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被譽為花中君子,古人曾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來形容其高潔的品質和素雅的性格。對于弄影者來說,荷花豐潤的曲線,飄逸的姿容,都充滿了無窮魅力,這使其成為了眾多“長槍短炮”前永恒的焦點。
然而,天若有情天亦老,花枝常翠亦非花。大自然春夏秋冬的四季輪回,就像一個巨大的磨盤,碾碎了無數綺麗的美景和妙曼的記憶,屬于夏炎秋爽時節的荷花,同樣也難逃隆冬風雪的摧殘。但是,姿容雖逝,暗香依然,我們卻仍可以在圖片語言的幫助下,用手中的DC將花中君子的芬芳發掘并定格下來。
在隆冬時節拍攝殘荷,其難度會遠遠大于盛夏之時的荷花攝影創作,簡單看來難點有三:首先,殘荷少了夏日荷花盛美之時的碧裝粉朵,失去美麗色彩的支持,殘荷頓顯單調;其次,風霜侵蝕之下的殘荷,早已全無了“接天蓮葉無窮碧”的輝煌氣勢,變得孤影獨處,大大限制了構圖取舍之間的自由度;再者,塘涸花殘,少了蜻蜓逸影和蛙鳴鳥語的映襯,視圖的意境極易欠缺活力,流于呆滯。
在充分認識了殘荷弄影的劣勢之后,我們的拍攝就可以開始了。在開拍之前,要注意一下光線的強度和光源的走向,冬日的陽光通常較弱,所以適當地調節光比度,盡量保留住更多的光影細節是很必要的。為了使殘荷攝影作品的畫面顯得不至于過分陰冷,一些影友會在白平衡設定后,通過二次調節而有意降低色溫的指數,以追求一種偏于暖紅的色調,實踐證明這樣有利于使畫面的整體色調變得溫馨起來。
決定殘荷攝影成敗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構圖的形式感,換句話說,沒能在視野中發現一個有力的視覺支撐點,也就不可能拍出一幅好的殘荷畫面。因此,認真觀察被攝主體的線條、質感,充分利用水面倒影、環境色塊、和景深控制手段,都可以使您的構圖避免單調,造就意境。有了良好的意境,畫面才能耐看,耐品。其實,真正創造視覺意境的是圖片語言,這就要求攝影者摒棄以往“咔嚓一瞬”的高效率,要平心靜氣多觀察、多琢磨,以打造出一雙慧眼。
必須提及的還有一個安全問題,在拍攝殘荷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看到一些荷塘已經干涸或結冰,為了更接近主體,便會產生冒然抵近的念頭。但是,許多教訓都已經證實,這般對“視覺零距離”的莽撞追求是危險的。在干涸的表層或冰面之下,粘稠的淤泥常年不涸,沒足難離,十分危險。請記住,羅伯特·卡帕所說的“如果你拍的不夠好,說明你離的還不夠近”這句名言,在拍攝殘荷的過程中是無須遵從的。
好了,羅嗦了許多,下面就看您的行動了。希望您在節假日的閑暇一刻,能夠拿起DC去品味殘荷的芬芳,去挖掘出更多的圖片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