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楊柳
在我們生活中,最容易遇到兩種媽媽(爸爸)。
一種是所謂的虎媽虎爸,推崇嚴苛教育,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的言行舉止都要管。
一種是所謂的貓媽貓爸,推崇放養教育,讓孩子的生長自由發揮,生活中沒有那么多的禁忌。
這兩種教育類型,到底孰好孰壞,其實很難定論。
幾千年前,孔子早已洞悉了教育的秘密——因材施教。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法照搬某種教育方式。
實際上,有的“虎媽”不是愛,是專制,只不過是把自己的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只不過是讓孩子去實現自己未曾實現的夢想。
有的“貓媽”也不是愛,是放任,只不過是想讓自己過得輕松一些,只不過她覺得自己的人生這樣走過來也沒啥不好的。
還有一種媽媽,經常在“虎媽”和“貓媽”之間搖擺。
這三者的共同點,就是偷懶!因為他們沒有真正地關心孩子。
好的教育,一定是從心出發。關心,就是關照心靈。
幾年前,華裔 “虎媽”蔡美兒出版了《虎媽戰歌》,火爆全美。
很多人讀不下去,認為蔡美兒對孩子們太殘忍了。比如,大女兒索菲亞在數學競賽中拿了第二,蔡美兒要求她每天晚上做2000道速算題,堅持了一周,在競賽中奪回第一。
我們只看到了蔡美兒的殘酷,卻忽視了她的另一面。她會帶女兒們去旅游,日常生活中她的幽默段子一個接一個;當小女兒把琴譜撕碎后,她會平靜地把琴譜粘好……
我們可能還忽視了另外一些因素:當蔡美兒教育女兒時,老公只能選擇“閉嘴”;蔡美兒畢業于哈佛大學法學院,獲博士學位,執教多個大學,是耶魯大學法學院終身教授,老公也是耶魯教授;蔡美兒的父親是華裔科學家,對蔡美兒是嚴苛的教育,“希望下一代更強,不丟華裔移民的臉”……
由此看出,嚴苛是家風的傳承,同樣傳承的還有智商。
換了一個家庭環境,換了一種智商,天天做2000道題,很可能也考不了第一。
孩子們的表現具有說服力。索菲亞和璐璐后來都上了哈佛大學,她們接受采訪時坦誠,人們對媽媽存有誤解,事實上,她們很感激媽媽的教育,給了她們堅韌與自信。
蔡美兒做到了對孩子們的關心。正是她了解孩子們的特長、性格,給予了相應的教育,女兒們才那么美麗、明媚。
索菲亞、璐璐的學習是辛苦的,但生活與家庭是快樂的。
相較而言,我們總能聽到同事朋友的抱怨,抱怨孩子“不聽話”,抱怨老公或老婆管教方式不對,抱怨日常生活一地雞毛。在這種抱怨背后的家庭環境下,不論是嚴苛,還是放養,孩子們都難以快樂、自信。
真正的關心,不是關心分數,甚至不是關心冷暖,而要了解孩子心里到底想什么,是在他們膽怯時給予勇氣,在他們迷茫時給予方向,在他們疲憊時給予力量,在他們播種時給予時間,在他們探險時給予安全……
我見過一位脾氣溫和的媽媽,她每天騎著電動車接送孩子,總是一幅微笑的樣子,女兒進校門前,她都會給女兒整理衣領,讓女兒把腰撐直。同時,她會和女兒一起上培優課、記筆記,在家里從不玩手機、看電視,女兒學習,她便在一旁工作或閱讀。她說,她和女兒都喜歡制作一周學習計劃表,只要商議好了,不論什么情況都會完成,哪怕生病,哪怕再忙。
我有位老同事,古文功底很好。有一次,他說起緣由。孩子上小學五年級時成績下滑,他開始沒重視,簡單地說一些鼓勵的話,但是孩子成績越來越差,而且做什么事情都不自信。于是,他陪同孩子學習,不論是數學英語還是畫畫唱歌,孩子背古文,他也背古文,做試卷,他也做試卷。中午若沒工作安排,他也把時間全部拿來學習。
他是晚婚晚育,四十多歲才生女兒,他對女兒說:“你看爸爸年紀這么大了,都學得好,你一定比爸爸行。”就這樣,他一直陪同女兒學習到初一結束,直到女兒喊停。女兒的成績這時穩定在班上前三名,更重要的是,自信、大方。而他呢,停不下來了,繼續學習古文。
你說,上面這兩個例子,到底是虎媽虎爸還是貓媽貓爸呢?
點擊下面標題,可閱讀教育隨筆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