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呀呀學語的時候,周圍的親戚朋友就會逗樂,和她說:你最愛媽媽還是爸爸?面對這種情況,我一般都會嚴肅的制止逗樂者。
私下里,我問女兒,你最愛誰???她很疑惑地看看我,又看看她爸爸,不知道怎么回答。
我認真的和她說,你最愛的人是自己。
她聽到這個答案,還是很費解,但是當我輕輕拍拍自己的胸口,告訴她,媽媽最愛的人是自己。然后又輕輕拉著她的手,讓她的手拍著她的胸口,告訴她:你最愛的人就是這個人了,這個人的名字叫自己。她突然裂開嘴就笑了。
此后,當有人再提出這種問題,她會認真的拍著胸脯說:我最愛自己。
女兒三歲左右,有一天,她問我:媽媽,愛自己,應該怎么愛啊?我告訴她:相信自己的感覺,將自己的感覺和父母分享,學會照顧好自己,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玩,這就是你愛自己的表現。
此后,她會很認真的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設計一些游戲,讓大家一起玩,會表現得比較獨立。
上幼兒園以后,我們還是會互相問這種問題,但是我的回答是:我最愛自己,但是我也愛你和爸爸。她聽后,她的回答也出現了一些變化,她會說:我最愛自己,但是我也愛我的爸爸和媽媽。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非常需要盡早認識到“我”的存在。盡管如今的父母,都會非常寵愛孩子,給予孩子一切,但是也有不少的父母,給予的一切都是自己想給的,而不是孩子需要的。
看似對孩子非常尊敬的家庭中,也有不少家庭,從來沒有將“我”、“自己”這些概念清晰地表達出來,讓孩子有個初步認識。
孩子需要首先建立“自己”的概念,允許她任性地只關注自己的想法,然后當她個體開始獨立發展,當她獲得充分的安全感,她自然會將關注點慢慢從自身轉移到對其他人和事。
并且由于她心中對自己有明確的認識,她更能更好的認識別人、認識世界。我見過一些家長,只要其他孩子需要玩自己孩子手中的玩具,就會不分青紅皂白開始教育孩子,人應該學會分享,如果不拿出來給別人玩,你就是個吝嗇鬼。
甚至為了讓孩子扮演好“好孩子”的角色,強制從孩子手中拿走玩具,這種做法,不僅不能讓孩子養成分享的習慣,恰恰相反,會讓孩子喜歡上“討好別人”。
孩子承認最愛自己,不是自私的表現,而恰恰是她認識自己的開始。很多父母的心里覺得,承認愛自己,似乎是一種自私狹隘的表現,甚至在行為上可能會發展成霸道、唯我獨尊,所以這是不能忍受的。
然而,想想我們自己的心里,有過“自己”嗎?活成“自己”了嗎?我們在獨處的時候,會深深的為自己從未活成“自己”感到過遺憾嗎?當我們成為父母,也許正是一個自我成長的契機,讓孩子成為“自己”,也讓父母成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