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
【原典】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chǎn)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譯文】
自然的法則,不爭而善于取勝,不語而善于感應,不召喚而自動到來,坦然從容卻善于計謀。自然的范圍,寬廣無邊,雖有稀疏,但不會遺漏。
【悟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道者,萬物之母。道之形體,虛無縹緲;道之妙用,生生不息。虛無縹緲之體,生生不息之用。只要世人之心靈達到虛無之道體,即可得生生不息之道用,此世人常聞常見卻不甚明了之智慧。
本章老圣人闡述了天道之四大表征。其一,不爭之境。不同的層次,不同的思維,大樹不與小草爭。真正的高人,包容大度,心量似海;其二,不語之境。“寡言寡行寡心”,是智者的一生追求;其三,不召之境。太上曰,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其四,坦然之境。面對無常,智者們風輕云淡,坦然從容,不離相,不著相,不抱怨,不憂慮。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天網,指的是天道。老圣人認為世間之一切皆符合宇宙自然規律,這種規律控制著整個宇宙之演化,任何違背規律之人與事,皆會遭到相應之懲罰。正所謂,“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回。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
關乎天道,儒釋道表述不一,所指大同小異。在儒家,強調人之德行;在道家,強調天道即規律之妙用;在佛家,則強調人的起心動念。
天道雖然無形,卻無處不在,無所不能。“拔苗助長”的悲劇是過于強調主觀能動卻忽視客觀規律;“守株待兔”的可笑在于“錯把偶然當必然,誤把現象當規律”;“刻舟求劍”的可悲是“否認物質之運動性,不懂得世界之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