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澤無傳,歷史記錄若隱若現(xiàn)若有似無,然又是一個巨大真實的存在,對這一存在的解讀深度,決定了對這一歷史時段的認識深度。所以很值得打撈。早先菜九作《略論漢定天下過程中的呂氏武裝》(1999),對呂氏武裝存在理由及其組成、呂氏在反秦戰(zhàn)事、楚漢戰(zhàn)爭中的作用作了粗略探討,也兼顧到劉邦對呂氏功勞的酬謝形式、漢初政治與呂氏的結局,明確提出呂后的哥哥呂澤是大漢王朝數(shù)一數(shù)二的開國功臣。這可能是史上首次對呂氏武裝存在的關注,相當于首次打撈。如果學界對呂氏武裝有所正視,應該都是此文之后的事情。之后又陸續(xù)作了《呂太后的婚前協(xié)議》《漢孝惠帝身世之謎》《清理陳豨亂象》等進行討論。現(xiàn)在看來,即使這樣的連篇累牘也根本揭示不了呂澤真相,主要是因為資料嚴重缺失,劉呂關系的源頭不可解,使得很多現(xiàn)象得不到正確解讀。近期20170415又續(xù)作了《雜議劉邦集團中的呂氏武裝》,在此前基礎上,提出一些問題討論了前文的未盡事宜。仍然覺得意猶未盡。這個意猶未盡不代表有多少新的東西需要探討,而是覺得用探討問題的形式打理一個真實重要人物,有點形式不對。換言之,應該把呂澤作為一個定案人物來探討其功過作用,而不是在疑似之間徘徊。
可以明確的是,在正史中記載寥寥、跡近于無的呂澤,是漢集團中僅次于劉邦的重要歷史人物。這樣一個重要人物在史記中居然連個傳也沒有,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岔子。當然,這個岔子大家都知道,就是漢大臣滅諸呂的后續(xù)效應。現(xiàn)在以其肯定存在為前提,從頭論述呂澤在歷史上的作為。
本文小目
1. 呂澤在劉呂聯(lián)姻中的作用
2.劉邦逃亡后的呂澤動向
3.在劉邦起兵時呂澤是原始加入者
4.劉邦為呂澤的發(fā)展提供了原始動力
5.劉呂分兵的時機
6.呂澤的領袖氣質
7.劉呂合兵,共斬泗水守
8.呂澤沒有為收復豐出力
9.劉邦的不爽不止一端
10.劉呂在項梁麾下
11.共歷項梁之敗
12.沒有記錄到的再度分兵
13.再度會師完成滅秦
14. 呂澤沒去鴻門宴,是劉邦在鴻門宴上的安全保障
15. 項羽為什么不封呂澤
16.呂氏的人成批到了劉邦一邊
17.呂氏的規(guī)模到底有多大
18.呂澤在還定三秦之戰(zhàn)
19. 東征時隱匿掉的呂澤史跡
20.與劉邦共守滎陽
21.呂澤參加滅齊了嗎
22.呂澤在最后的楚漢決戰(zhàn)中
23.天下大定之后的呂澤
24. 呂澤之死悄無聲息且非常詭異
25.追究一下呂澤之死
26.沒有呂澤,風波驟起
27.呂澤在編造的假史中復活了
28.呂澤的年紀與后嗣
29.劉呂聯(lián)姻再議
1. 呂澤在劉呂聯(lián)姻中的作用
劉呂聯(lián)姻的歷史記載,菜九在《古史雜識》中已經(jīng)提出其可能不實,因為呂公一個女兒嫁劉邦亭長,一個嫁狗屠,都是大致相當?shù)膿衽?,所以極可能沒有神話一樣的相面故事,估計也不存在奪縣令老婆的事。根據(jù)呂澤日后與劉邦關系的依附性質,是否可以考慮劉呂兩家的聯(lián)姻是通過呂澤嫁妹的。從王陵與雍齒最終都投靠了呂澤,表明呂澤在發(fā)達之前也絕非泛泛之輩。很可能劉邦、呂澤這兩個當?shù)氐娘L云人物相互熟悉,而呂澤對劉邦仰慕至極,呂澤也受到劉邦的賞識,所以呂澤甘當小弟,然后把妹子嫁了。這與劉呂兩家的婚前協(xié)議一樣,是一個猜測,看看何者能更接近真實。劉呂兩家的兩個關鍵人物能結交,是兩者關系穩(wěn)固的重要保證。呂澤在其中起作用不可低估??赡軈渭夷卸∨d旺也強化了劉邦想結交的意愿。最終呂家的姑娘嫁到老劉家,而且不能委屈,要后來居上。
雖然哥哥嫁妹是沒影子的事,但劉呂關系是呂澤與劉邦之間的事,所以提出這一層關系,作為新的考慮,其可靠性不會在相面嫁女之下。
2.劉邦逃亡后的呂澤動向
劉呂聯(lián)姻后,在起義之前有劉邦逃亡事件。史稱樊噲與高祖俱隱,表示劉邦藏身的芒碭山一帶,有家人前往聯(lián)絡。樊噲、盧綰之外,應該還有呂澤。呂澤難道會像夏侯嬰一樣,是劉邦的另外一個馬仔。存疑。為什么提出呂澤也在劉邦逃亡時前往交通,是基于兩者日后同時起兵,如果之前沒有聯(lián)絡,這樣的同時是不可能的?!痘茨虾馍搅袀鳌防镎f有客鼓動高祖反,高祖稱稍待之。這個客會不會是呂澤?不能排除。《功臣表》里呂澤的身份就是客。劉邦選擇等待是正確的,雖然民怨沸騰,但劉邦的人手也實在太少。剛剛逃亡的時候只有十幾個人,估計日后增加也非常有限,人多生活都成問題。菜九去過芒碭山,山不大,估計人多還藏不下。所以劉邦的藏是藏于那一帶,而不是具體固定在某一個山包上。
3.在劉邦起兵時呂澤是原始響應者
歷史記錄是秦二世元年九月,劉邦打下沛縣為沛公,并以此作為劉邦起義的標志。實際上,劉邦之起應早于此。當年七月陳勝起于大澤鄉(xiāng),那個地方距劉邦藏身的芒碭山不遠,而陳勝武裝攻下陳的過程中,肯定要從芒碭山一帶路過,劉邦沒有加入實屬可怪之事。這表示劉邦另有所圖嗎。難詳。但可以肯定,受到陳勝起義的感召,劉邦再也不平靜了,因為劉邦那個稍待之,就是等待陳勝這個圣人之起。既然已起,劉邦當然要有所作為了。呂澤之起的時間,應該與劉邦同時,而劉邦是提前幾年就離開當?shù)亓?,呂澤可能在劉邦走出芒碭山之前,前去與劉邦,決定了未來的行為模式。應該有這一出,否則就不好理解一個逃亡在外的人,怎么跟一個居家者同步起兵。
所以劉邦、呂澤應該在九月之前聯(lián)絡頻頻。劉邦回家不便,肯定是呂澤常駐于劉邦藏身處共商大計。共商大計的結果肯定首先是起兵,然后是發(fā)展方向。起兵的時間應該是九月之前,至少是攻打沛之前。
發(fā)展方向應該是從芒碭山向家鄉(xiāng)方向擴張。但當時的力量有限,劉邦先是攻占了豐縣,還沒有敢貿然攻打沛縣。
樊噲在豐遇劉邦,表明劉邦已經(jīng)占領了豐。雖然豐與沛同為秦之縣單位,但沛的重要性顯然遠遠高于豐,所以劉邦占領了豐也沒敢貿然攻打沛。如果劉呂是在芒碭山共同起事的,他們的分兵時間至少應該在劉邦占領了豐之后,這有王陵在豐的加入為證。王陵沒有加入劉邦,應該加入了呂澤。以劉邦占領沛為九月計,劉邦占領豐的時間應該在九月之前,即秦二世元年八月,較陳勝之起遲一個月。呂澤的時間表也應該是這樣。
估計呂澤與劉邦打下豐之后,就另外發(fā)展了,而劉邦則留下窺探時機,窺探向他工作過的沛縣方向發(fā)展的時機。
4.劉邦為呂澤的發(fā)展提供了原始動力
因為向沛縣發(fā)展沒有把握,呂澤選擇了向周邊發(fā)展。具體如何發(fā)展不詳,可以肯定,劉邦對呂澤的擴張?zhí)峁┝嗽既肆Y源。早期追隨劉邦在芒碭山落草為寇的人數(shù)有限,估計這些人都是劉邦集團之中堅,但非常奇怪的是,《功臣表》里芒碭山出身又是呂澤部下的人還真不少,蓼侯孔藂、費侯陳賀這兩個日后協(xié)助韓信決戰(zhàn)的大將,就是劉邦在芒碭山的老弟兄,但讓他們跟了呂澤去發(fā)展,入漢的時候二人都是左司馬,與曹無傷相同。左司馬是呂澤部特有的職銜,劉邦部沒有。肯定是芒碭山老弟兄劃歸呂澤的還有(隆慮侯周灶)以連敖入漢。(河陽侯陳涓)(柳丘侯戎賜)(東茅侯劉釗)以二隊將入漢。這樣的官銜與番號都是呂澤部特有的。高祖功臣起于碭者只有十來個人,這樣算來至少有六人劃歸了呂澤。如果算上同樣起于碭的(博陽侯陳濞)以刺客將入漢。就達七人之多。這說明什么,說明劉邦對呂澤的發(fā)展也是不遺余力地支持的。另外呂澤鐵定部下曲城侯蠱逢以曲城戶將卒三十七人初從起碭。估計這是劉呂在芒碭山起兵后收編的第一撥人馬。
為什么是劉邦給呂澤提供了動力,而不是相反呢。是因為劉邦先與秦當局決裂,有一批擁戴者,這是劉邦強于呂澤處。呂澤如果追隨劉邦起兵,一開始呂澤是沒有實力的,屬于以身入股。如果想要做大,一定是劉邦提供援助,而不是相反。
5.劉呂分兵的時機
劉邦起兵時的規(guī)模非常有限,就這樣的有限規(guī)模,還在起兵不久就拆成了劉呂兩支。這個時間應該定于劉邦為沛公之前。為何將劉呂分兵定為攻打沛之前,因為秦元年九月劉邦攻下沛,然后進入下一年,而此年劉邦軌跡以外加入的人,應該是呂澤招徠的。這足以表明呂澤沒有與劉邦一起攻打沛縣。如果是打下沛縣再四處略地,呂澤也太辛苦了,時間上也不允許。之所以沒有打下沛縣就分兵,也是因為勢力不濟,沒敢貿然攻打。這也表明沛縣地位之重要。劉邦攻打沛縣是因為樊噲來召。
劉邦集團最具領袖氣質者非劉邦莫屬,接下來就是呂澤了。這可以從劉邦功臣此年的構成看出。因為此年加入劉邦陣營的人數(shù)不少,還非常五湖四海,沒有一定的人格魅力恐怕不易召喚到如此眾多之人。
劉呂分兵也是劉邦、呂澤都是能力過人的象征。因為在打下沛縣之前,劉呂所部的人數(shù)還是相當有限的,就這樣的小規(guī)模,還不摶在一處,而選擇了分頭發(fā)展,這樣的膽識就非同小可。日后兩支隊伍都壯大起來,也證明了這樣的不凡能力。
6.呂澤的領袖氣質
劉呂分兵后,呂澤略地至宛朐(山東菏澤),并可能接納了規(guī)模遠甚于己的陳豨部?!豆Τ急怼贩Q(陽夏侯陳豨)以特將將五百人前元年從起宛朐。此年劉邦的作戰(zhàn)軌跡根本沒有到此地,所以陳豨所從起者非劉邦,只能是加入了劉邦陣營的友軍呂澤。至于陳豨加入比自己規(guī)模小的呂澤,原因很簡單,一定是呂澤的能力明顯高于陳豨,所以才能讓能力不如者心甘情愿供其驅策。比照呂澤與劉邦的關系,亦同此理。陳豨也非泛泛之輩,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一起步就有五百人,也是個領袖群倫的人物,居然愿意歸順呂澤,表明呂澤的領袖風范又高出一籌。陳豨此次加入可能帶來了靳歙,這也是日后在戰(zhàn)爭中大顯神威的狠角。為什么將靳歙也歸入?yún)螡?,是因為靳歙反秦階段的戰(zhàn)功記錄過于粗疏,與樊噲不能比。而到了楚漢戰(zhàn)爭階段的立功記錄就詳細多了,因為那個時候他已在劉邦的統(tǒng)一部署下作戰(zhàn),所以得到詳細記錄。陳豨、靳歙,在《史記》中有傳。
仍根據(jù)《功臣表》,除陳豨外,秦二世元年加入劉邦陣營實則為加入?yún)螡刹康倪€有阿陵侯郭亭、菌侯張平、厭次侯元頃、安丘侯張說,如果加上起于豐的王陵等人,這在劉邦集團元老中占到相當比重,這也是呂澤領導有方的表現(xiàn)吧。
王陵的傳記附見于《陳丞相世家》。在《陳丞相世家》中,王陵被描述為獨立起兵于南陽,一直到漢攻楚時才加入到劉邦陣營。后人多尊奉此說。事實上,他也是早年起事于豐者?!豆Τ急怼返挠涊d表明了這一點,“王陵以廄將別定東郡、南陽,從至霸上”??梢钥隙ㄍ趿昙尤氲氖菂螡?。對劉邦不買賬,而加入了稍遜劉邦的呂澤,這樣的邏輯只有當事人能懂。但至少證明了呂澤的領袖風范是固已有之。
根據(jù)出身,可以基本劃為呂澤部的比較顯赫的戰(zhàn)將應該有:王陵、陳豨、靳歙、丁復、蠱逢、靳彊、朱軫、雍齒、郭蒙。陳豨與劉邦很投緣很受重用,靳歙是漢軍的常勝將軍,一生沒打過敗仗。丁復、蠱逢無傳,但其位列于漢初十八諸侯,因軍功封賞戶數(shù)在十八諸侯中也是位次靠前,其中丁復的受封戶數(shù)僅次于曹參與周勃,而高過樊酈滕灌。靳彊無傳,但為參加鴻門宴者。朱軫滅三秦時俘虜了翟王,又擒獲章邯,功勞大得不得了呢。雍齒則先背叛劉邦,后加入劉邦的地點正好不在劉邦的作戰(zhàn)線路上。郭蒙在平叛陳豨的戰(zhàn)事中,立有大功。因此,呂澤一部的存在及其貢獻必須加以正視。而一旦正視呂澤部的存在,整個秦末戰(zhàn)爭的現(xiàn)存記錄都將為之大變。
7.劉呂合兵,共斬泗水守
可以肯定劉呂分兵后不久就再度會合。會合之前,劉邦取得了若干作戰(zhàn)勝利。估計呂澤也是在戰(zhàn)斗中發(fā)展壯大了。只是呂澤的戰(zhàn)斗歷程沒有得到記錄。此前在宛朐、在留、在單父、在亢父等地收攏了一些人員,可以視為呂澤部的戰(zhàn)斗軌跡。合兵的時間應該是劉邦為沛公后的秦二世二年十月后。估計劉邦占領沛作為與秦公開叫陣的標志,正式打出了對秦作戰(zhàn)的旗號,需要召集己方人手共商大計。而共商的地點,估計還是在豐。因為沛那個地方還是不要占據(jù)為好。根據(jù)《樊酈滕灌列傳》(樊噲)復東定沛的記錄,劉邦確實放棄了沛。此番重新占領沛,大概是為了與呂澤會師。或者有了大大發(fā)展的呂澤部,劉邦的膽子大了起來,以前不敢占領的沛,也敢占據(jù)了。劉呂雙方都得到壯大,可以干幾票大的了,擴大對秦作戰(zhàn)力度。呂澤應該在劉邦之前到達薛,高祖功臣中于薛加入的,基本都加入到呂澤部,表明了呂澤先于劉邦到達薛。雙方聯(lián)手在薛給秦軍重擊。而在薛斬了秦泗川守壯一役,立功者也是呂澤部下曹無傷。劉邦干將雖然也有戰(zhàn)薛的記錄,但缺少亮點,所以斬秦之泗水守之役,以呂澤部居功至偉。是否呂澤部先期到達,然后預設了戰(zhàn)場,等待劉邦會師,然后全殲秦泗水守部,這是在戰(zhàn)場上被記錄到的斬殺秦將的最高紀錄。
劉呂關系最不可解之處就在于此。呂澤部的戰(zhàn)斗力與規(guī)模不在劉邦部之下,但其服從度絲毫沒有動搖,并且在之后加入項梁主導的楚軍也是固守了這樣模式。
8.呂澤沒有為收復豐出力
在斬了泗水守之后,劉邦事業(yè)遭遇了一個挫折,就是根據(jù)地豐被守將雍齒帶入了魏國陣營。這個雍齒原本也是地方風云人物,對在劉邦手下不是很服氣,遇到魏國來招就背叛了劉邦,另謀高就了。
劉邦對此很頭痛。因為太熟悉了,反而沒有辦法下手。其實呂澤部的構成倒是有辦法驅逐雍齒的,因為呂澤部在豐沛以外取得了不少人員加盟。比如陳豨與雍齒沒有任何瓜葛,如果陳豨開始對雍齒驅逐作戰(zhàn),雍齒也會抵擋不住的。但這一幕沒有發(fā)生,劉邦或者會有不爽。估計呂澤與雍齒交情匪淺,劉邦也開不了那個口。日后雍齒又加入到呂澤,此是后話。
9.劉邦的不爽不止一端
呂澤雖然對劉邦非常尊崇,始終在劉邦的旗號下行事,但畢竟也有自己的私人難處,就像雍齒事件一樣,讓劉邦感到不爽。除了雍齒之外,劉邦不爽的事還不止一樁。像孝惠帝的來歷就令人生疑也讓人不爽。劉邦逃亡發(fā)生在秦始皇三十五年,而孝惠帝劉盈出生在秦始皇三十七年,這其中貓膩幾何,劉邦像吃蒼蠅一樣,吐不出來咽不下去。好在劉邦深明大義,沒有讓這樣的家務瑣事影響反秦大局。
史料中呂后帶兩個孩子種地的記錄純屬瞎編。劉邦根本沒等到孝惠帝出生就逃亡了,哪里會從亭長任上回家呢。這個故事是呂后為保住孝惠帝的太子地位而編造的,經(jīng)不起考察。不守魯元太后倒是生于劉邦逃亡前。到底劉呂婚姻多久,沒有明證,估計也不會很短。魯元太后應該在張耳生前就嫁給了張敖,張耳死于漢四年。漢四年的時候,孝惠帝只有八歲。如果魯元十五歲出嫁的話,魯元太后至少比孝惠帝大出七歲。這樣算起來,劉呂婚姻應該在秦滅楚不久就定了。這樣的話,劉邦與呂澤就是舊交,且交情非同小可。
是否呂澤對劉邦的尊崇也包括對劉邦的歉意。確實難解。
10.劉呂在項梁麾下
劉邦在奪回豐之前,根本沒有心思對秦作戰(zhàn)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劉邦對呂澤的袖手旁觀肯定是有看法的。但呂澤這樣做的原因,估計也是不想開罪雍齒,所以采取了超然事外的態(tài)度。直到項梁興起,劉邦才落實了借兵問題。一旦有外力介入,雍齒立即逃難。日后雍齒加入到呂澤部,重歸劉邦陣營。
呂澤與劉邦同在項梁麾下,自己并沒有單立戶頭,還是在劉邦的旗號下。這是非常奇怪的。日后兩度大敗章邯及斬李由,呂澤部都參加了。這個斬李由目前是掛在曹參名下,可以肯定這個功勞是劉邦陣營的,與項羽無關。因呂澤的功勞被屏蔽,李由之功究竟怎么回事還很難說。
11.共歷項梁之敗
項梁被章邯擊死一事對楚軍的心理打擊巨大。劉邦、項羽黥布呂臣相約退保彭城,簇擁在挺身而出的楚懷王心身邊,其中當然也包括呂澤。他們沒有干擾章邯北上擊趙,純屬無心戀戰(zhàn)。在楚懷王的調教下,很短的時間內,還是這些心理受傷的劉邦、項羽、黥布、呂澤又強勢出擊了。
12.沒有記錄到的再度分兵
這個分兵沒有記錄到,但確實發(fā)生了。
劉呂兩家雖然是一個方向作戰(zhàn),但各自的行程有別。劉邦的最遠端只到白馬,即今天的河南滑縣。而呂澤部則過了黃河,到北方戰(zhàn)場尋找機會。前面從豐逃亡的雍齒就是于這一時段在趙地加入了呂澤。難道呂澤過河不是為了救鉅鹿,只是為了找到雍齒。因為沒有呂澤在鉅鹿的戰(zhàn)功記錄。這樣的懷疑也能成立。除了雍齒之外,呂澤部日后最重要的將領丁復,也是在這次行動中加入的。班固沒有看出劉邦陣營過河的跡象,硬是在《漢書》中把丁復加入的地點改為薛。其實秦二世三年,劉邦沒有在薛的事跡。所以丁復加入地點鄴千真萬確。劉邦沒有過河,但呂澤過了,所以丁復可以加入,而且也確實加入的是呂澤部,與劉邦無關。
呂澤部雖然過河救鉅鹿,但畢竟沒有與秦軍接仗。這里是否因為能力問題,膽氣不足,不要說戰(zhàn)章邯,連戰(zhàn)王離也沒有,這至少表明呂澤的作戰(zhàn)能力還是不如劉邦的,至少劉邦不在場,呂澤沒敢啃硬骨頭。也表明此前二度破章邯,起關鍵作用的是劉項,而非其他人。
13.再度會師完成滅秦
劉邦奪取陳留之后有一個向白馬突擊的行動。起先沒有看出劉邦對此方向的無謂作戰(zhàn)有什么意圖。及得發(fā)現(xiàn)呂澤部出擊到了河北,才恍然大悟,原來此舉在于接應呂澤部回歸。因為自那以后,劉邦就要開始著名的西征,沒有呂澤部的參與怎么得了。之前不愿意加入劉邦的王陵于此期間救了張蒼。本來張蒼有過錯問斬,王陵去向劉邦求情,劉邦大概本來就想跟王陵緩解關系,就賣了人情給王陵。
無論王陵還是雍齒,要跟劉邦把關系搞僵,又投靠了人氣才氣不如劉邦的呂澤,確實是值得研究的人類心理現(xiàn)象。
這次會師,兩軍共同完成了滅秦大業(yè)。攻入關內接受了秦王子嬰的投降。
14. 呂澤沒去鴻門宴,是劉邦在鴻門宴上的安全保障
滅秦之后,劉呂兩軍遍布關中,占據(jù)要津。所以當項羽不愿遵守楚懷王的先入定關中王之的約定時,劉邦確實遇到險情。因為劉邦根本沒有與項羽作戰(zhàn)的準備,手頭可以支配的軍隊數(shù)量非常有限。所謂十萬號二十萬,只是散在關中各地的總和,能直接用來對抗項羽大軍的非常有限。好在劉邦善于應變,主動出讓了王關中的權利,關中一切任項羽處置。這才化解了劉呂軍與諸侯聯(lián)軍的火并。后世的人對此結果還不甘心,以為項羽無論如何應該殺了劉邦才對。換言之,人們認為,就算劉邦答應關中的一切由項羽處置,項羽還是可以殺掉劉邦的。不知這是什么規(guī)矩。
我們不妨來看看項羽攻擊劉邦的動員令,號令中沒有罪名。但實際上有,應該是沛公反了。什么叫反了,就是不聽諸侯聯(lián)軍的號令了。那么,如今劉邦把整個關中都拱讓出來,還算不算反?肯定不算。不算還要殺人,肯定沒有這個道理。這也是劉邦敢于前往項羽大營的根據(jù)——你想要的,我全部都給你了,你還能怎么樣我。劉項矛盾是劉邦的功勞超過了項羽,具體體現(xiàn)就是劉邦王關中。如果不讓劉邦王關中,劉邦的功勞是否超過項羽就有不同解釋。所以項羽無論如何是要阻止劉邦王關中的。這就是兩家火并的內在根據(jù)。劉邦拱讓了一切,就滿足了項羽的全部心理需求,根本沒有理由殺人了。當然如果著眼于未來,可能劉邦是當時唯一構成威脅的人。但也不能成為殺人的理由。沒有能放上臺面的理由,殺人肯定就會殺出問題的。
讓我們來看看,劉邦真的那么容易殺嗎?劉邦不是一個人,他是一個集團,殺了一個人就會惹惱了一個集團。劉邦帶去鴻門宴的只有樊噲、紀信、夏侯嬰、靳彊諸將,而更高一級的將領曹參、周勃,加上呂澤等人都沒去。如果殺了劉邦,這些人也甘心投降,或者一切太平。如果這些人不服,項羽如何擺平這些人,難度也很大。尤其劉邦在關中得民心,秦民如果團結在上述人等周圍與項羽軍誓死周旋,天時地利人和,項羽一樣沒有,如何取勝。何況項羽坑殺秦降卒二十萬,他成了關中人民的死敵,如果出現(xiàn)強硬對手,結果很不樂觀。所以殺劉邦會惹出無限麻煩,真是殺不得。
尤其需要提出呂澤,其能力權威僅次于劉邦,而且威名遠播漢集團外,如果鴻門宴項羽殺害劉邦,呂澤肯定不會善罷罷休。那樣的話局面必然失控,此豈項羽所愿。因為劉邦拱讓了關中的一切權利,如果再對劉邦動粗,項羽在道義上就站不住腳。當然,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對手,什么道義不道義,項羽就可以不顧,但有呂澤的存在就另當別論了。所以劉邦在鴻門宴上是相當安全的。其中就有呂澤的場外因素在保駕護航呢。
饒舌一個,并非呂澤的能力超過劉項,而是一旦呂澤不肯就范,還是有幾個硬仗要打,在失了道義的情況下,這樣的硬仗能否取勝就很難說。即使勇悍如項羽也不敢冒這個險,這就是項羽無法破解的難題。后人以為小菜一碟的事,在當事人那里絕非易事,實際上也不好解決。
15. 項羽為什么不封呂澤
在分封的時候,項羽沒封呂澤應該是一個問題。分封是項羽管控天下的一個重要步驟。我們看到,項羽把趙切割成四塊,常山、代、殷、河南;把齊切成三塊,齊、濟北、膠東;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為了便于控制。難道他不想把劉邦部也切割一下嗎?肯定會有這樣的預案。因為呂澤在反秦戰(zhàn)事中的表現(xiàn)有目共睹,其貢獻肯定在申陽、吳芮與共敖之上,封個王是綽綽有余,還可以達到削弱劉邦實力的目標。就當時而言,一個王對局中人的誘惑不容小覷。為什么呂澤沒有動心?如果呂澤動心了,劉邦就是不愿意也攔不住呂澤稱王。所以,更可能是項羽要封呂澤,被呂澤拒絕了。跟隨劉邦的前景還是畫餅充不得饑,而項羽給出的好處則非常現(xiàn)實。從這一點來看,呂澤對劉邦死心塌地忠心耿耿,當然也是很有信心。這樣做非常不容易。要知道當時有些王真的是既沒有什么功勞,估計也沒有什么能力,而呂澤則是既有功勞也有能力的,如此有實力而拒絕封王,這份定力不容小覷。
呂澤沒有封王,只是安居在劉邦之下。為了答謝呂澤的這份堅定,劉邦封呂澤之父為侯,呂澤之弟呂釋之也沒有任何功勞,也封了侯。盡管如此,還是遠不如封王實惠。所以劉呂兩家到底有什么契約,真的令人費解。這應該是永遠解不開的歷史之謎吧。
16.呂氏的人成批到了劉邦一邊
從入關到項羽分封后,劉呂兩軍就始終在一起了,呂澤部也因此有了一個名字,二隊。高祖功臣中有很多就是冠之以二隊將之名。這是因為兩軍近似合并,為了區(qū)分起了這樣的名字,估計是臨時用名,畢竟二者沒有合并,還是各自有職務體系。在這一段時間內,好像呂澤部開始分裂出去,分裂出去的部分加入到劉邦部去了。呂澤部在楚漢戰(zhàn)爭中分化成若干獨立部隊,其中有些部隊,如陳豨部、靳歙部、傅寬部又加入到劉邦體系,不清楚的肯定會更多。這樣做的結果是劉邦越來越壯大,呂澤則受到削弱。難道呂澤對此沒有任何想法?這些人是怎么變到劉邦圈子里去的?難道劉邦在挖角方面有一套?這樣做沒有障礙嗎?或者換言之,這樣做在內部是否合適?也確實很成問題。很難設想,這些是怎么辦到的。尚祈有識教我。
陳豨與靳歙的情況是有正史記錄的,可以據(jù)以分析。陳豨,肯定是加入了呂澤,之后又跟劉邦關系更好。劉邦先是把代交給他,最后成了整個北部疆域的核心領導。這個關系又是怎么弄成的。估計是投緣及劉邦更高于呂澤的人氣。靳歙從資料上看,更像是隨陳豨起義者,也不知怎么就成了劉邦的機動主力。還有靳歙戰(zhàn)功赫赫,但在朝廷始終沒有受重用,這也是怪事一件,估計跟他原先的出身有關。
其實就是韓信,從楚歸漢之初加入的也是呂澤,后來投到劉邦這一邊來了。不過韓信當時只是下級軍官,愛投哪里都沒有人介意。
17.呂氏的規(guī)模到底有多大
菜九覺得呂澤的規(guī)模雖然是個無解的問題,但有兩個參照物可以用來推算,一個參照就是劉邦起事之初還沒有攻下沛的時候,陳豨以五百人加入?yún)问?,這樣一來,規(guī)模可能超越了劉邦。一是定三秦時,翟肯定是呂氏攻下的,其他二秦是否也參與不詳。如果沒有參與,至少呂氏的規(guī)模相當于劉邦主體的一半。但日后章邯也是呂澤部下丁復部朱軫擒獲的,所以呂澤參與定三秦應該不止于翟,也參與了定另二秦。另外,漢初十八功臣中,與呂澤很有淵源者至少三分之一,也可以作為呂氏規(guī)模的參照。
如果正視呂澤曾經(jīng)有一個短時期規(guī)模超過劉邦,提示劉邦能力之強超出人們想象。因為如果不是心悅誠服,在一個亂世里,有實力的強者絕對不甘心情愿受實力不如者轄制。而只有實力水平高出一大截,才能達到令人心悅誠服的效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劉邦的能力明顯高出呂澤,呂澤是甘居劉下而絕對不會有非分之想。進而言之,劉呂兩家聯(lián)姻過程中的呂澤因素不容忽視。
呂澤雖然是劉邦的盟友,但有自己的軍功體系,是完全獨立的實體實力派。在那個亂世里始終沒有單干的傾向也非常不能理解。對此,菜九在《呂太后的婚前協(xié)議》《漢孝惠帝身世之謎》里推測,劉呂兩家有協(xié)議,呂氏助劉邦事業(yè),劉邦保證呂氏利益最大化。但這個只是推測,沒有任何根據(jù)。如果有所謂的根據(jù),就是呂澤雖然非常強大,卻認可自己能力不及劉邦而始終沒有異心,即使功高蓋世沒有封王也沒有任何異動。不知這樣的理由成立否,尚祈看官明察。關于能力問題,后面還會講到。
從呂澤部被稱為二隊來看,其規(guī)模應該小于劉邦本部。但我們看到的是這個二隊被抽調到劉邦本部的批次甚多。那么這個二隊究竟有多大,像這樣不停地抽調,還能經(jīng)受多少次。
值得一提的是,陳豨加入時有五百之眾,其自身規(guī)??赡芏即笥趨螡?,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證實了呂澤的能力是強于陳而弱于劉的,這樣的一個關系鏈可能是解開幾個人相互關系的關鍵。
18.呂澤在還定三秦之戰(zhàn)
還定三秦是劉邦奪取天下的第一步。當初為了避免與項羽火并,劉邦放棄了王關中的權利,只要了巴蜀二郡,在張良的運作下,又爭取到漢中一郡。最終劉邦還是打出巴蜀漢中,奪回關中。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確定的是,翟國是呂澤部丁復攻下的。丁復也自此成為高級將領。因為丁復加入的時間較遲,是秦二世三年的事。這一記錄表明,呂澤部至少承擔了定三秦任務的三分之一。而且定三秦戰(zhàn)死的功臣,也像是呂澤部的出身,比如那個母侯疵,那個紀通父紀成,表明三秦之戰(zhàn)并不好打。三秦里面,翟王董翳應該算是較弱的,也許戰(zhàn)死的這些功臣并非是在翟作戰(zhàn)時殉難的,是在戰(zhàn)雍戰(zhàn)塞戰(zhàn)役中殉難的。這樣一來,呂澤部作戰(zhàn)的分工就不是三分之一了。
劉邦東征是沒有等到肅清關內之敵就進行的,估計會留下得力人手鎮(zhèn)守關中,其中就有丁復。這也表明丁復也有擊雍的經(jīng)歷,最終章邯還是丁復部下朱軫擒獲的。
丁復留守關中的時候,章邯已是殘部,盡管如此,丁復等漢將也奈何不了章邯,直到劉邦從關外回來才消滅了章邯,而且就是指揮丁復等留守部隊辦到的。劉邦的能力明顯高出其部下一大截。
19. 東征時隱匿掉的呂澤史跡
史料中呂澤的真實出場只是在劉邦彭城失敗后被記錄了一筆,可以據(jù)此推導呂澤行蹤。參照《功臣表》的記錄,呂澤這一段的蹤跡可以確定的是,“(周呂侯呂澤)將兵先入碭。漢王之解彭城,往從之”。呂澤肯定不是空降到碭的。這個路線需要推測。呂澤在定三秦之后參加了東征,但估計沒有跟劉邦一路從函谷關出關,而是從武關出關。武關一線的軍事行動,史料中只記了將軍薛歐、王吸出武關。因王陵兵南陽,以迎太公、呂后于沛。估計這樣的記錄是有問題的。因為迎劉邦家眷也應該是呂澤的份內事,呂澤的父母妹妹都需要迎回,所以判斷呂澤從武關出發(fā)不為離譜。之所以只記錄到薛歐、王吸,估計是要隱匿呂澤之功,就用呂澤的部下來冒領呂澤之功了。
漢初十八功臣,原來只有丁復、蠱逢(蟲達)明確是呂澤部下,靳歙、王陵可能是呂澤部下,如果加上薛歐、王吸,則呂澤一脈所占比重達到三分之一也是合理的,這是題外話。武關一線雖然不是東征的主攻方向,但因為用不著劉呂兩大巨頭擠在函谷關一線,所以在劉邦主持函谷關方向的時候,呂澤極可能主持武關方向的東征,并且先于劉邦抵達碭。在劉邦進攻彭城之前,劉呂會師,然后作出呂澤留在下邑一線,劉邦進駐彭城的戰(zhàn)略分工。呂澤沒有與劉邦一起進入彭城享用戰(zhàn)勝的喜悅,看來是劉邦集團為應變留下的預案。以此為據(jù),可以大致判斷劉邦集團在彭城遭受的損失沒有記錄到的那么大。正因為劉邦沒有傷到元氣,漢才能在短時間內重新集聚與楚形成相持不下局面。
20.與劉邦共守滎陽
《史記·惠景間侯者年表》記博成侯馮無擇“以悼武王郎中,兵初起,從高祖起豐,攻雍丘,擊項藉,力戰(zhàn),奉衛(wèi)悼武王出滎陽,功侯”,表明滎陽陷落的時候,呂澤尚在城中。由于呂澤是漢集團的二號人物,劉邦與陳平逃出滎陽后,自然是呂澤在主導滎陽戰(zhàn)線與戰(zhàn)事,而不可能是歷史記憶中的周苛負責。周苛至多只是負責看管魏王豹。因為魏王豹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戰(zhàn)俘,還是被作為統(tǒng)戰(zhàn)對象在滎陽城里擔任了部分職務,但這樣的安排是給天下諸侯看的,真要遇到局面失控,魏王豹是不容留在世上的,而周苛就是執(zhí)行這個骯臟計劃的人。一旦正視呂澤在城中,就意味著所謂世人皆知的周苛守滎陽、項羽高條件誘降周苛是假史。其實當時城里還不僅僅有呂澤,韓王信等重要諸侯及漢將都在城里,哪里輪到周苛這樣的文官負責啊。呂澤也不是掩護劉邦負責殿后拼死拖住楚軍,只是負責滎陽防務??磥韯畹某鎏?,并不代表漢軍打算放棄滎陽,最后的失守只是守不住而已。所以劉邦的逃離滎陽,可能是另外有戰(zhàn)略企圖,并非狼狽逃竄。
后人只記得劉邦與項羽在滎陽一線相持,實際上呂澤在滎陽的時間不少于劉邦。劉邦還有回關中的記錄,劉邦離開時,滎陽一線應該是呂澤全盤負責。菜九考證出劉邦還參加了對趙的決戰(zhàn),也會離開滎陽。劉呂均在滎陽一事,也表明項羽之強,常常要劉呂兩大巨頭共同對敵。
問題是呂澤是什么時候到滎陽的?起先呂澤在下邑,與在滎陽的劉邦遙相呼應。估計到了漢三年黥布反楚時,下邑受到項羽的直接攻擊,呂澤力不能支,與劉邦會師滎陽。(《黥布列傳》楚使項聲、龍且攻淮南。項王留而攻下邑。)看來項羽也沒有一味死死糾纏住劉邦,還是根據(jù)不同的需要出擊不同的地方。此次親自攻打下邑,估計是要切斷黥布與漢的聯(lián)系。
記錄中呂澤是被馮無擇保駕出的滎陽。劉邦數(shù)次離開滎陽,呂澤會不會也有離開滎陽的時候。這樣的事沒有記載,估計應該有。歷史記錄中劉邦、項羽在滎陽死死糾纏,好像一直沒有停過。事實上無論劉邦還是項羽都有離開這個對峙線的時候。在項羽而言,救趙,至葉,都是離開,而且時間不會太短,何況還有幾次為了擊彭越,也離開過。無論項羽離開多久,楚軍在滎陽一線都沒有崩潰,說明楚軍也不是完全依靠項羽一人。這里有個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項羽離開時間稍長,都有追蹤劉邦的成分。換言之,項羽不在的時候,劉邦多半也不在。而項羽有一次擊彭越離開,就讓劉邦破了曹咎。還需要指出,劉邦、項羽同時離開,只剩呂澤在滎陽一線,也沒有太多的作為。這大概是劉邦與呂澤的差距體現(xiàn)吧。
21.呂澤參加滅齊了嗎
滅齊之役,原來以為是韓信一個人的功勞,經(jīng)菜九不斷甄別,查出了韓信以外大批漢軍參與定齊,其中與呂澤有涉的部隊就有幾支。比如陳涓部,丁復部。丁復主要是滅龍且。陳涓以丞相擊齊,這個丞相是劉邦系統(tǒng)的還是呂澤系統(tǒng)的。如果是呂澤系統(tǒng)的,其地位可能還要高于丁復這個大司馬。
因為有太多的漢軍參與擊齊,漢軍應該不會是亂哄哄地從四面八方殺到齊國,應該在齊國戰(zhàn)場設置最高統(tǒng)帥。人們以為韓信是擊齊之統(tǒng)帥,實際上有太多的部隊不歸韓信指揮,韓信肯定不是最高統(tǒng)帥。既然呂澤從滎陽突圍出來了,會不會安排呂澤為最高統(tǒng)帥呢。具體情況不詳,但呂澤至少可以成為韓信以外所有軍隊的統(tǒng)帥。漢軍擊齊可以從趙一線及其他線兩路夾攻。從丁復、陳涓這樣高級將領參加對齊作戰(zhàn)來看,呂澤親臨齊地的可能性不小。根據(jù)丁復功勞表述,屬悼武王,呂澤應該是參加了滅龍且之戰(zhàn)。如果丁復也像陳涓一樣參加了定齊,則呂澤是丁陳二人的上級參加定齊就順理成章了。以齊地之重要,漢決心之大,安排重量級人物呂澤主持定齊完全可能。
這樣問題來了。韓信既然不是齊地漢軍最高統(tǒng)帥,他討要齊王就太冒失了。如果真像記錄到的那樣劉邦準備武力懲罰韓信,也是事出有因的。
22.呂澤在最后的楚漢決戰(zhàn)中
無論是陳下之戰(zhàn)還是垓下之戰(zhàn),都沒有記錄到呂澤有什么作為。按劉邦的習性,滅項羽這樣重要的事,是一定會把重要部下盟友召集齊的,讓大家共同見證項羽這個強敵的覆滅。所以呂澤一定是參加了最后的決戰(zhàn)的。經(jīng)考證,垓下只是項羽最后逃跑之地,并沒有發(fā)生大戰(zhàn),楚漢最后的決戰(zhàn)就是陳下之戰(zhàn),并且沒有漢先敗后勝,直接就是預設戰(zhàn)場,圍剿楚軍,并戰(zhàn)勝之。呂澤部在最后一戰(zhàn)中被記錄到了對鍾離眛的作戰(zhàn)(汾陽侯靳彊)“擊項羽,以中尉破鍾離眛”。(曲成侯蠱逢)有“以都尉破項羽軍陳下”的記錄,雖然沒有直接記錄到呂澤的作為,但這些人都是呂澤的重要部將,估計呂澤也擔任了決戰(zhàn)的指揮職責。
23.天下大定之后的呂澤
天下大定之后,呂澤沒有被記錄。這非常奇怪。不是說呂澤有什么企圖,而是依呂澤的地位,劉邦登基當皇帝,呂澤這樣的合伙人,安置起來固然相當有難度,但總應該有個安置,一個能放上臺面的安置?,F(xiàn)有的歷史記錄沒有反映這一點。有的只是在漢六年正月呂澤被封侯了。而這個封侯顯然與呂澤的身份不相符,而且呂澤還不是第一批封侯。曹參、靳歙都在他前面封侯。遲封不算,連實封多少戶也沒有。原先肯定是有的,否則呂澤戰(zhàn)死后,其子呂臺繼承侯爵,又能繼承什么呢。為什么沒有戶數(shù)?按呂澤的地位,封王都正常,委曲封侯,戶數(shù)肯定很多,一定在曹參之上。之上是個什么標準,有什么根據(jù)?呂澤的明確部下丁復封戶多達七八千,呂澤少了還真不行。當年項羽分封的時候,沒有封番君將梅鋗為王,但封其十萬戶,比番君吳芮這個王都豐厚很多。吳芮據(jù)說只封了六縣,估計也就一二萬戶的樣子。比照梅鋗封侯,呂澤的戶數(shù)也絕不會少。劉邦封吳芮為長沙王也有感謝梅鋗相助的成分,所以吳芮較項羽時期分得豐厚。呂澤的貢獻又豈是梅鋗可以相比的?其沒有記錄下來的分封戶數(shù)真是給人無限遐想啊。
24. 呂澤之死悄無聲息且非常詭異
根據(jù)記錄,韓王信在反叛之初已經(jīng)受到漢的重創(chuàng),應該構不成太大威脅。漢雖然有平城之敗,也是劉邦率先頭部隊輕進的緣故,并非漢的實力不及匈奴。所以漢以呂澤掛帥平韓王信之殘部,本身就是牛刀殺雞,何況之前劉邦也在,對付韓王信,大漢的兩大巨頭都出馬了,也太抬舉韓王信了。那么韓王信還是殘部嗎?呂澤的能力應該高于韓王信,面對韓王信之余燼,怎么會戰(zhàn)死呢?難道后世低估了韓王信?這樣的問題真的無解。
造成呂澤之死的戰(zhàn)役在正史中沒有留下一點痕跡,但確實造成了呂澤之死,并使其后的漢政局發(fā)生了嚴重的變化——標志性事件是廢太子與陳豨之反。而陳豨之反又引發(fā)了一連串的反叛,韓信彭越是莫須有之反,黥布是真反。
按說陳豨與劉邦很投緣,朝中又有呂澤這樣的強力照應,其反及被懷疑都是小概率事件。所以呂澤不明不白的死,造成了漢初政局的亂象。
難道要追究呂澤是怎么死的?這又會是一個無解的問題。
由于廢太子事件是緊接著呂澤之死進行的,呂澤之死就有點陰謀色彩。這樣的歷史好恐怖。會不會是為了廢除太子劉盈,才造成呂澤之死,以便為廢除太子掃清障礙。這樣的猜想令人毛骨悚然。
菜九曾經(jīng)猜想,劉盈非劉邦血脈,因為劉盈的出生與劉邦的外逃矛盾太大,根本沒有留下播種的機會。所以劉邦即使占領彭城也沒有接家人同樂,逃命時想把子女踢下車,到了安全地區(qū)還痛毆了幾次三番救助劉盈的夏侯嬰,凡此種種,令人生疑??梢钥隙?,劉盈的繼承權是呂家利益最大化的象征,是劉呂聯(lián)姻的重要保證,估計也是劉邦得呂澤死命幫襯的依據(jù)。即使劉邦對其血緣有疑問有不爽,但還是要保證原有協(xié)議的延續(xù),至少呂澤在世時是這樣。而呂澤一旦離開人世,頓時生出變故。
那么呂澤是單純的戰(zhàn)死嗎?
25.追究一下呂澤之死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呂澤死難之年的戰(zhàn)事,也只有與韓王信的交戰(zhàn)了。呂澤應該就是死于與韓王信交戰(zhàn),才能稱得上死事。雖然韓王信也是軍事強人,但能力應該不會超過呂澤。只是戰(zhàn)爭的事真的很難說,并非你強于對手就穩(wěn)操勝券,尤其是主帥的絕對安全沒有保障,且在強得有限的情況下,勝負難測。呂澤之死可能并非漢軍遭到慘敗,只是作戰(zhàn)閃失的結果。因為韓王信主力已經(jīng)在劉邦的第一次征討中被消滅了,其殘部應該能量有限。不過呂澤所部遠征北地,會有地利上的不便,在此前提下實力的消長會使戰(zhàn)事變得復雜。呂澤之死應該給朝廷造成極大的震動,一是意想不到,怎么韓王信之殘部能有如此大的力道;一是呂澤是頂級高官,其身故將造成政局的動蕩。如果朝廷要發(fā)布告喪文字,參照今天的模式,可能會說漢黨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軍事 軍,大漢軍隊的締造者與偉大統(tǒng)帥呂澤同志,因與反賊韓王信余黨交戰(zhàn)作戰(zhàn)身負重傷,醫(yī)治無效,于某年某月某日與世長辭。呂澤同志的殉職給黨和國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廣大干部群眾要化悲痛為力量,繼承呂澤同志的遺志云云。當然,古今區(qū)別是明顯存在的,但規(guī)格之類,格調之類,還是有相通之處的。不管怎樣,轟轟烈烈國葬是免不了的,不可能悄無聲息地草草了事。只是呂澤其人其功日后被徹底埋沒,那個肯定盛大的國葬才寂然無聲無息了。
26.沒有呂澤,風波驟起
前面說過,劉邦對孝惠帝的來歷心里不爽,但懾于呂澤的實力與威望,還真不方便更改什么。如今呂澤不在了,劉邦下手很快,馬上就準備動太子的繼承權。以往沒有人注意到劉邦此舉的時間節(jié)點,這個功勞菜九就不客氣地收入囊中了。
菜九在《歷史的側影》之《漢孝惠帝的身世成謎》提出廢儲風波與呂澤之死的因果關系,并指出呂后耕地時遇到算命先生的故事,應該是劉邦廢除太子過程中產(chǎn)生的。因為劉邦身為亭長的時候,漢惠帝還根本沒有出生。菜九在《古史雜識 關于呂后的神話》中拆解過這個問題,簡略敘述,即惠帝的年齡,《漢書惠帝紀》說的比較清楚:"帝五歲,高祖立為漢王。"那么其生年當在秦始皇三十七年。而這個時間,劉邦在在逃亡。為什么逃亡,是因為劉邦為沛縣地方送勞工前往咸陽服勞役,出發(fā)不久就發(fā)生了大量逃跑事件。因為逃跑的人太多,按秦法,這種情況,主事的人是要受到嚴懲的,可能會殺頭。劉邦何等精明,哪會傻乎乎地去送死?于是他召集了那些還沒逃的人,大家一起逃了。這個逃亡事件的發(fā)生時間應該是秦始皇三十五年,因為在這一年,秦政權開始了一輪大興土木,大規(guī)模地向全國征調民工,劉邦在這個時間押送勞工比較合理。關于劉邦逃跑的這個時間點,人們往往想當然地認為劉邦送徒事發(fā)生在秦始皇死后,以為那個時候要修筑秦始皇陵,需要的人手較多,所以要全國征集。比如漢人就不甚清楚以至于搞錯,如《論衡紀妖篇》記曰:"漢高皇以秦始皇崩之歲為泗上亭長送徒至驪山。"應劭也持此說。這就是讀書不細之故。亦有以為事情發(fā)生在秦定天下之初時,如《史記會注考證》引姚范曰:"始皇初即位,即穿治驪山,及倂天下,徒詣送者七十余萬。賈山亦云,吏徒數(shù)十萬人,曠十年。此送徒當在始皇之初,故下云始皇東游。應劭以為始皇葬于驪山,語未晰。"持這兩種觀點的人占到極大多數(shù),但未必對。那么什么是對的?還是清人陳景云《兩漢訂誤》說的透徹:"高祖送徒驪山時,始皇尚在。觀下幸東南及隱芒碭事自明。始皇驪山之役在三十五年。高祖所部送者,皆應輸作驪山之人也。"今人徐朔方亦持此觀點。確實,秦始皇東巡時,劉邦以為會危及到他,就躲藏起來。這個躲藏,可能是指不再張揚露面之事。因為如果劉邦還是秦政權的亭長,這個時候正應該為秦始皇東巡的事忙前忙后,躲起來又算怎么一回事?這表明此時劉邦已經(jīng)逃走,與當局斷了關系,這個時候藏得深一些才合理。
顯而易見,這樣的故事與事實出入甚大。那么,它又是怎么出籠的呢。菜九以為,因呂澤之死而興的廢除太子之事,呂氏一脈是不會坐視劉邦的企圖得逞的,因為其中牽涉到的利益實在太大了,一旦劉邦的企圖得逞,呂氏的損失之大將無法估算。但呂澤的大旗一倒,他們一時間也聚不起力量與劉邦抗衡,只有編造謊言來制造劉盈天命所歸的神話,以維護其搖搖欲墜的太子地位。設想,如果呂澤在世,根本用不著玩這樣的把戲,那樣的話,劉邦也不敢有類似的想法。
當然,這個編造的神話只是保住太子地位的一個舉措,僅僅靠傳說而沒有行動,還是阻擋不了劉邦的行動。可能在呂氏一脈的暗中斡旋下,在呂澤余威的感召下,朝中的大臣紛紛出面為太子說好話。于是有了叔孫通的事跡與周昌的事跡。史載周昌抗爭之后,“呂后側耳于東廂聽,既罷,見昌,為跪謝,曰:'微君,太子幾廢!’”(《張丞相列傳》)呂后對周昌的嘉許,翻譯成現(xiàn)在的話就是,沒有先生,太子差不多就給廢除了。正因為有如此高的評價,原本并非什么重要大臣的周昌,也就因此而一舉成名。因為大臣們的一致反對,劉邦也只得暫且把廢除太子一事擱置起來。其標志性事件就是在漢十年時立如意為趙王。漢十年時,趙王如意年齡為十歲,則如意出生的時間應該是漢元年,而那時劉盈及呂太后還都在家鄉(xiāng)困守呢。廢除太子的事件暫時不提了,但那個編造的故事仍然在流傳。
這里的問題是,怎么一立如意為趙王,緊接著就爆發(fā)了陳豨之反。根據(jù)菜九的推斷,陳豨之反是周昌激變的。奇怪的是,這個周昌剛到趙地不久,就闖了這樣大的紕漏,不但沒有過,反而有功,對此后世居然一點異議沒有,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啊。劉邦安排陳豨在代原本有罩著趙的意思,但如意母子是呂后的眼中釘,陳呂關系對如意或有不利。那么劉邦開罪陳豨會不會有為如意保平安的意思,畢竟陳豨也是呂澤的人啊。劉邦擔心自己身后,陳豨不會全力保護如意,甚至會加害如意。所以陳豨之反,也要從歷史記錄之外,看到其復雜的內涵。漢初的這局棋,棋路真是越來越看不清啊。
27.呂澤在編造的假史中復活了
根據(jù)漢大臣滅諸呂的后續(xù)行動,消除呂氏存在的痕跡是相當盡力的。但呂澤這個巨大存在還是沒有被遺忘,他又被編造歷史的人給惦記上了,并被扒出來編織進了歷史。這就是記載在《留侯世家》里商山四皓的故事。這個橋段是比較搞笑的,呂澤居然復活了。仿佛是呂氏為了對抗劉邦廢除太子的行動編造了呂后帶孩子相面故事的報應一樣,呂澤也被別人編成了在同樣的歷史時段對抗廢除太子行動的角色,哪怕他已經(jīng)死了兩年。那是劉邦廢除太子的行動如火如荼展開之際,呂澤強迫張良為其謀劃挽救太子地位,而且親自出馬劫持張良,最終張良指明讓商山四皓出山,呂澤照辦。
呂澤在《功臣表》之外的痕跡真是寥寥無幾。但正史中最靠譜的記錄也就是干巴巴的“將兵居下邑漢王從之”,而被編造的呂澤在劉邦更換太子過程中的作為顯然就生動多了。只是這樣有鼻子有眼的生動,不僅僅是明顯的誤記,是有人在編造糊弄歷史的謊言。因為那個時候呂澤已不在人世,不可能脅迫張良如何如何。此傳說表明,漢政權極力掩埋也未必能如愿。畢竟呂澤具體而真實地巨大存在過,在當時人的印象中印跡深刻。也可以肯定,這個故事是當時的人編造的,司馬遷也不知道多少呂澤的事跡,因為他接觸到的官方資料中基本上看不到呂澤的痕跡,所以見到這個含呂澤的生動故事,就原封不動地記錄到正史當中了。
商山四皓出來輔佐太子是確有其事的,但其過程不會是今天記錄到的樣子,也不一定是張良的計謀,甚至不是為了對抗劉邦廢除太子而作。編造者不知道廢太子的內幕,但知道廢除太子的理由;知道廢太子未果,不知道為什么未果。對擅長編造的人來說,有了這樣的要素,就可以用自己掌握的資訊,盡最大努力腦補了這個場景,編造了這個故事——將事由、結果,穿插實際存在的人物張良、呂澤,形成了一個傳奇色彩突出的故事。估計編造者沒有記住建成侯呂釋之的名字,只記住了呂澤;于是乎,漢八年戰(zhàn)死的呂澤,背著他弟弟的爵號,滿血復活。這樣的烏龍,是編造在所難免的,因為是編造總會不周全,編造者沒有注意到廢太子事件是在呂澤陣亡后才進行,于是出現(xiàn)了呂澤從墳墓里爬出來逼迫張良的笑話。
根據(jù)《古文苑》記載了幾則劉邦《手敕太子》有“吾以爾是元子,早有立意。群臣咸稱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為汝來,為可任大事也。命定汝為嗣”這樣的記載,表示存在四皓為太子效力的事。這個事情的奇妙處是四人劉邦都搞不定,但愿意襄助太子,確實匪夷所思。估計這樣的事,給編造者很大啟發(fā),可靠的事實、事件、人物均有,所缺者過程耳。如果用活靈活現(xiàn)的故事情節(jié)將這些人物鑲嵌為一體,不是一個很好的文本嗎?這大概就是呂澤復活故事的來由。
因菜九一直將韓信假史的編造者定義為蒯通,這個故事的編造者也極可能是蒯通。因為雖然蒯通有圍繞韓信事跡造假的企圖,但其造假也不局限于韓信。比如此故事與韓信、與蒯通沒有任何關聯(lián),但編造歷史已經(jīng)是蒯通的習慣了,用存在的歷史人物加強故事的可信度,正是蒯通的一貫手法。呂澤的復活,正符合這樣的手法。
28.呂澤的年紀與后嗣
據(jù)《呂太后本紀》,“長兄周呂侯死事,封其子呂臺為酈侯,子產(chǎn)為交侯”;感覺一下子呂澤兩個兒子被封侯了。怎么回事,有這樣的可能嗎?當然沒有,原來此為誤記。據(jù)惠景之間《功臣表》呂產(chǎn)封郊侯的時間為高后元年,與高祖九年相距十一二年。
孝惠元年夏,詔賜酈侯父追謚為令武侯。此舉有表彰呂澤戰(zhàn)功卓著的意味。這也是正史中單獨突出呂澤的記載。
孝惠帝七年崩,大臣采納留侯子張辟彊建議”今請拜呂臺、呂產(chǎn)、呂祿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后心安“,呂氏權由此起。諸呂得勢始于此。
呂后元年,號令一出太后。”乃追尊酈侯父為悼武王,欲以王諸呂為漸“。這是呂澤第二次在正史中被突出出來,也是呂澤首次享用王的尊號。謚號有武字,也表明其戰(zhàn)功不凡。
當年四月,太后暗示大臣請立酈侯呂臺為呂王。這是呂澤從名義上的王,轉化為后代實質上的王。呂臺當王不到一年,到了呂后二年十一月,”呂王臺薨,謚為肅王,太子嘉代立為王“。太后六年十月,”太后曰呂王嘉居處驕恣,廢之,以肅王臺弟呂產(chǎn)為呂王“。其實呂臺子呂嘉因錯亂被廢,表明其年齡也不小了,其錯不能原諒,不給改正錯誤的機會。這樣的處罰,其年紀應該在二十歲以上為宜。呂太后此舉,或者是讓這個王位掌握在更加成熟的成年人手里,使之更加穩(wěn)固。這樣一來,呂澤兩個兒子都為王了。
太后七年,呂王產(chǎn)徙為梁王,梁王不之國,為帝太傅。梁王恢之徙王趙,心懷不樂。太后以呂產(chǎn)女為趙王后。呂產(chǎn)女能為王后,表明其年齡應該不小于十五歲。呂產(chǎn)的年紀應該超過30歲,年長于孝惠帝。
八年十月,立呂肅王子東平侯呂通為燕王,封通弟呂莊為東平侯。
史料大致如上。之后就是大臣平諸呂了。據(jù)史,呂澤有二子呂臺、呂產(chǎn)。呂臺有三子呂嘉、呂通、呂莊。呂產(chǎn)有女為趙王后。沒有子封侯,表明呂產(chǎn)無子。
呂澤的材料空前稀缺,而其子嗣的材料倒也豐富。據(jù)其子嗣材料能否倒推呂澤的年齡之類關鍵要素,并牽連劉呂聯(lián)姻的內涵,不妨試試。
剛才說過,呂澤次子呂產(chǎn)年齡不在孝惠帝之下,甚至大得多。何以言之。因為其女兒為趙王后,并且控制了內宮,年齡肯定在十五歲之上。因為是一結婚就達到壓倒趙王的程度,很難想象十五六歲的小女孩能有這樣的素質,將其年齡定為接近二十比較合適。趙王劉恢原為梁王,剛剛遷為趙王,就被呂太后安置了呂產(chǎn)女為王后。劉恢的年紀應該二十出頭,王后如果年紀太小,勢頭上壓不過。根據(jù)“王有所愛姬,王后使人酖殺之”的記錄,此女的霸道強勢應該是成年之人。從婚配上看,實際上是呂澤的孫女嫁給了劉邦的兒子,且雙方年齡相當。呂產(chǎn)的年紀應該接近四十為宜。呂產(chǎn)是呂澤的次子,如果呂澤不死,其年紀此時也應該在六十以上。
29.劉呂聯(lián)姻再議
說了呂澤的年紀,再看劉邦的情況。魯元公主年紀多大不詳,估計比孝惠帝要大好幾歲,乃至十歲。魯元公主嫁張敖的時間應該是漢二年到漢四年,以漢四年為宜。此年張耳被封為趙王,張耳是劉邦的老師,劉邦與張耳結親,應該在張耳為趙王的時候。此前張耳子張敖原本就有老婆,如果張耳不是王,就太委曲魯元公主了。如果在張耳立為趙王之后嫁過去,這樣女兒就是小王妃了。即以公主15歲出嫁來計算,公主比其弟弟要大八歲(孝惠帝立為太子時五歲,時為漢二年),這個是底線了,這樣公主的出生年代是秦始皇三十年。如果公主出嫁時不止十五歲,豈不是要比其弟大到十歲左右。那么劉邦與呂后結婚的時間應該在秦始皇二十八年之前。前多少,前到二十六年。秦始皇二十五年才滅楚,至二十六年,劉邦或者還沒有當上亭長。劉邦逃亡的時候是亭長,娶呂后的時候未必是亭長。劉邦起兵的時候48歲,倒退十二年,才三十多歲,正當年,所以呂后嫁過來并沒有多少委屈,并不是像我們后人認為的是一個妙齡嫁了個半老頭。劉邦跟張耳游學過,算是見多識廣,在當?shù)乜隙ㄊ莻€人物,正好呂家小子呂澤也是個人物,兩個人很可能意氣相投,就深相結納。呂澤慧眼識英雄,對劉邦心悅誠服,五體投地,正好有個妹妹待嫁,呂澤就把妹子嫁給劉邦了。不存在劉邦從縣令手里奪妻的事。估計那個時候劉邦還未必是官場上的人。劉邦可能是在婚后到關中服勞役(因為秦始皇的陵墓與宮殿是長期工程,一直到秦始皇死后都沒有完成),并且遠遠望到秦始皇,發(fā)出了大丈夫當如此的感嘆??赡艽艘桓袊@使得劉邦從此壯懷激烈起來,劉邦的才能也由此開始走上了快速發(fā)展階段,也證明了呂澤對劉邦的選擇完全正確。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劉呂兩家聯(lián)姻,是劉邦事業(yè)成功的最關鍵因素,而不是什么被后人信以為真的漢三杰傳言。至于兩家最后弄出不愉快,那又是個復雜而說不清楚的事了。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劉呂兩家的合作以愉快順利為主基調,最終演繹出皇帝輪流做的氣象。劉邦生前定下了非劉氏不王,非功不侯的規(guī)矩。劉邦身后,這些規(guī)定都被呂太后突破了,呂氏子弟大批為王為侯,凌駕于功臣之上,難免引起眾怒。所以呂太后一朝身故,眾功臣便立即發(fā)難,將呂氏徹底鏟除。呂太后所為雖然有對劉邦的不滿在內,但這樣的作派,明顯是爽過頭了。過猶不及,最終呂氏之功基本被清理一空。孔夫子之話,豈虛言哉。
本文前期工作如下
略論漢定天下過程中的呂氏武裝(小目略)
雜議呂澤——《略論漢定天下過程中的呂氏武裝》續(xù)(小目)
1.呂澤及其功勞明確存在
2.呂澤東征史跡
3.與劉邦共守滎陽
4.呂澤之起的時間
5.呂氏的規(guī)模到底有多大
6.呂澤的存在,也讓劉邦在鴻門宴上有了安全保障
7.項羽為什么不封呂澤
8.呂澤救鉅鹿
9.呂氏收納了不少與劉邦有舊的人
10.呂氏的人成批到了劉邦一邊
11.呂澤之死悄無聲息且非常詭異
12.還原呂澤之死
《歷史的側影》之漢孝惠帝的身世成謎(小目)
一、問題的由來
二、 劉盈的出生被懷疑
三、廢儲風波
四、 得劉邦遺風的漢孝惠帝
五、 孝惠帝一脈慘遭滅絕
清理陳豨亂象目次(小目)
失敗的掩埋
陳豨的史前史(滅秦)
陳豨的史前史(楚漢戰(zhàn)爭)
陳豨之叛前的北方形勢
蓋棺定不了論的呂澤
陳豨之反
平陳豨之叛
結束語
(初刊《菜九段集201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