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條視頻火了,短時間內就有了幾百萬觀看和評論。
畫面中,年輕的媽媽不受控制般狂扇自己耳光,打完右臉打左臉,兩邊臉都招呼過后又使命捶打頭部。
痛苦的表情、歇斯底里的狀態,隔著屏幕都能感覺到滿滿的崩潰。
她究竟遭遇了什么,竟這樣對自己?
原來,這位年輕的媽媽一畢業就結了婚,繼而懷孕、生子、生女,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好幾件人生大事。
如今,不滿三歲的兒子剛上幼兒園,相差兩歲的女兒還需要人貼身照顧。
崩潰抽自己耳光那天,實在是被逼到了極點:
早上,帶著女兒騎電瓶車送兒子上學,不巧下了雨,娘仨都淋濕了,不得已返回家中給孩子們換衣服。
好不容易把兒子送去學校,剛到菜市場還沒買菜,老師打電話說兒子哭得太兇吐得滿身都是,讓她趕緊送衣服替換。
沒辦法,掛了電話,她就著急忙慌帶著女兒回家拿衣服,到了學校,兒子換好衣服之后還一直在撕心裂肺地哭。
她略微安慰了兒子之后,又一次去了菜市場買菜,到家之后給女兒喂奶,把寶寶哄睡。
她想著把女兒放到床上睡,自己去給兒子洗臟衣服、做家務,但媽媽們都有這種經歷:孩子抱著的時候睡得很香,一放床上就開始哭鬧。
幾個小時之內,她忙得腳不沾地,情緒的火山已經沖到了頂點。
一個人帶倆孩子,沒白天沒黑夜的熬,已經那么累了,已經沒有一點自己了,為什么孩子還要跟她彼此折磨?
她能理解男人為了養家在外工作很辛苦,為什么男人就不能對她在家里的付出和辛苦稍加理解?
但凡想說說苦悶尋點安慰,大多也只得到輕描淡寫的一句“辛苦啦”,表現的崩潰點,又要被說成“神經”。
大好的年華,本該有所作為,不說光鮮亮麗,起碼也要有自己的成就和立身之本。
但為了家,她選擇不外出工作,可手心向上的日子真的不好過,現在身上穿的都還是4年前的舊衣服。
一時間,她覺得自己的人生就是一地雞毛,活得太過失敗:孩子、丈夫、人生,仿佛都在努力地激怒自己。
面對女兒的哭喊,她的情緒終于崩潰,打了女兒的屁股,還大聲吼了女兒一頓。
但看到女兒委屈的表情,母親的本性瞬間清醒,她趕緊把女兒抱到客廳的學步車,強行讓自己冷靜。
她給自己的情緒來了個緊急剎車,隨后開始瘋狂后悔和自責。
“那么小的孩子,我怎么忍心把氣撒在她身上?”
于是,她開始使勁抽自己耳光,希望用那種自殘的方式,表達對孩子的愧疚,彌補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事后,這位年輕的媽媽還進行了深刻的反思,甚至準備去看心理醫生。
“我不該在孩子面前做出那樣的行為……有時候我也覺得我病了,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會抽時間看醫生。”
對于此次事件的反應,網友們有三派觀點:
心疼媽媽:
質問“爸爸去了哪兒”:
不婚不育保平安,少兒少女多幸福:
學樂君和網友有類似的反應,但除此之外,學樂君更想探討的是:
媽媽為什么不能發脾氣?對孩子發脾氣的媽媽就是壞媽媽、要去接受心理治療嗎?
這世上沒有完美媽媽,不管什么時候,媽媽都別把自己逼得太緊太過太難捱。
別太苛責,別太較勁,沒有誰是圣人,沒有誰從不受情緒控制,也沒有誰不會犯錯。
“娛樂圈育兒典范胡可”就曾說自己打過孩子。
一次,一家人一起外出旅游,因為沒坐成心愛的小火車,安吉一直哭鬧,道理講了一籮筐,家人輪番上陣一勸再勸,都沒能讓他停下來,終于忍無可忍的胡可上去就打了他一巴掌。
安吉和媽媽的感情會因為這一巴掌而反目成仇嗎?當然是不會的。
因為生活不只有這一巴掌,媽媽也不要只記住這一巴掌的傷痛。所有的母子/母女,都是在“崩潰中治愈、治愈后再崩潰”的循環中上下浮沉。
對孩子發脾氣、打屁股的行為不值得提倡,但也不能因此就把巨大的壓力壓到自己肩上。
比起偶爾發生的小崩潰,媽媽心中的戰戰兢兢、負面情緒的淤積,才是更大的危險。
親子之間,是時時刻刻的陪伴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偶爾的脾氣,甚至打罵,都不至于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不在一朝一夕,而是融在歲月里的、漸進的過程。
養育,是需要反思的,但也絕不應風聲鶴唳,否則,勢必如希臘哲學家艾比克太特所說:
真正困擾我們的還不一定是那些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而是我們為這些事情編造的故事。
所以,用“愛”的本能去生活,用“負責”的目的去教養,適當放過自己,別做太多無謂的精神內耗,是對自己的疼惜和悲憫,是對孩子的試煉和守護,也是讓雙方都不那么緊繃的關鍵所在。
網絡時代以來,媽媽們接收到了太多先進的育兒理念,裝進了太多的育兒知識,卻不知道自己被套了一個枷鎖:把目標設定成了做一個沒有瑕疵的好媽媽。
但那不是真實的養育,真實的養育,是你把自己的學識、能力、品味、處事方法,自然而然地展示給孩子。
你不必完美,不必自我懷疑,母性的本能永遠都是養育最大的砝碼。
正如法國心理學家伊莎貝拉·費利奧沙說:
不要期望成為“完美”父母,因為一旦情況偏離了完美,父母就會陷入自我懷疑、惱火、負疚等情緒,這樣會使情況變得更糟。
那個要去看心理醫生的媽媽,她的河東獅吼并不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問題,她由此而生的焦慮才真正會影響孩子對父母的感知。
一個如履薄冰的媽媽,怎么養出積極自信的孩子?
一個沒有負面情緒的媽媽,怎么養出高情商的孩子?
你想讓孩子看到云淡風輕、歲月靜好,卻也忽略了雷霆雨露俱是天恩。
更何況,一個不發脾氣、永遠微笑的媽媽,真實嗎?
哈佛大學講師蘇珊·大衛認為:一味的地強調正面思考,忽視負面情緒,情緒敏感力就會不足,孩子會無法敏銳體會到他人的感受。
媽媽們不應該也不可能把孩子永遠包裹在一個虛幻的泡泡里,一旦泡泡破碎(它肯定會破碎),就是一種近乎殘忍的不負責任。
我們可以在孩子面前“控制情緒”,卻不代表那些不好的感覺就會在世界上憑空消失。
我們可以為孩子掩蓋一些不好的事物,也不代表孩子一直不需要面對完整的真實世界。
正如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彭凱平所說:
很多負面情緒都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應,親人去世、工作失利、被人辱罵,你沒有負面的情緒反應,都不正常,它是人類幾千萬年的進化選擇出來的一種應激反應。
在孩子面前,父母是可以適當展露負面情緒的。
只要你的情緒是有緣由的,只要你最終可以把自己的情緒平緩下來,這樣的展示,是健康的情緒流動,是讓孩子和你共情、學會情緒處理的有效示范。
別小瞧了孩子,他們都很精明,甚至對于面部表情和情緒有比成年人更敏銳的把握,你藏得再好的情緒,也都會有些蛛絲馬跡。
與其藏著掖著讓孩子去猜,倒不如痛痛快快地真性情面對,少些自我感動,多些平等人格的交流。
如此,你會發現不僅自己能夠身心愉悅,不至于憋屈到抑郁、壓抑到崩潰;孩子的共情能力、社交能力,甚至處理負面情緒的能力也都可以有大幅提升。
不是做了媽媽,就成了神,就一定要完美。
孩子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脆弱,反倒在愛的滋養和自然而然的真誠交流中,會被激發出更多驚喜。
而不為自己帶孩子不夠完美而自責,陪孩子一起成長,也正是為人父母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