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幾篇關于孩子要上好學校的文章,看著別人的故事,想著自己的經歷,很多感慨。
我也是80后,生于、長于江蘇的一個小鎮。那個年代、那個小地方,大多數家庭還停留在關心如何吃好、有房住的階段,很少人會把教育放在家庭目標的優先位置。
我的小學同學,很多人家里除了課本沒有其他任何一本書,在上小學之前幾乎沒有接受過任何形式的啟蒙教育。
我很幸運,媽媽是位大學生。她本來可以留在城里工作,但為了就近照顧外婆外公自愿回了老家。
也許,因為她接受過高等教育,深知教育的價值,所以從小就特別重視對我和妹妹的啟蒙教育。每年,她都從微薄的工資里擠出一些錢,給我們買書、專門跑郵局給我們訂兒童雜志。
很自然地,我的成績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但媽媽并不滿足,在外公去世后,趁著爸爸工作調動的機會,帶著我和妹妹、外婆一起搬到了縣城,托關系把我們轉入了那里最好的小學。
剛開始,我的內心充滿了離開老同學的舍不得、對新學校的不適應,一點都不高興;那時候,我并不知道,這一次搬家和轉學徹底改變了我們的命運軌跡。
很快,我就發現了新學校的好,教室整潔干凈,沒人會隨地吐痰、亂扔垃圾;老師再也不會講錯知識點了,同學知道好多新鮮事。適應了新環境,我的成績慢慢趕上來,甚至名列前茅。
但運氣跟我開了玩笑,小升初的時候,盡管數學滿分,還是以2分之差與縣城最好的中學(江蘇省重點中學)擦肩而過,我只能去了一所普通初中。
初中的教室里經常發生“一言不合就掄板凳”的打架事件,同學甚至還會拉幫結派到其他學校打群架。男女同學的戀愛緋聞滿天飛,“明目張膽”無需隱藏。反正,老師也不太敢管。
雖然我和同學的關系很好,上了大學后還會經常聚會。但從一開始,我就告訴自己,這里不適合自己,一定要努力離開。3年的全年級第一,終于讓我回到那個失之交臂的重點中學。
但我的初中同學,大部分都沒讀高中,或上中專、或直接打工去了。多年以后,我在老家逛街,在一個很小的鞋店遇到之前的同桌,她是那里的售貨員。我迎著笑臉想跟她打招呼,她假裝不認識,扭身出去了。
在高中,我遇到了最好的一群老師,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包括川爸??)。我們相互扶持、相互安慰、并肩作戰,一起拼過了3年。最后,我們班的高考平均分超過了省一本線。每個人都進入大學,展開人生的新篇章。
我的母校,一個有著百年歷史的工科院校,過去的985,現在的雙一流。那里的4年時光,我更深刻理解了什么叫“認真 勤奮”。
我經常說:“大學的4年,我比高中都更認真、更勤奮。”
永遠都會記得,每天早上6點爬起來,和同宿舍的姐妹手挽手去圖書館排隊、占座位的事;晚上10點,再一起從教室自習回來,一路狂奔到宿舍樓下買個熱乎的茶葉蛋,小小犒賞饑腸轆轆的自己。
幾年曠一次課也擔心的要死,那可是天大的事;有個同學因為運籌學不及格,跟老師吵了很久、復查了試卷,因為那實在太丟人了。
我們學習是累點,但生活一點都不枯燥。每周五、六晚上,我們宿舍所有人都會花上1塊錢,去當時最大的教室看兩場原文經典電影(那是影院里還很少放映原文電影)。《阿甘正傳》、《聞香識女人》、《低俗小說》......太多都是那時看的。我們也會趁著周末出去吃吃喝喝,輪流用獎學金請客,每次都吃的走不動路......
好多同學還多才多藝。Z高大帥氣,整天鉆研籃球戰術、灌籃姿勢不要太帥,現在是一家大型房地產企業的高管;H彈的一手好吉他,現在是一家大型IT企業的總監;在新年晚會上,D的鋼琴獨奏讓我們所有人陶醉,現在是中移動的一名中高層......
我們宿舍4個女生,分別在世界4個不同國家拿到碩士或博士學位。現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業,過的很舒服。
我想略過我的研究生階段,雖然當年,我以全院學分績第一的身份被保研本校。因為我真的后悔,我放棄了進入更好學校的機會......
幸好,后來,我領先了第2名幾十分考入我的博士學校,更好的985、更好的雙一流。
在新的母校,我學會了“自由獨立”,精神的自由、思想的獨立。所以,自愿選擇推遲畢業,也要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一走一看就在美國呆了1年多。那段時間里,很喜歡去大學,蹭蹭課、聽聽講座,哪怕只有一天的時間也愿意在圖書館里呆著。斯坦福、伯克利、UCLA、哈佛、MIT......萍水相逢了一些朋友,他們胸懷理想、他們心靜如水、他們思想獨立、他們腳踏實地,他們風趣幽默......
印象至深的是參加哈佛大學舉辦的“China Goes Global”年會時,臨時被拉來給我們做校園導游的那個女生。談不上好看,但很有吸引力,說的就是她這樣的女生吧。落落大方、談吐不俗,無論我們問什么,都能給出令人滿意和舒服的回答。當參觀團的每個人交口稱贊她的氣質、素養時,才發現人家只是一位大三的學生。好學校總是那么讓人驚訝。
現在想來,我覺得,我所經歷的好學校留給我的,除了知識、技能外,更多是面對人生的積極態度和心智模式:認真、勤奮、獨立、自由.......
做研究時,就一門心思鉆進去,努力做到最好。有了孩子,關注點、興趣點發生了轉移,就很自然地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學習、分享育兒理念和經驗上,認真地要做成一份長久的事業。為此,甚至考慮再去讀一個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博士。
我一直告訴自己,人生很多機會,隨心走、認真走,都沒有錯。
當然,我的現在跟那些真正的牛人比,不算什么。但,僅對我自己來說,如果沒有一個個好學校的鋪墊,我的生活會是怎樣?
一輩子呆在小鎮里,生兒育女、勤儉持家、每天操持三餐飯。也許,也很幸福,但我自己知道,如果有選擇權,我不會選擇那條路。
我不想跟孩子說,上好學校是普通人家的孩子,突破階層的最好途徑、甚至是唯一的途徑。那太功利,雖然是“殘酷的”事實。
我會告訴孩子,在好學校,你會遇到更好的老師、更好的朋友、更好的思想和態度,更能幫助你成為更好的人。
所以,讀書、讀好書,是非常有用的,讀書無用那是騙人的。
所以,應該盡自己的可能讓孩子進入好學校,不管幼兒園、小學、中學還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