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大家好,我們繼續研讀大學:
前面我們把治國在齊家一段講完了,今天開始,我們講平天下這一大段。下面分小段開始講,先讀一小段經文: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前面這一段,講一個總的原則,后面再一條一條的來分析。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前面已經提到了,所以這里講所謂,所謂就是前面所講的,平天下在治其國。意思就是說你要平天下,把天下都能夠治得太平,也就是現在所講的,要實現世界和平,要想世界和平,首先要把自己的國治好。
先治其國怎么治法子呢?下面就講了:上老老,而民興孝。上是在上位的人,作國君的人,你老老,上面那個老字,是一個動詞,你要尊敬,下面那個老是老年人,在上位的人,你要尊敬老年人。作國君自己,就要是老老,國民也就興孝,國民就講孝道。
上長長而民興弟,弟是孝弟的弟,老是老年人,長就是,比自己年紀長的。在古時候大概長,或者比自己大個五、六歲,或者大個十歲,這都是長,拿他當兄長看待。如果比自己大上二十歲,那就是拿他當作父親這一輩來看待。作國君長長,尊敬比自己年紀比長的人。一般國民興弟,就會尊敬比自己年長的人。
國君這樣老老,一般國民在家里,當然就對于自己的,父母要行這個孝道。作國君長長,尊敬比自己年紀長的人。一般國民興弟,弟就是以弟自居,在自己的年紀,比對方少幾歲。那對待人就要拿他作兄長來尊敬他。就是興弟,弟就是行弟道。
全國人都是這樣的,尊重老者,尊敬比自己年齡,長幾歲的人,你想一想全國的民風,自然就厚道了。
下面是上恤孤而民不倍,孤是什么呢?孤子。古時候,父親不在世了,這稱為孤子。這就是還沒有成年的孩子,父親就過世了,自己稱呼自己叫孤子。恤孤,恤當憂字講,在上位的人,對于那些還沒有成年的人就喪了父親,對于那些孤子,為他來憂。就是憐憫他,憐憫這些孤子。因為這些孤子無依無靠。
既是在上位,前面講治國,把國民就當作自己的嬰兒來愛護。何況在這里講到幼年或是未成年,父親就是過世了,在上位的人就要憐憫他,為他來憂愁,那就要照顧他。這就是如同古時候,那個文王,周文王,周文王辦政治,辦的當然是仁政,辦仁政,對一般的國民辦的事情都是仁政。
在禮運大同篇里面講:『鰥寡孤獨』,『鰥』年紀老了,還是一個男子,叫鰥夫,女子呢?到后來丈夫不在了,叫『寡』,『孤』是沒有父親的孩子,獨是指老而無子。『鰥寡孤獨』,叫四種天下的窮民,困窮之人,所以文王要實行仁政,特別要注重『鰥寡孤獨』的四種人。
因此在這里講,上恤孤而民不倍,在上位的人,特別關懷這個孤,這是拿個孤子,作一個代表。
而民不倍,你在上位的人,這樣憐憫關心,這個孤子,這個孤兒。而民呢?一般國民不倍,倍是當棄字講,就是遺棄的意思。那就是說一般國民,也就是跟著你,不會背叛你。
當然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為,這個在上位的人,這樣同情別人,關心別人,所作的事情,都合乎待人的,種厚道,這就是不倍。這個倍當違背講,就是不與那個仁政相違背的。
下面講: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所以一個君子,在位的人有絜矩之道,矩這個字,就是規矩的矩。絜是什么呢?絜就是手里拿著這個矩,拿著這個矩就是有一定的準則在那里。你君子治國,治國有治國的法則,就當有規矩的意思。這就叫君子有絜矩之道。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里,至于這個絜矩之道,指的是什么原則和規則呢?含意是如何呢?我們明天給大家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