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是我國常見的藥食兩用植物。在中醫著作《唐本草》中記載,蒲公英能夠清熱解毒、治瘡消腫、疏淤散結,被古人稱為“小冬蟲夏草”,足以見得蒲公英的養生藥用價值。
而現在正值春天,是蒲公英普遍生長的季節,用它泡水喝,可以幫助身體解決不少小問題~
蒲公英全身都是寶,
但根、葉的功效有差異
蒲公英全株都能入藥,但根、葉的功效卻略有差異:
蒲公英根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如多糖、蛋白質、維生素E、維生素C等,能促進人體代謝,增強血液循環,幫助排出代謝毒素,有利于肝臟的健康。
此外,根部苦性更強,還可以促進分泌膽汁,幫助消化吸收,具有養胃功效。
蒲公英有“天然抗生素”之稱,而其抗菌消炎作用來源于其中所含的綠原酸。正常情況下,葉子中的含量略高于根部。
蒲公英巧搭配,是疾病的“克星”
現代研究發現,蒲公英中含有多種生物堿,對于能引起口腔潰瘍的溶血性鏈球菌等有一定抑制作用;另外,蒲公英味苦性寒,還能幫助減輕舌頭及口腔潰瘍部分的腫脹、疼痛感。
所以有口腔潰瘍、咽喉腫痛的人可以試試下面這個代茶飲:
做法:取15克蒲公英、15克魚腥草、10克敗醬草泡水飲用。
蒲公英和魚腥草的性質都偏寒性,服用后可以降低體內的火氣,起到清熱的效果;另外,魚腥草歸肺經,具有一定的止咳作用,而蒲公英也具有行氣的作用,兩者可以有效地降低肺部的熱氣,因此對于一些咳嗽咳痰、久咳不止的人群有好處。
春季晝夜溫差大,是感冒頻發的季節,且病情常常變化多端。而蒲公英適合用于緩解風熱感冒的不適。
【風熱感冒的癥狀】發熱微惡寒、汗出不暢、咳嗽頻劇、口干而渴、咽喉紅腫疼痛、痰黃黏稠、舌苔薄黃。
驗方:
蒲公英30克、防風10克、荊芥10克、大青葉15克,水煎服,每天3次,服用5天。
荊芥和防風是經典的藥對,祛風解表,常用于感冒的初起階段;大青葉能清熱解毒,涼血消斑,主治熱病、黃疸、口瘡等疾病。四藥同用,對于治療春季風熱感冒傷風十分有效。
蒲公英中的蒲公英甾醇可間接促使肝糖原含量增加、肝脂肪酶活性下降,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護肝作用;而其含有的蛋黃素,可以預防肝硬化,增強肝和膽的功能。
日常肝不好的人可以試試用蒲公英和枸杞搭配。
組方:蒲公英枸杞各3克,泡水喝。
枸杞歸肝腎經,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效果;而現代醫學研究還發現,枸杞中的甜茶堿有抑制脂肪在肝細胞內沉積,促進肝細胞再生的作用,可以幫助改善肝功能。
所以二者合用,對肝臟的保護能更上一層樓~
有研究表明,蒲公英提取物能輔助殺滅幽門螺旋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因此對胃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中醫專家也曾在節目中推薦過一款“扶正驅邪防幽湯”,其中就有蒲公英。
藥材:生黃芪5克、陳皮3克、茯苓3克、蒲公英3克、砂仁1克、薏米5克、金銀花3克、百藥煎3克。
做法:將上述藥材一同下鍋加水煎煮,水開后改小火煎15分鐘即可取出飲用,腹瀉者可減少百藥煎、金銀花和蒲公英的用量,上火的減少黃芪用量即可。
生黃芪利水消腫、補氣固表;陳皮健脾開胃、理氣消食;茯苓和薏米都能利水消腫、健脾止瀉;砂仁溫脾開胃、化濕行氣;百藥煎和金銀花都能清熱解毒。這些藥材搭配能清熱化濕、健脾和胃,提高胃的抵抗力。
【特別強調】此方法只是起到保健預防作用,不能代替西藥消滅幽門螺旋桿菌。若檢查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需遵醫囑用藥。
蒲公英泡水有“三不喝”,需牢記
春天喝蒲公英泡水,可以說是好處多多,但是,蒲公英終歸是中藥,只有正確且科學地服用,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價值,所以下面的“三不喝”一定要牢記:
不亂喝,指的是蒲公英泡茶不能和一些錯誤的東西進行搭配。
比如生姜、辣椒等辛熱刺激食物,苦茶、蓮子心等大寒食材等。寒熱交替,亦或是過度涼寒,都是會對人體產生傷害的,不僅不能養生,反而容易埋下腸胃疾病隱患。
蒲公英茶養生價值高,但也存在禁忌人群:
①過敏體質者不宜喝
因為蒲公英中含有過敏原,有些人服用后可能會引起皮膚瘙癢、紅腫等情況,如果出現過敏癥狀,應停止飲用蒲公英茶,并且就醫檢查。
②脾胃虛寒的人不宜喝
蒲公英本身屬于寒性藥物,所以對于脾胃虛寒的人而言,用蒲公英泡水喝,可能會出現消化不良、腹瀉等情況。
③低血壓人群不宜喝
蒲公英中含有大量的蒲公英甾醇、黃酮類物質等,藥理研究表明,蒲公英有一定的降壓作用。低血壓者飲用可能會使血壓更低,加重不適癥狀。
④經期不宜喝
蒲公英性寒,若經期服用,可能會造成經血凝滯,導致經血不易排出,從而加重月經不調、痛經等癥狀。
蒲公英是一味寒涼藥材,不宜過量服用,以免導致脾胃虛弱,若長期大量飲用蒲公英茶,可能會使人出現各種腸胃道癥狀,如腹瀉、惡心、嘔吐、反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