宜也。做適宜之事,以實現自我;禮,禮尚往來,行為規范。是人類社會的行為法則,是規矩。一般而言,禮是道德仁義的外呈,無有規矩,不成方圓。
孔子強調為人處世要“文”“禮”并重,既要重視文化底蘊的補充,也必須加強個人的道德修養,不可偏頗,這其實強調的是人生內外兼修的問題。
內外兼收,看似個人問題,其實關乎教育。
道德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歸宿。
當今社會有一種現象,叫“有知識沒文化,有文化沒素質”。這種現象的出現,與我們的教育模式不無關系,片面強調知識的重要性,道德教育沒跟上,即使有也只是停留在形式之上。
道德的教育絕不應僅僅是教科書式的講解,而應在現實生活中感悟得來,這其實也是一個知行合一的課題。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內外兼修,方可成人。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認真汲取傳統文化的精髓,有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作為禮儀之邦的中華兒女,更應堅守優良傳統,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尊老愛幼,鄰里互助。
如果世人始終銘記圣人“博學于文,約之以禮”的至理名言,并努力踐行之,那么等待我們的必將是燦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