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06 - 曼齊克特
作者:葛曉笛
編輯:Q先森 / 出品:冷熱軍事史
查士丁尼以降,東方的羅馬帝國逐漸褪下了“羅馬”的外衣。在抵御蠻族的侵蝕和繼承西羅馬帝國殘軀的同時,拜占庭的皇帝們深居君士坦丁堡的皇宮之中,用一種更加古老的方式控制著東方這片歷史悠久而遼闊的土地。
在拜占庭最輝煌的年月,它的體量并不比那偉大的前身小太多——從巴爾干到安納托利亞,從黎凡特到埃及,廣袤而肥沃的土地與帝國首都高聳堅固的城墻一起,構成這個國家威嚴的象征。
然而,即便每一位拜占庭的君王都宣稱自己是羅馬衣缽最合法的繼承者,它從文化上毫無疑問是一個希臘化的帝國。查士丁尼是最后一個以拉丁語為母語的拜占庭皇帝,而他也是最后一個以復興羅馬為己任的拜占庭皇帝。
▲ 查士丁尼時代的拜占庭
曼齊克特戰役之前的拜占庭
▼
查士丁尼死后,帝國疆域在倫巴底人、波斯人和穆斯林的輪番洗禮下日漸收縮。至公元800年,拜占庭的勢力范圍已經僅限于君士坦丁堡和安納托利亞一隅,以及不穩定地統治著巴爾干和亞平寧的小塊地區。
公元867年開啟的馬其頓王朝為拜占庭帶來了近兩百年的復興,在這段時期內,帝國重新占領了敘利亞,并且擴張了在安納托利亞的邊境。在巴爾干地區,拜占庭人再次成為統治者——東正教也因此在東歐(包括年輕的俄羅斯諸國)生根,這也成為拜占庭流傳至今的最重要歷史影響之一。
馬其頓王朝末期,拜占庭政局混亂,皇帝毫無威信,在最后一位實權人物狄奧多拉女皇離世后,帝國的皇位被軍事領袖伊薩克一世·科穆寧奪取,拉開了科穆寧-杜卡斯王朝的序幕。新的王朝仍然在權力的斗爭與經濟的衰頹之中風雨飄搖。
▲ 拜占庭金幣,左為耶穌,右為狄奧多拉女皇
我們可以在拜占庭身上找到一切中古帝國的弊病,在沒有大風大浪的時候,國家依靠龐大體量帶來的慣性向前,隱藏在表面平靜之下的是深層的矛盾——皇帝與貴族、中央與地方、地主與農民,以及軍隊對王權的威脅。
起始于希拉克略時代的軍區制是帝國戰斗力的源泉,這一制度在從10世紀后就不斷地衰落。地方性軍事貴族的興起打破了軍區制存在的小農經濟基礎,大量農民淪為依附農,國家失去了重要的稅戶和兵源,軍事力量越來越依賴于外國雇傭兵。帝國版圖內,只有小亞細亞比較完好地保存了軍區制體系。
1068年,羅曼努斯將軍與前任皇帝的三個兒子一同加冕、四帝共治。拜占庭的歷史就在這樣的混亂局面中迎來了轉折。
曼齊克特之戰
▼
此時,拜占庭帝國東方最主要的威脅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塞爾柱突厥人,亞美尼亞則是雙方爭奪的焦點。1045年,拜占庭通過吞并亞美尼亞與突厥人直接接壤。1064年,塞爾柱人從拜占庭人手中奪去了亞美尼亞。
羅曼努斯深知需要軍事征服為手中脆弱的權力提供基礎,亞美尼亞則是他展現實力最好的舞臺。1068年,就在他成為皇帝的當年,就曾親率大軍在亞美尼亞地區取得了一些戰績,他期待著一場對塞爾柱突厥人的輝煌勝利,能夠成為自己身份的最佳標注。
羅曼努斯四世登基時,統治著塞爾柱人的蘇丹是艾勒卜·阿爾斯蘭。1070年,阿爾斯蘭占領了包括曼齊克特在內的部分亞美尼亞要塞,這就讓羅曼努斯有了發動戰爭的理由。
▲ 1067-71年拜占庭與塞爾柱突厥沖突不斷
1071年3月,羅曼努斯率領拜占庭軍隊離開君士坦丁堡。這支包括步兵、弓弩手、重裝騎兵和火炮的龐大部隊由法蘭克人、德意志人、亞美尼亞人和保加利亞人等組成。他們的目標是收復亞美尼亞的土地,從而為帝國重新建立一個可供緩沖的戰略地帶。
雖然連年內訌已經令帝國實力大減,但在軍事上,拜占庭人仍然占據優勢。突厥人并沒有取得野戰勝利的信心。
8月25日,就在戰斗開始的前一天,阿爾斯蘭還派出了一名大使來到拜占庭的營地,試圖與羅曼努斯議和,遭到了后者的斷然拒絕。第二天清晨,阿爾斯蘭穿上了白色的戰袍,以示血戰到底的決心。
▲ 帶有羅曼努斯肖像的銅幣
戰前,羅曼努斯的指揮已經出現了失誤。他將大部分步兵派出去攻打一個要塞基拉特,從而在決戰發生時,使自己的騎兵失去了有效保護。發生這種情況是因為他對敵人的情報知之甚少,最終曼齊克特之戰也是在敵人突然出現后的匆忙應對。
即便如此,羅曼努斯手中的部隊也并不弱,只是他的威望遠沒有達到他所期待的高度,雇傭兵和身邊將領的忠誠都值得懷疑。8月26日,皇帝本人親自指揮部隊居中,兩翼部隊由兩位將軍統領,向突厥人發起沖鋒。不被信任的安德羅尼庫斯·杜卡斯(四位共治皇帝之一)被留在后方,負責由雇傭騎兵組成的預備隊。
羅曼努斯試圖以強大的騎兵部隊迅速突破正面,塞爾柱人則避而不戰,并利用機動性襲擾拜占庭軍隊的兩翼。由于缺乏步兵保護,拜占庭側翼部隊陷入了苦戰。與此同時,羅曼努斯的中央部隊跨過蘇丹的大營深入追擊敵軍,他們的戰線逐漸拉長。
▲ 拜占庭重騎兵
戰斗持續到黃昏,羅曼努斯意識到如果不后撤,他的部隊必將被包圍。然而撤退在戰斗中極為危險,因為缺乏溝通,簡單的后退可能會演變為大規模的潰敗。
這正是那一天拜占庭人遭遇的情況。兩翼部隊在后撤過程中出現裂痕,被突厥人的騎兵迅速插入分割,后備部隊指揮官安德羅尼庫斯拋棄了大部隊向營地撤退,留下羅曼努斯身陷重圍。
▲ 曼齊克特戰役
夜幕降臨之際,混亂的拜占庭軍隊終于崩潰,羅曼努斯奮力殺敵,無奈身陷重圍,受傷被俘。
當羅曼努斯四世被帶到阿爾斯蘭面前時,蘇丹拒絕相信面前這個渾身血腥衣著破爛的人就是羅馬帝國的皇帝。驗明身份后,阿爾斯蘭將自己的靴子掛在羅曼努斯的脖子上,并強迫他親吻地面。不過,蘇丹對皇帝的侮辱僅限于此。
據說,兩位君主發生過這樣一段對話——
阿爾斯蘭:如果是我被你俘虜了,你會怎么做?
羅曼努斯:也許我會殺了你,或者把你帶回君士坦丁堡游街。
阿爾斯蘭:我對你的懲罰遠重于此,我將寬恕你,并給你自由。
▲ 阿爾斯蘭羞辱羅曼努斯
事實上,在羅曼努斯為期一周的被俘期間獲得了相當的禮遇,他的敵人要比同胞更加仁慈。在支付了巨額贖金后,阿爾斯蘭派出衛隊護送羅馬的皇帝回到拜占庭。等待這位落敗帝王的卻是更加殘酷的命運。
驕傲的拜占庭人無法容忍被俘虜的皇帝繼續執政,杜卡斯家族利用這個機會重新掌控皇位。羅曼努斯試圖組織一支軍隊東山再起,但很快被擊敗、最終被俘。他被殘忍地挖去雙眼,并流放于馬爾馬拉海中一個小島上,不久后死于傷口感染。
▲ 拜占庭士兵
曼齊克特之戰影響深遠
▼
世界歷史上,曼齊克特之戰算不上很出名。這場戰斗規模并不宏大,即便是失敗一方的拜占庭,傷亡也不是很高——很多參戰部隊隨后又參與了其他戰斗,被俘虜的軍人大部分也被釋放。
和歷史上很多著名戰役不同,曼齊克特之戰并沒有直接改變拜占庭人與塞爾柱人之間的戰略平衡,它的災難性后果來自于打破了拜占庭內部原本脆弱的政治生態,并改變了近東的政治格局,它的重要性在許多年后才慢慢顯現出來。
曼齊克特戰役是拜占庭東線領土全面崩潰的起點,它打破了自希拉克略時代以來帝國東部領土在托羅斯山脈一線的堅固防線。在隨后幾十年里,帝國在小亞細亞的這片核心領土被賽爾柱突厥人蠶食,失去了這個軍區制最后的重鎮,拜占庭的軍隊和財政收入一起迅速萎縮。
▲ 11-13世紀突厥人入侵小亞細亞的過程
許多年后,拜占庭的史學家們終于注意到了曼齊克特戰役的意義和后果,于是夸大了戰爭的規模和傷亡人數。這種做法當然并不光彩,但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曼齊克特之戰是拜占庭帝國衰敗的起點。
然而曼齊克特的意義遠大于拜占庭的歷史學家們視野所及的范圍,它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持續至今。
這是一場重塑了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世界的戰役,為新生的伊斯蘭教提供了廣袤富庶的領土,從此,近東的歷史軸心從拜占庭轉移到了穆斯林手中,是長達千年宗教對峙的起點。而基督徒與穆斯林之間的對抗,正是中古世界直到近代以來,激蕩在歐洲與近東的歷史浪潮的主線劇情。
25年后,為了收復亞洲的領土,拜占庭皇帝阿萊克修斯一世用一封信煽動了歐陸本就高漲的宗教熱情。一支名叫“十字軍”的軍隊浩浩蕩蕩地開赴君士坦丁堡,欲奪回耶路撒冷為中心的圣地。這次遠征開啟了歷時三百余年的史上最著名的宗教戰爭。
▲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下面就是阿萊克修斯一世寫給教皇的信件:
“如今東方正處在轉折的關頭,土耳其的蘇丹駕崩已有三年,穆斯林也分裂了三年。一旦它再次統一,那將是最可怕的噩夢。如果我們此時不去光復圣地,那永遠也不會再有機會。帝國向西方的兄弟們敞開懷抱,懇請你們派遣大軍前往君士坦丁堡。
所有基督徒并肩戰斗——不是為了帝國,而是為了所有基督徒兄弟,為了耶穌的榮耀!”
拜占庭帝國從未放棄收復東部行省,但曼齊克特戰役之后被動的局面始終沒有改變。十字軍東征是基督教世界向中東地區最后一次奮力拼搏,是中世紀宗教熱情最雄壯的熱火。
這場熱火讓安納托利亞、敘利亞乃至耶路撒冷在一段時間內燃起了基督教的火光,也同樣點燃了拜占庭的家園。東正教與羅馬教廷的矛盾,決定了帝國與十字軍的沖突幾乎不可避免。
公元1203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基督徒們利用拜占庭人的權力斗爭,攻破了君士坦丁堡這座被認為永不會陷落的堡壘,拜占庭王室被迫流亡。
▲ 十字軍圍攻君士坦丁堡
盡管幾十年后拜占庭人意外地收復了自己的首都,但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帝國已經形同朽木,它早已不再擁有曾經那副龐大的身軀,同時也失去了最后的野心,歷史只是在等待這個仍然擁有“羅馬帝國”名號的遺跡最后時刻的到來。
歷史的戲劇一幕接一幕地上演,主角變換,舞臺依舊。曼齊克特之戰382年后,奧斯曼土耳其的軍隊最終攻破了君士坦丁堡驕傲的城墻。自公元330年羅馬的第一位基督徒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選定這里作為帝國東方的首都開始,這座城市已經守衛基督教東部邊陲長達1100多年。
歐洲人不敢相信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但土耳其人的炮火打破了歷史經驗帶來的幻象,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版圖從此改變,直至今天。君士坦丁堡變成了伊斯坦布爾,變成了整個伊斯蘭世界的驕傲。
▲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庭帝國滅亡,中世紀結束
任羅曼努斯四世有突破天際的想象力,也不可能預見到,正是他的失敗推倒了君士坦丁堡陷落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