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個概念,液化氣爆炸和炸藥爆炸是不一樣的。
其實所謂的爆炸應該分成兩種:炸藥爆炸和火藥爆炸。
火藥爆炸是在高溫下引起的劇烈氧化還原反應,一瞬間釋放出大量的能量,并且讓大量的反應氣體急劇擴散形成沖擊波。
但是炸藥并不是靠高溫點燃的,它是靠沖擊波引起自身的氧化還原反應,當然也可能不會產生氧化還原反應,僅僅是分子鍵的斷裂,釋放出內在的能量。
所以炸藥用明火點不著,必須要使用雷管才能引爆。
比如說,我們國家具有世界領先的全氮炸藥就是這樣的,它里面沒有氧化劑,僅僅是靠氮~氮原子之間的鍵能斷裂釋放,引起爆炸。
液化氣瓶爆炸,實際上和軍事上的一種叫做云爆彈的炸彈非常的相像,云爆彈就是用可燃氣體釋放到空氣中,和空氣中的氧氣充分混合以后,再點燃形成的暴炸。
所以坦克壓一個液化氣罐引起的爆炸,是屬于云爆。
今年的6月13號,臺州有一輛裝滿液化石油氣的槽罐車爆炸,炸毀了半條街道,就屬于云爆。
一公斤液化石油氣爆炸釋放出來的能量為45兆焦耳左右,相當于10公斤炸藥。
所以,云爆的特點是總能量非常高,但是要分攤在很大的面積上,對于一些未加固的建筑物的毀傷能力非常大,但是對于硬目標的毀傷能力不如炸藥。
像坦克這種厚重裝甲、極其堅固的硬目標,即使在核爆炸的情況下,也不一定會被摧毀。
前蘇聯和美國在上個世紀冷戰高峰時期,多次實驗過核武器對于裝甲集群的摧毀效果。
正因為核彈對于裝甲目標的毀傷效果不好,前蘇聯在歐洲對抗北約,就是用幾萬輛坦克組成裝甲洪流,在戰術核武器的掩護下進行大縱深突擊。
上世紀50年代,英國曾用一輛百夫長坦克測試其在核爆炸下的生存能力,結果顯示:在1萬噸當量的核彈下,距離爆心只有450米的坦克,除了外部的一些設備被核爆炸摧毀以外,車體、主裝甲、發動機仍然保持完好。
前蘇聯曾經有一個279的坦克工程,把坦克做成飛碟形,只要能扛住核爆炸的沖擊波不被掀翻,就可以保持戰斗力。
就是為了對付難以被摧毀的裝甲目標,所以各軍事強國才開發出了中子彈。
中子彈就是削減了核爆炸的沖擊波,把更多的能量集中在中子輻射上,用中子穿透坦克的厚重裝甲,殺傷內部人員。
所以,如果要用常規化學爆炸穿透坦克的裝甲,必須在極短的時間,把極高的能量集中在極小的面積上。
實現這個方法有兩種,一種就是用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動能穿甲彈的能量也是來源于炸藥的能量在炮管里做功);還有一種就是聚能裝藥,用金屬射流穿甲。反坦克導彈上的錐形裝藥的目的,就是把爆炸的能量聚焦。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炸藥的一個很重要的毀傷指標就是爆速,高能炸藥的爆速可以達到7千米每秒,這是液化石油氣爆炸達不到的。
當一個爆炸開始時,有一個非常迅速的放熱化學反應。隨著反應的進行,爆炸物轉化成非常熱的、致密的、高壓氣體,引起沖擊波。沖擊波是高度壓縮的空氣,從炸點以放射狀向外擴散。大多數烈性炸藥1/3的爆炸能量釋放的最快,會產生最強的沖擊波。剩下的三分之二被釋放得更慢,因為爆炸產物與空氣混合燃燒,對初始沖擊波影響不大,這個過程比最初的爆炸慢得多。
所以,云爆的效果,會產生更大的總壓力,但是壓強要小很多。
如果坦克壓在了裝滿50公斤液化石油氣的罐子上引起爆炸,坦克里面的人會聽到一個響,最多把履帶給震掉,不可能讓坦克造成車毀人亡。
美國在伊拉克等地被路邊炸彈炸毀的坦克,使用的炸藥都是軍用炸藥,而且都是定向爆破。從來沒有哪一個坦克被裝了50公斤液化石油氣的罐子炸毀。
過去、現在和將來,擁有厚重裝甲的坦克,仍然是陸戰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