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簸流離施仁道,一片存心在育人。
《論語》第五篇第二十一章:
【原文】
子在陳(陳:古國名,約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一帶),曰:“歸與!歸與!吾黨(古代以500家為一黨,此處指家鄉)之小子(門人)狂簡(志向高遠而處事疏闊),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譯文】
孔子在陳國,說:“回魯吧!回魯吧!我故鄉這一批學生,志向高遠而處事疏闊,文章等已有成就可觀,然尚未明大道,不知怎么去修剪點撥。”
【悟讀】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首先應該是偉大的教育家,比如孔子朱熹王陽明和蘇格拉底柏拉圖等。
公元前492年季恒子去世,季康子欲召冉求回去任季氏宰,這些話就是冉求回魯國前孔子對他說的,希望他回到魯國能承擔起教導學弟們的責任。
《雪公講要》解讀為,孔子在陳之時,思歸魯國,長年漂泊,難免思鄉,故發此感嘆。“歸與歸與”,講了兩個歸與,是為了加重語氣;“吾黨之小子”,是指孔子在魯國的弟子們,這里的黨,也有志同道合者之意,皆為行周公之道,成圣成賢。“斐然成章”,意為文章等已有成就可觀,然尚未明大道,不知所以裁定,故須回魯調理之。
孔子周游列國,傳授仁道,深感只有教育才能興邦,可謂一片存心在育人。也展現了他“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讓少年得到關懷)之”的政治抱負。
貫穿孔子一生的是他與時代極不協調的追求與理想。在那個動蕩不安禮崩樂壞的時代,倫理道德價值大幅滑坡,此時孔子挺身而出,高舉仁義禮智信,宣揚溫良恭儉讓,復周禮,施仁政,顯得是那么的不合時宜,但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在嘲笑冷遇、顛簸困厄中堅守,這正是他的偉大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