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瓚的繪畫理論,從觀念上推進了中國文人畫的發展,而他的繪畫實踐,則更充實了文人畫的寶庫,更直接地影響著后世畫家。
倪瓚極為鮮明的繪畫風格,從其傳世真跡分析,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前景坡石雜木、叢篁茅亭;中景空白象征水面;遠景沙腳山巒,或一重或數重,或平緩或高聳。簡稱“一河(湖)兩岸”。如《紫芝山房圖》、《秋亭嘉樹圖》、《六君子圖》、《漁莊秋霽圖》、《贈周伯昂溪山圖》。
·《紫芝山房圖》縱80.5cm,橫34.8ccm,紙本,水墨,立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秋亭嘉樹圖》縱134cm,橫34.3cm,紙本,水墨,立軸 (北京故宮博物館藏,與前圖甚相似,遠景尤類)。
·《六君子圖》縱61.9cm,橫33.3cm,紙本,水墨,立軸(上海博物館藏)
亦為倪氏常見體裁,兩株幽木配以坡石、叢竹,都在一個層次中,簡潔疏秀。如,《古林幽篁》、《樹石幽篁》、《叢篁古木》、《苔痕樹影》、《竹石喬柯》。
·《古林幽篁》縱88.6cm,橫30cm,紙本,水墨,立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苔痕樹影圖》縱91.5cm,橫33cm,紙本,水墨,立軸(無錫博物館藏)
關于倪瓚設色山水:倪云林甚少設色畫,是人所共知的。
這是他的性格和意趣所決定的。他甚至很少在自己的作品上鈐印。大約是怕鮮明的朱紅破壞了水墨的清逸氣。
·《水竹居圖》縱55.5 cm,橫28.2cm,紙本,設色,立軸(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六硯齋筆訣》載有李日華的一段話:“倪云林著色山水,余見五、六幅各有意態。戊辰三月在金陵,王越石示余一幅,乃為周南老作者云嵐霞靄,尤極鮮麗。所寫松皆枯毫渴筆,就意為之,而天趣溢出,周南老題云:云林小景,著色者甚少。嘗客寒齋,間作一、二。觀共繪染,深得古法,殊不易也。”(周南老為倪瓚好友。倪氏墓志銘即他所撰。)
·《水竹居圖》局部
尚有現藏于北京國家博物館的《水竹居圖》青綠設色,筆致軒潤渾厚,有董巨遺意。該畫作于癸末,倪氏四十三歲。兩幅設色之中,一為中年,一為晚年;一為青綠,一為淡彩。可大體想見倪氏這類作品的風神。
王原祁對元四家中黃、倪兩家研習頗深,他在一幅擬設色云林小幅中題曰:“學畫至云林,用不著一點工力。有意無意之間,與古人氣運相為合撰而已。至設色更深一層不在取色,而在取氣,點染精神,皆借用也。”所謂“用不著一點工力”,是指純任自然,平淡天真而言,屬于文人畫的高級階段。
·王原祁《浮嵐暖翠》縱19cm,橫23cm,設色紙本,鏡片
“不在取色,而在取氣”,則是一個新鮮的論點,與“六法”中“隨類敷彩”有很大區別,而且十分吻合倪氏“聊寫胸中逸氣”的說法。只可惜倪氏現存設色作品太少,這一新論點不能得到充分的印證。但是,王原祁的設色畫,卻頗具說服力,很有借色取氣的樣子,應該是倪氏設色法啟示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