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國玉璽”專指是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后命令丞相李斯制造而成的那塊玉璽。在古代,人們認為得到這塊“傳國玉璽”的皇帝才是真正的“受命于天”,相反,失去這塊玉璽就代表著這個國家的“氣數已”。這枚傳國玉璽距今已經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歲月輪轉,它見證了整個封建王朝的興亡沒落。這塊玉璽蘊含著極多未解之謎,無論是它的材質,真偽還是歸宿等都有著很多不同的說法。
“傳國玉璽”的身影出現在很多歷史文獻當中,這些文獻對于“傳國玉璽”的描述有很多不同,但也有很多相同之處,通過這些相同之處,我們可以窺探到“傳國玉璽”所經歷過的風風雨雨。
“傳國玉璽”材質之謎
01
關于“傳國玉璽”材質的討論主要有兩個說法,一個是和氏璧,一個是藍田玉,相比之下后者更加符合歷史事實。
最早提出“和氏璧之說”所做的是北魏政治家崔浩,他在《漢紀音義》中曾寫道“傳國璽,是何和氏璧作之”。這一說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要探究這一說法的真偽就不得不探究和氏璧的由來了。
和氏璧是價值連城的一塊美玉,據傳說,春秋時期楚國人卞和看到有鳳凰落在楚山,于是便去山中尋找,得到了一塊絕佳的玉璞。他曾將這塊美玉獻給楚國的皇帝楚歷王和楚武王,但都被認作是石頭。楚厲王和楚武王接連下令砍去了他的左右腳。
卞和傷心不已,于是便跑到楚山哭泣,到最后眼淚都流干了,眼中滿是鮮血。新登基楚文王對此很是奇怪,于是便派人去問他。他表示自己對于寶石蒙冤被看作石頭很是傷心。之后楚文王直接命人拋開了這塊玉璞,看到了玉璞之中的美玉。
過了四百年后,楚威王曾將這塊美玉獎給了有功的相國昭陽,昭陽在宴請賓客時,曾將它拿出來供客人欣賞,但是宴會結束后這塊美玉卻不翼而飛了。
又過了五十多年,趙國人繆賢在集市上用500金高價購買了一塊玉,經過玉工鑒別這個塊玉就是大名鼎鼎的和氏璧。秦昭王知道這件事后給趙王寫信說愿意用五十座城池來換這塊美玉,趙王畏懼秦國的威力,但又不想給。便派大名鼎鼎的藺相如出使秦國,在藺相如機智過人的謀劃下,和氏璧最終送還到了趙國。公元228年,秦滅趙后,和氏璧最終還是落入了秦國之手,據傳之后秦王下令將和氏璧作為傳國玉璽。
但其實這一說法有著極大的疏漏,在唐代的《玉璽譜》中曾記載,和氏璧只有五寸而已,中間還有圓孔,是很難改造成“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的樣子的。
這樣看來還是“藍田玉之說”更為可靠。在《宋史》中記載,曾有人獻給朝廷一塊玉璽,說是秦國的“傳國玉璽”,不過在李公麟等人的鑒定下,這塊玉璽乃是仿造的。他說“秦璽用藍田玉,金玉正青色”。由此可見,古人對于藍田玉有一定的了解,從出土的藍田玉文物上,我們可以看出藍田玉都是綠色,根據這些我們可以推測真正的玉璽應該是綠色的。
王太后摔玉璽之謎
02
這枚傳國玉璽歷經波折,秦末戰亂,劉邦率兵進入咸陽后秦王子嬰投降時為表誠意將“傳國玉璽”交給了劉邦,劉邦建國后把玉璽收藏在了宮中。
西漢末年,皇帝劉嬰過于年幼,由王太后主管朝政。王莽攻陷長安后,逼迫孝元太后交出傳國玉璽,太后大怒把玉璽扔在了地上,于是玉璽被摔掉一角。之后,王莽下令用黃金將玉璽修補了起來,這被后世當作是鑒別玉璽真偽的證據,但其實這個故事有很大的疑點。
在《漢書》中并沒有出現記載傳國玉璽摔壞的文字。在《資治通鑒》等史書中也沒有出現用金鑲嵌玉璽的記載,因此這很有可能是后代野史所杜撰出來的故事。
“傳國玉璽”下落之謎
03
王莽的新朝覆滅后玉璽又輾轉流落到了漢光帝劉秀的手中,劉秀又重新將玉璽收藏到了宮中。東漢末年,宦官掌權無惡不作,買官賣爵,在民間這些宦官的親信橫行霸道霍亂百姓。靈帝死后,長子劉辯繼任皇帝,太后臨朝聽政,新的外戚集團上位。外戚集團與宦官集團產生了激烈的斗爭。少帝趁亂出逃,回來之后玉璽竟然失蹤了。
諸侯討伐董卓時,孫堅的部下在甄宮的一個井中打撈出一具宮女的尸體,女尸的身上竟然有消失了的“傳國玉璽”。孫堅得到了玉璽后,便做起了當皇帝的美夢。這件事被袁紹知道了,在袁紹的逼迫下他交出了玉璽,袁紹兵敗之后,玉璽到了漢獻帝的手中。
三國時期魏國把控漢朝皇室,也掌控了玉璽,三國統一后傳國玉璽到了晉王室的手中,西晉末年重新陷入到了混戰,“傳國玉璽”也被一直奪來奪去。在這一時期,很多國家為了彰顯自己的政權合法性,紛紛“私刻”玉璽。這一時期傳國玉璽先后輾轉在晉懷帝、石勒、冉閔、候景手中。最后到了陳武帝的手中。隋唐時期傳國玉璽依然被統治者奉為至寶。
到了五代時期,玉璽又在亂世中遭遇厄運,后唐末帝被契丹滅國,無奈之下他決定帶著玉璽自焚來祭奠自己被覆滅的國家。從此以后玉璽消失,再無人尋得。
其實在這一過程中,玉璽的真假就有待考核了。因為在后唐末帝引火自焚之前,這塊玉璽就已經丟失過多次,很多國家又重新篆刻了玉璽。在那種假傳國玉璽泛濫的情況下誰又能保證,后唐末帝手中的那塊是真的呢?
從現在來看,傳國的本身價值并非那塊玉,也并非秦始皇所賦予它的至高無上的地位。而是它所見證的所經歷的那一段段已經逝去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