櫛風沐雨德彌久,不以一時論短長。
《論語》第五篇第一章:
【原文】
子謂公冶長:“可妻(qì,把女兒嫁給)也。雖在縲紲(縲(léi)紲(xiè):捆綁犯人的繩索,這里指監獄。)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譯文】
孔子談到公冶長時說:“可以把女兒嫁給他。雖然他曾坐過牢,但不是他的罪過。”便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悟讀】
置身于正勇攀登,立本于道循本性。
本章的內容是孔子選擇女婿的標準。公冶長,復姓公冶,名長,孔子弟子,春秋時齊國人,孔子的女婿,孔門七十二賢之一。自幼家貧,勤儉節約,聰穎好學,博通書禮,德才兼備,終生治學,承孔子之志,教學育人,成一代名士,深為孔子賞識。魯君多次請他為大夫,他一概不應。相傳通鳥語,并由此無辜獲罪,他的罪可以說是以正獲罪,罪非其罪。
在本章中,孔子在選擇女婿的時候,既不看重對方的錢財,也不看重對方的地位,只注重對方的人品,即便坐過牢也沒關系。這說明了孔子有著很強的是非判斷能力,以及敢于正視現實的勇氣。
孔子的這個智慧,對我們有兩個方面的啟示:首先明辮是非,客觀理性對待他人,正確評價和對待屈枉中人;其次當我們遭到誣陷時,要學會去面對。
本章表面上談擇女婿的標準,其實真正強調的有二:其一,孔子一貫重視的人倫中最重要的是婚姻,選擇伴侶最重要的則是德行。其二,事有本末。孔子觀人不為外在的標簽來作出判斷,而是深入地了解一個人的品德。有德者,無論出身和他人評判,皆能托以大事。
櫛風沐雨德彌久,不以一時論短長。
歷史不會言語,歷史蘊含著一切智慧;
時間不會說話,時間會給出所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