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載物)
我做開書店夢的頻率僅次于嫁劉德華的夢。開書店的夢想起源于中學,那時候想開個小書亭。隨著年齡的增長,開一家書店的夢想揮之不去。其實,有開書店夢想的絕不會只我一個,看看街上、購物中心里,一家一家的書店開了關,關了開的,便是如此。
想開書店也源于我的讀書習慣。我習慣讀自己的書,不愿意在圖書館借書看。上高中時,市圖書館的借書證非常緊俏,求在圖書館上班的同學嫂子,幫忙辦了一張。拿到借書證的那一刻很激動,左看右看,仔細地放到書包里。現實沒有想的那么美,有了借書證確實去了幾次圖書館,《簡愛》《呼嘯山莊》《靜靜的頓河》等書是借閱讀的。后來就不怎么去了,幾年后,圖書館換證,沒及時更換證也就作廢了。
反思想想,雖然袁枚說:“書非借不能讀也。”但是,我還是不喜歡借閱的讀書方式。也許我的占有欲強,每次借書回來讀著好,愛不釋手。還了書,還要到書店再買一本,回來慢讀。再有,在圖書館借書時又沒辦法翻看挑選,借到好書的概率不高,浪費時間不說,也浪費情感。
寫文章這會,微信問喜歡讀書的破缶老師,他說,“我基本都是按照自己知識結構買書讀?!陛d物老師說,“書一般是自己買,去圖書館主要還是查工具書,對比不同版本。”生活節奏緊張的云岫則說,“借書的好處就是督促你在一定時間內看完,不過有些書是需要慢慢品味、反復思考的?!笨磥?,喜歡買書讀的大有人在。
既然這樣多人喜歡買書,開書店就很有市場了。
對于我,每次去書店就像一場艷遇。有目標地去,再買這本書的同時還能看到同類書,拿起來看上兩頁,也很不錯,買下,回家一讀比要買的書還要好,心情大悅。更多的時候是沒目標,逛街空閑進去走走,東拿一本翻翻,西拿一本翻翻,偶遇一本,讀幾行字,嗅到作者的氣味正好相投,再讀兩句,居然小心肝砰砰地跳,買下,如把情人領回家。
要開一家怎樣的書店?是我閑暇時想的最多的問題,縈繞在腦子里,揮之不去。
它一定是一間五、六十平米的小店,這也是幾十年我逛書店得來的經驗。小門小戶出來的我最怕逛西單圖書大廈那樣的店。走進去,雖然有導購牌指引,還是不得要領,站在人山書海里,要找到一本書,如大海撈針,就連書架上的書感覺也是冷冰冰的。小書店就不一樣了,一間門店,或樓上樓下兩層,進門一眼望去圖書、店員、讀者盡收眼底。找書也簡單,不用到電腦前檢索,走上兩圈,十幾分鐘就能看到。如果實在找不到,可以問店員。這里的店員記憶可比電腦好用,報出書名,馬上就能帶你到書前。如果沒有,店員也會記下書名,留下你的聯系方式,過幾天書到了通知你?;蛘咚麄円矔o你推薦類似的書,一邊拿書一邊介紹新書的內容和作者信息,讓你最快速度地判斷書的可用性,不至于空手而歸。
有了書店要賣什么類書籍呢?這個問題比較難。文學類?歷史類?兒童讀物?這個是比較想不清楚的問題。
十月下旬,去蘇州觀前街的慢書房,那是一個耳聞很久,見面心儀的書店。店面比想象的稍大些,也在我喜歡的大小范圍內。慢書房的書擺放設計非常精心,每本書都像在你面前,一眼望的見。書的種類大致集中在文學、歷史、哲學等方面,細看,我喜歡的小眾作家的書也散落其中。
我去的那天是周一下午,店里買書、看書的人比預想的多。中間的長桌旁、四周椅子上有三三兩兩人在看書,進門的小黑板上寫著最近舉辦讀書沙龍的信息。走進慢書房不禁讓人想起那幾個字“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當天,我們住在慢書房的“書舍”里,一個只有四間房的江南小院。十月下旬,天色漸涼,院子里的桂花落滿了地,書房里的燈光照在滿墻的書上,氤氳雅致。我和慢書房的雨花坐在桂花樹下的茶桌旁,邊喝茶邊聽她講書店的故事。她講,書店經營圖書一定要有取舍,做自己擅長的門類,萬不可大而全。比如教材、試卷類的工具書他們是不做的?!爸挥杏辛巳∩?,才會使書店更多地聚集同道中人?!绷牡綍晨?,問她開書店容易嗎,她燦然一笑:“除了賺錢比較難,余下的哪里都好,開書店都是有書癮的人?!痹谥v到開書店的具體事情,雨花說,“開書店不是天大的事,不要想得太難,先做起來,一切事情自會有辦法解決。只是別指望盡快發財就可以了?!?/p>
說話間,一陣清風吹過,幾朵桂花落到茶中,端起來細呡一口,滿嘴花香。
我說開書店的事,周圍就有人說,現在誰去逛書店???都是在網上買,方便快捷折扣大。其實不然,書店代表的是一個城市的風骨與氣質,人們從走進書店的那一刻起,已經不單單是為了買書,而是心懷一種期待的遇見。遇見期待中的書,遇見走進時的寧靜心靈,遇見共同閱讀的快感。這就是書店的魅力,無可替代。
文至此,我又在做夢,籌劃未來書店的裝修風格了。
上一篇:何以解饞,唯有肥腸
佳麗陪你一起看細水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