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濃郁宗教氣氛的耶路撒冷,應該是世界上最復雜的城市了。猶太人說這是耶和華賜予他們的土地,基督教徒認為這是耶穌受難和復活的地方,伊斯蘭教堅信默罕默德在這里聆聽來自真主的啟示。不同信仰、不同種族的人都要來這個圣地尋覓自己的精神家園。在耶路撒冷的第二天,我們一早來到了老城區(qū)。沿著舊城城墻,我們進入了老城區(qū)。在這座4000年歷史的城池上,刻滿了征戰(zhàn)和興亡的印記。
進了老城區(qū),第一站我們來到了位于城區(qū)東南的圣殿山,參觀猶太教的圣地“哭墻”。公元前10世紀,猶太人大衛(wèi)王率領各部落攻占耶路撒冷,并以此為統(tǒng)治中心建立了以色列猶太國家,后來他的兒子所羅門在耶路撒冷錫安山上建立了圣殿。公元前六世紀,圣殿被入侵的巴比倫人焚毀,后經(jīng)多次重建再毀,保存的12米高的西墻,是圣殿被焚毀后在西院殘墻基上修復起來的。
從耶路撒冷起義,到退守馬塞達要塞,遭羅馬軍隊殺戮,猶太人尸橫遍野,活下來的被逐出家園,背井離鄉(xiāng),踏上漂泊之路。后來,流落各地的猶太人回到家鄉(xiāng),來到圣殿遺址的西墻,向上帝哭訴他們的遭遇,西墻因此而得名“哭墻”。
進入“哭墻”祈禱,男女要分兩邊進入。面向“哭墻”,猶太人站立著喃喃自語,就像對著自己的親人在說著“悄悄話”,臨走還要把一張寫著心愿的小紙條塞進墻面的縫隙中,以求得到上帝的庇佑。緊貼“哭墻”,是一座石頭建筑,里面人很多,大多是虔誠至極的猶太教徒。
有的頭戴小圓帽,身上圍了白色披巾,坐在椅子上,手捧經(jīng)書誦讀;有的穿黑色大衣、戴黑色大禮帽,兩鬃垂兩條小辮子,他們大多手捧經(jīng)書,面對墻壁站立,誦經(jīng)時上身經(jīng)常前仰后合,有時還把頭狠狠地撞在墻上。
據(jù)說,他們在誦讀經(jīng)書中遇到猶太先知的名字,頭就要前后晃動,以示虔誠。面對“哭墻”,心中的感覺真是復雜。“哭墻”,原來感覺是那么的遙遠,非常神秘,而今站在這里,猶如夢幻一般。
位于耶路撒冷以南的錫安山,是基督徒的圣地,因為傳說這里有耶穌曾經(jīng)走過的足跡。12世紀后,人們認為以色列最偉大的君主大衛(wèi)王的墓地就在錫安山上,山頂上的馬可樓是傳說中耶穌和門徒享用“最后的晚餐”之處。因此,錫安山便成了猶太人、基督教徒和穆斯林的圣山。
我們登上了錫安山,一路參觀瀏覽了大衛(wèi)王墓、馬可樓、圣母安眠堂,還專門去參觀了位于老城正南的錫安門,錫安門的城門周圍布滿了密密麻麻的槍彈留下的疤痕,是第三次中東戰(zhàn)爭留下的痕跡。
在錫安山上,我們遇到了一撥以色列空軍士兵,他們各個朝氣蓬勃,見到中國游客非常友好,并開心地跟我們一一合影。
耶路撒冷老城共有八座城門,我們從位于老城東北部的獅門進入到了耶穌“受難之路”的起點。“受難之路”是耶穌被定罪后,背負十字架押往山坡上遇害的路線,也稱為“苦路”。苦路第一站,就是原來判耶穌死刑的羅馬廣場。之后的14站,每一站都有一些傳說,完整記錄了耶穌遇難的歷程。
我們從起點出發(fā),沿耶穌受難的14站苦路,經(jīng)猶太教區(qū)、伊斯蘭教區(qū)、基督教區(qū)和亞美尼亞教區(qū),最后到達基督教圣地——圣墓教堂,教堂的中心就是耶穌之墓。
據(jù)說耶穌死后三天,有人在錫安山上馬可樓見到耶穌顯靈,再次打開圣墓,發(fā)現(xiàn)里面是空的,便認為耶穌復活了。
第二天一早,我們來到以色列國會大廈。國會大廈廣場很大,平時不讓游客進入。國會大廈的對面是一個公園,公園外有一尊七枝燭臺銅塑,是英國政府在以色列建國十周年送來的禮物。
七枝燭臺是耶路撒冷圣殿山的猶太第一圣殿中供奉的三種特別圣物之一,燭臺上有二十九幅浮雕,描述猶太人的歷史事件和人物。1948年以色列建國的時候,將七支燭臺定為以色列國的國徽。
無論是漫步在耶路撒冷老城,還是坐在旅行大巴上,我們都能聽到一首歌曲:《金色的耶路撒冷》。這是一首據(jù)說差點兒取代《希望》成為以色列國歌的歌曲,我們在《辛德勒名單》等電影中也可以聽到。第三次中東戰(zhàn)爭期間,很多以軍士兵就是高唱著這首歌曲出征的:“金色的耶路撒冷,圣潔的福地,憂思下是你深沉的心,是你無奈的沉默,我深知這不是你我的結局,歡樂幸福在等待你我,多么榮耀的光彩,無以倫比的幸福!”
面對三大宗教的滄桑古跡,聆聽美麗動人的古老傳說,滿眼是精致完美的古樸建筑,我們感到一種深深的靈魂震撼。帶著極其復雜的心情,我們將要前往讓我們銘記歷史的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
佳麗世界,是文藝青年的家。
不管她在哪里,我總在她的隔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