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9歲男孩火了,微博相關話題引發1.3億次圍觀。
隨后,他的爸爸因為教育專家一句話,瞬間點燃了知乎網友的熱情,帖子瀏覽量達500多萬。
那么,這對父子到底做了什么呢?
楊先生,老家在湖南永州,跟許多為了生計背井離鄉的青年夫妻一樣,他和妻子一直都在廣東打工,9歲的兒子則由孩子奶奶在老家照顧。
前段時間,已經上小學4年級的兒子變得比較叛逆,總是調皮搗蛋不想上學,不管是奶奶一遍遍的苦口婆心,還是老師一遍遍的耳提面命,他都無動于衷。
國慶期間,楊先生趁假期回老家,對于孩子的執拗也是一籌莫展,想盡辦法勸說都無濟于事,孩子整個是“油鹽不進”,甚至放話:
“寧愿吃打工的苦,也不想再吃學習的苦。”
既然孩子是“不見棺材不掉淚、不撞南墻不回頭”,楊先生準備讓他先撞個頭破血流,自己感受一下,于是決定讓孩子體驗一下“打工”生活。
10月3號,父子趕回深圳;
10月4號,身為包工頭的楊先生就為兒子找來了工裝、安全帽,開始在他的工地搬廢鋼筋。
一開始,9歲的孩子“躍躍欲試”,但新鮮勁兒很快過去,才發現自己被“坑”了。
工地上,爸爸變成了監工:
“現在開始上班,下午還有4個半小時。”
“這就是你想要的生活,加油了。”
甚至因為鋼筋沒拿穩,不小心砸到腳都不能哭:
“我打了你沒有?沒有你哭什么?”
“你砸到腳了關我什么事?上工地誰不砸腳?”
“吃讀書的苦還是吃社會的苦?吃社會的苦是不是?那就繼續。”
最終,自覺經受了一番生活“毒打”的孩子,在苦苦支撐一天半之后,哭著要回去讀書。
人教育人很難,但事教育人,一次就會。
類似這樣的教育方式,發生過無數次了。
· 四川雅安,馮先生快11歲的兒子不愿意上學,上課開小差、抄作業,他就請假把兒子帶去工地挖溝,工資標準:5塊錢一天。
結果,僅僅兩個多小時,孩子就哭著嚷著要去讀書。
· 湖北咸寧,11歲的女孩不想再上學,跟老師頂嘴,從她出生2個月就是一個人帶她的單親爸爸葉先生就決定帶她去挖藕尖,在烈日下暴曬4個小時,臉都要曬脫皮了。
后來,自覺吃夠“生活”的苦的女孩主動表示要去上學。
· 上海,呂先生的孩子因為不想寫作業,炎炎烈日下,被爸爸帶去路邊撿垃圾,一個小時之后,就忍不住求饒:還是回家寫作業吧。
在楊先生把兒子的視頻放在網上之后,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發表了反對意見。
他說:這種教育方式不但是對孩子進行“恐嚇式教育”,而且是在給孩子灌輸鄙視勞動、輕視普通勞動者的不健康勞動價值觀,并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
就是那一句“鄙視勞動、輕視普通勞動者”,徹底激怒了千萬網友。
簡單兩句辯駁,直接獲贊2萬+:
“我說環衛工、建筑工人、普通農民等職業辛苦還掙得少,這不叫鄙視,這叫陳述事實。
我說環衛工、建筑工人、農民等職業都沒素質、活該掙得少,這才叫鄙視和偏見。”
上述事件中的家長,都是被社會、被生活毒打過,且本身就從事普通工種的成年人,他們,就是普通勞動者,但也正因為經歷過,才確實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將來也只能憑借出苦力謀生。
從家長的行為來說,在得知孩子厭學之后,沒有動手打罵,也沒有假大空、自我感動自我沉浸式的叨叨叨,而是用心良苦地進行了一次“體驗式”教育。
相比于說教和打罵,這種方式更符合兒童心理學奠基人魯道夫·德瑞克斯 Rudolf Dreikurs所說的:
“如果真的想改變孩子的行為,家長需要用行動,而不是語言。”
此外,就像小品《賣拐》里的一句經典臺詞:
“青春痘長在什么地方不讓你擔心?”
“長在別人的臉上,不讓我擔心。”
孩子的問題,也只能讓孩子切身體會才有效。
而孩子,不會因為參與了一次這種工作,就會產生歧視的想法。
知乎一博士網友“韓博Spurs”分享了自己小時候被迫陪著爸媽掙錢的經歷:
小學的時候,媽媽開出租,他就經常在被媽媽接到時,跳進車的后座就往駕駛員一側坐,在客人上車前開啟終極隱蔽模式。
有些客人會要求他下車,他就會在原地等著媽媽再來接自己。他從未鄙視過媽媽的工作,反而對媽媽充滿了心疼和敬佩。
等他再大一些,他爸爸開始給市里的施工單位拉河沙,他陪著爸爸跑大車,才知道工地的伙食到底有多差;才知道連人帶車一起陷到河溝里有多嚇人;才知道拉著沙子進市里,一路上要給多少人遞煙陪笑臉;才知道,大夏天車廂里開著窗戶都能把人燥熟了。
而他,鄙視那一行嗎?當然不,他只心疼自己的爸爸,為了一車沙子沒日沒夜地苦干。
長大之后,對于帶著孩子謀生的人,他也總是充滿善意,沒有滿滿的優越感,沒有“何不食肉糜”的上位姿態,因為“如果那樣,我還算是個人嗎?”
此外,拋開“專家”言論,對于“吃苦”教育,學樂君也有話要說。
首先:要想靠“吃苦”成功讓孩子“回頭是岸”,一定要對自己的孩子“了解、了解、再了解”。
因為你一旦錯估了孩子的承受力和興趣點,就有可能“翻車”而導致事情走向不受控制的反面:
山東臨沂,一位媽媽因為孩子不想上學,還老跟自己吵架,吵著要去搬磚,就把他帶去了朋友的工地,想著體驗幾天就能“回心轉意”了。
結果,令她沒想到的是孩子在工地上經常被表揚,除了第一天說有點累,此后反而越干越起勁,連同班里其它同學也都想去搬磚了。
湖南一初中生,因為不想讀書,一門心思要出去工作,拖著行李去找爸爸。爸爸一狠心,直接給他丟進了工廠,想讓壓抑沉悶的日子給他上一課。
誰知道,一個月過去,孩子不但沒被嚇退,反而很是適應新環境,看著到手的4000塊工資也是來勁兒,呼朋喚友吃喝去了,反而更不愿意回去上學。
所以,要想策略“立竿見影”,一定要先了解孩子:能聽道理的孩子,就給他講道理;能被事實教育的孩子,可以去體驗生活。
其次:“吃苦”教育不是治療厭學癥的“萬金油”,若想讓孩子愿意主動去學習,還一定要找出厭學根源,激發出孩子真正的學習自驅力。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以上很多成功案例中,孩子們最終都說出了“想去上學”,“還是讀書好”之類的話,但其中,有多少是迫于不想吃苦、不愿再受罪而說的呢?
在那一刻,“生活的苦”要比“讀書的苦”重得多。
但到了明天,又會不會因為厭惡學習的辛苦而再次放棄?
而且,即便孩子不是因為逃避而選擇學習,全然是因為被震撼到、被刺激到、被影響到,暗暗在心里發憤圖強,一次體驗的效用又能支撐多久?
還記得《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蘇佩里的一句話嗎?
“如果你想讓人們造一艘船,不要雇人去收集木頭,不要發號施令,也不要分配任務,而是去激發他們對海洋的渴望。”
所以,要想讓孩子真正愿意去學習,再多的外力都沒有激發出他們真正的內驅力管用。
只有當一個人真正愛上了學習,他才可以所向披靡,不論遭遇什么樣的困難、不管遇到了什么樣的阻礙,都可以“所愛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正如尼采所說:“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他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