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儒風新韻第十一期】孟子與齊魯文化

「 

孟 子 與 齊 魯 文 化

文|王志民

 」

內容提要:

鄒、魯是兩支文化淵源不同的文化。鄒魯文化的結合培育了孟子,而孟子的出現又使鄒魯文化整合、提升,形成了一個統一體,使儒學故鄉由孔子之魯擴充為孔孟之鄒魯。孟子一生三次游齊,長居稷下,吸收齊文化,與稷下學者廣泛交流吸收,是稷下百家爭鳴的重要推手。同時,借助稷下的學術平臺,推動儒學理論的發展和儒家學派隊伍的發展壯大。提升了齊魯文化的“重心”地位,促進了齊魯文化的融合發展。

孟子出生的戰國時代,是諸子蜂起、百家爭鳴、文化繁榮的時代,也是諸侯割據、區域文化大放光彩的時期。諸子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不可能不受到區域文化的巨大影響。孟子出生于鄒魯,一生活動范圍主要在齊魯之地,從齊魯文化的角度探討孟子的成長和思想的淵源、形成與發展,釐清二者的關系,是以往孟子研究中少有涉及、而應予關注和深入挖掘的重要課題。

◆◆◆

01

孟子與鄒魯之風


孟子為戰國時期鄒國人,鄒與魯毗鄰,但文化淵源并不相同。根據楊伯峻先生《春秋左傳注》引王國維《邾公鐘跋》及《禮記》、《國語》等歷史文獻考定:鄒,也做邾,邾婁,是一個東夷土著的小國。①王獻唐《炎黃氏族文化考》對其文化源流多所考定,認為其為炎帝神農氏的苗裔,與姜姓齊國應該同屬一個文化淵源,而與黃帝后裔的魯是兩支不同文化②。在當時周人的觀念中,夷、夏之辨,夏為正統,所以《左傳·僖公二十一年》記載:當時鄒(邾)國吞并一個小國須句之后,魯僖公之母稱:“邾滅須句”為“蠻夷猾(亂)夏”,是“周禍”,被認為是大逆不道之事。次年,魯國“伐邾,取須句,反其君”,則是“禮也”。可見在魯人看來鄒實為文化上的“異類”。根據有關文獻記載:鄒國在春秋后,歷八世而亡,時間約在公元前256年左右,與魯國同為楚國所滅。細檢《孟子》及以前的文獻《左傳》、《國語》、《論語》、《墨子》等,都沒有“鄒魯”并稱的記載,這反映出在孟子之前,鄒、魯實際表現為兩支不同質的文化。

鄒、魯融合,稱為一支文化,是從孟子時代開始的,是鄒、魯文化對孟子的培育和孟子傳承創新儒學的結晶。“鄒魯”并稱,最早見于《莊子·天下》篇:“其在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搢紳先生,多能明之。”莊子與孟子同時而稍晚,這說明:1、在孟子晚年,所謂“鄒魯之風”已經形成,這應與孟子一生努力傳承創新儒學密不可分。2、“鄒魯之風”是以崇尚儒學、傳習六經的士風為主的,充分展示出儒學故鄉的特征。3、“鄒魯”并稱,這反映出鄒文化在鄒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巨大影響力。

前人探求孟子思想淵源,多關注到魯文化的巨大影響,絕非偶然。魯國本為周公封地,是周王朝在東方的文化中心。春秋時期,魯秉周禮,有“周禮盡在魯”之說。孔子創立儒學,大辦教育,更使魯成為當時的文化重心之地。孔子去世后,“魯世世相傳以歲時奉祠孔子,而諸儒亦講禮鄉飲大射于孔子冢”。孔子故鄉魯國,既是儒家發源地又是孔門弟子及后學聚居講學之所,這對孟子產生了極大的文化吸引力。孟子為魯國公族孟孫氏的后裔,與魯國有一種血緣的親情③,孟子葬母于魯,曾住魯守喪三年;孟子為子思門人的弟子,系統接受過儒學教育;孟子一生極崇拜孔子,以孔子繼承人自居,以傳播孔學為己任,這都反映出魯文化對孟子的培育和思想上的巨大影響。然而,孟子一生絕大部分時間在鄒國度過,從孟母三遷教子到成年后“始而設教,繼而周游,終而歸老”④,鄒文化的影響,幾乎伴隨他的一生,他思想的形成應該也與鄒文化有密切聯系。從現有歷史文獻考察,我認為其主體思想“仁政”的形成,與鄒國文化傳統具有直接關系。

戰國之鄒,附庸魯國,國小力薄,但在文化上卻淵源有自,始終保持了夷人的文化傳統。《說文解字》:“夷俗仁”。《后漢書·東夷傳》注引《風俗通》:“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由于資料缺乏,鄒國是否一直沿襲這樣一種“仁“俗,難以詳考,但《孟子·梁惠王下》記載了鄒穆公在與魯國沖突失敗后,不忍處置那些臨陣后腿的老百姓的“仁”心。賈誼《新書·春秋》也記載了鄒穆公仁政的具體舉措:“無淫僻之事,無驕燕之行……自刻以廣民,親賢以定國,親民如子”,致使“魯、衛不敢輕,齊、楚不能脅”,穆公死后,“鄒之百姓若失慈父,行哭三月”。劉向《新序·刺奢》則記載,鄒穆公說糧食本來就是老百姓辛苦種出的,不是屬于國君的。作為國君,“取倉之粟移之于民”,是天經地義的。這些仁政之舉,多么像孟子所一再表達的”仁政“理想的圖景。

盡管我們沒有更多資料探知鄒國歷史上歷代國君是如何行“仁政”的,但從鄒穆公的作為看,鄒國應有一種“仁”的傳統習俗。鄒國以弱小之國,安然存在于大國爭雄間,與他們傳承“仁俗”、善行仁政應該不無直接關系。在《論語》中,孔子上百次提到“仁”字,但“仁政”二字卻從未出現,論國君如何行仁政的話語也不多見。孟子久居鄒國,“聚徒講學”,出仕為官,四十余歲方才出鄒,游齊、適梁、訪滕、過薛⑤,大談仁政理想與治國之術,鄒文化傳統對他的思想的影響應是顯而易見。

可以說,是鄒魯文化的結合,培育了孟子,而孟子的出現和文化上的突出成就,又使戰國時期的鄒、魯文化進一步整合、提升,形成了一個統一體,被稱為“鄒魯文化”或“鄒魯之風”。

◆◆◆

02
   孟 子 和 稷 下 氣 象

在孟子一生中,對其影響最大的諸侯國,鄒、魯之外,當屬齊國⑥。孟子曾三次游齊,長居稷下學宮,往復次數最多、居留時間最長之地⑦,齊文化與稷下之學對他影響巨大。

    孟子游齊,正當齊威王、宣王在位之時。這是戰國之齊的極盛時期,“當時之時……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他們在政治上實行改革,唯才是舉、勵精圖治;經濟上,通貨積財,工商并舉、甚富而實;《戰國策·齊策》中記載蘇秦對齊宣王說到齊國的實力時曾有:“齊地方二千里,帶甲數十萬,粟如丘山。齊車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錐矢,戰如雷電,解若風雨”,可見其國富兵強之狀。而孟子在與齊宣王的辯說中,也曾一語道破齊宣王的抱負:“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在文化上,齊國大行禮賢下士之風,建造稷下學宮,招賢納士,《風俗通義·窮通》:“齊威·宣之時,聚天下賢士于稷下,尊崇之。”齊泱泱大國的景象,對來自鄒魯之地的孟子產生了極大吸引力。

    孟子游齊也正值稷下學宮發展的高峰時期。《史記·田齊世家》載:“齊宣王喜文學游說之士,自如鄒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稷下名家薈萃,人數眾多,這對孟子思想的發展、創新、提升產生了巨大影響。

孟子久居稷下,至少從以下兩個方面,吸收文化營養,豐富發展了自己的思想學說。其一,他對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齊文化進行深入考察吸收,從多個方面豐富發展了思想成果。

據統計,《孟子》中提及人物最多的是齊宣王,共23次;提到齊國大臣也有12人之多,可見其與齊國君臣交流之深廣。此外,齊桓公、管仲等齊國歷史上的明君賢臣也被多次提到。齊宣王在雪宮召見孟子,問及如何與民同樂的事,孟子引述一長段當年齊景公與晏嬰的對話予以解說,看得出他對齊國歷史文化的耳熟能詳。而從思想的吸收來看,孟子政治思想中最光輝的民本思想和“仁政”主張,例如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保民而王”,“制民之產”,“有恒產者有恒心”思想,以及“省刑罰、薄稅斂”等,在孔子的《論語》中,很難找到類似論述,然而在齊文化中,卻能找到這些思想的淵藪,甚至語類相同的論說。例如,管仲提出“寬政役,敬百姓”,主張對老百姓:“愛之,利之,益之,安之!”“省刑罰,薄賦稅”,主張“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⑧。晏嬰不但強烈提出省刑薄斂,愛惜百姓,而且提出;“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在民、君、國關系上主張:“君民者,豈以陵民,社稷是主”⑨等等,都能看出孟子對齊文化思想的吸收與繼承。這正說明齊文化中源遠流長、深厚豐富的民本思想傳統為孟子民本思想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營養。

    其二,孟子在與稷下先生的廣泛學術交流中,大量吸收各派的觀點,豐富發展自己的學說。《管子》一書是稷下學宮中崇拜管仲的學者論文匯集,郭沫若先生早就提出:孟子的“浩然正氣”說,顯然是將《管子·內業》等篇中的“浩然和平,以為氣淵”之語以及“靈氣”說,“襲取了來,稍微改造一下。⑩”明顯看出孟子對稷下先生思想吸收的軌跡。將《管子》與《孟子》多相對照,這樣的例證還有不少。

◆◆◆

03

孟子對齊魯文化的提升


齊魯文化是培育孟子思想的沃土,孟子對齊魯文化的提升也作出了巨大貢獻。

1、 對齊魯文化“重心”地位的提升

齊魯是中華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一。商周以來,齊魯是中華文明發展的“重心”所在,傅斯年先生說:“自春秋至王莽時,中國上層的文化只有一個重心,這一個重心便是齊魯。”齊魯的“重心”地位,在戰國時期,是以“鄒魯之風”與“稷下氣象”為主要支撐的,而這兩點都突顯出孟子的貢獻。

孟子對鄒魯之風的提升首先表現在他對儒學頹勢的挽救。戰國時期,隨著諸子百家爭鳴的加劇,出現了“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墨之言并顯,儒學中衰的局面。孟子一出,批楊朱、批墨家,推崇孔子,闡揚儒學,復興了孔子故鄉的儒學之風。《漢書·儒林傳》所稱:“天下并爭于戰國,儒學既黜焉……孟子、孫卿之列咸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以學顯與當世”,即是對孟子貢獻的肯定。其次,孟子傳承、發展子思學說,成為思孟學派理論的發展者、主導者、完善者,將孔子儒學體系發展到一個新階段。臺灣學者勞思光在《中國哲學史》中對此有很中肯的評價:“孔子沒后,門人散于天下。其中形成學派或影響當時政治者極多。然真能推進孔子學說者唯孟子一人……孟子在孔門所承為曾子及子思一派,熟知孔子晚年之成熟理論,故孟子獨能推進孔子之說。”其三,鄒、魯文化的結合,使儒學的故鄉由孔子之魯,擴充到孔孟之“鄒魯”,并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區域文化風氣“鄒魯之風”。“鄒魯之風”的形成探其源流,可以說:其奠基于孔子,成長于孔門弟子及魯人對孔學的尊崇、推展和實踐,而從理論和區域風氣上看,則形成于孟子和孟子時代的鄒魯。這種風氣可以概括為——士風崇儒,民風尚德,政風施仁。鄒魯之風,在戰國秦漢及以后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對中華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孟子在齊助推稷下學術發展,進一步鞏固了稷下百家爭鳴中心的地位。孟子到稷下時,“后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浩浩蕩蕩,人數眾多,為稷下增添了生機活力。孟子在稷下又是別具風采的:一是官居卿位。《孟子》中有“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的記載,說明孟子地位與相位比肩,明顯高于其他學者的“上大夫”之位。很可能是稷下的領袖人物,使其助推稷下學風具有地位優勢。二是備受尊崇。在到訪的稷下先生中,孟子是與齊王直接論辯、評說最多的人,僅《孟子》記載就有十數次。齊王多以請教之態,執弟子之禮,恭而傾聽,客氣論說,尊重有加。齊國上下均表現出對孟子的仰慕和尊敬。這使其助推稷下學術氣象具有他人無法比肩的人脈優勢。三是能言善辯。孟子以“好辯”名世,重點實踐卻在稷下。其所遇之人,無分君臣、學者、生徒都是他揮灑政見,與之辯說的對手。孟子曾自嘲說:“余豈好辯哉?余不得已也!”正反映了他的這種好辯性格。

2、 促進齊魯文化融合為二元一體的進程

齊魯文化,從文化結構上是二元的,即指齊與魯是兩支從淵源形成到文化形態都有很大差別、各具特色的文化。但在其文化發展的特殊歷史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兩支文化交匯融合,形成了一支形象趨于一致、結構仍存二元的齊魯文化圈。在其發展、融合、走向一體化的過程中,有兩個階段至為重要:一是春秋末期,孔子在文化上融合齊、魯,創立儒學;二是戰國之世,借助齊對魯的土地兼并與稷下爭鳴,儒學在齊地迅速傳播,使齊魯思想文化的面貌由二元向儒化一體迅速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孟子從三個方面予以促進:一是大力推行仁政主張,使儒學從諸子之學術走進了廟堂,成為政治家的治術議題。二是在與齊人及稷下先生的交流融合和辨析中,推動儒學進一步豐富發展,使之更加適應時代和歷史發展的要求。三是大量招收齊人為其生徒,壯大了齊人中儒家學派的組織力量。在其后的《荀子》中首次出現“齊魯”并稱和儒學一體化面貌論說,正是孟子等推動的結果。

注:

① 見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隱公元年》引王國維《邾公鐘跋》,邾、國名、曹姓。“春秋后八世楚滅之”《禮記》《公羊》皆作邾婁;《國語·鄭語》、《晏子春秋·內篇上三》、《孟子》并做鄒。

② 又見王獻唐《炎黃氏族文化考》第13頁“邾之土著,為黃帝滅炎帝時遷往者,春秋稱邾,皆為夷”“亦神農苗裔”。

③ 孟子為魯國公族三桓之一孟孫氏后裔之說,最早見于漢代趙岐注:“孟子,魯公族孟孫之后,故孟子仕于齊,喪母而歸葬于魯也。”這大多為揣度之詞。后人多有爭議。參見劉培桂《孟子大略》

④ 見楊澤波《孟子生卒系年新考》《孔孟學報》第八十期2002年出版

⑤ 見蔣伯潛《諸子通考》第147頁

⑥ 見王興業編《孟子孟子研究論文集·附錄》載:《梁啟超論孟子遺稿》

⑦ 參見錢穆《先秦諸子系年》之《孟子在齊威王時先已游齊考》等文,參楊伯峻《孟子譯注導言》、蔣伯潛《諸子通考》、白奚《稷下學研究》等書。綜論之,孟子游齊二十余年,居齊為卿至少在七年以上。

⑧ ——分別見《管子》:《小匡》、《樞言》、《牧民》

⑨ 見《左傳·昭公二十年》

⑩ 見郭沫若《稷下黃老學派的批判》一文

? 分別見《孟子》之《公孫丑下》、《告子下》篇

  原載《山東高等教育(濟南)》2013.4

王志民簡介

王志民,孟子研究院特聘院長。第九、十屆山東省政協副主席,山東師范大學原副校長、齊魯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首席專家,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省古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詩經》學會理事,漢民族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古都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尤其是齊魯古代文學研究,齊魯文化研究。

編輯 | 謝以卓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孟子公開課第二講:孟子與齊魯文化
鄒魯文化
為什么儒學被稱為“孔孟之道”?
鄒魯文化為何能孕育出儒家文化,并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
嶧山,鄒魯文化的圣山高地
重建鄒城南關先賢子張祠倡議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含山县| 中江县| 清流县| 本溪市| 从化市| 南涧| 岑溪市| 赣州市| 临沭县| 巩义市| 罗源县| 洪洞县| 永登县| 上栗县| 朔州市| 平凉市| 布拖县| 朝阳县| 尼木县| 沁阳市| 佛教| 潢川县| 广水市| 报价| 杭州市| 潼南县| 海兴县| 清丰县| 洛南县| 图木舒克市| 双桥区| 辽宁省| 达尔| 宁德市| 西平县| 阿合奇县| 淮北市| 重庆市| 红桥区| 依兰县| 金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