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臟腑辨病有助于五輸穴同氣相求之相應及相通之應用。臟腑之間有相互資生、相互克制的關系,因此在疾病發(fā)展、傳變過程中,往往一臟之病可波及他臟,出現(xiàn)臟腑兼病的復雜情況。在臨床中,除明確掌握各種藏象證候分類外,還必須注意臟腑兼病,分清原發(fā)病和繼發(fā)病,掌握主次病機進行治療。下面就臟腑之間的關系及其兼病常見類型分述如下。
一、心和肺
心主血,肺主氣,血之運行要靠氣來推動,氣的生成需血來供給,即“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肺氣虛不僅推動血液運行無力,而且可導致心氣不足。心血不足則氣之化生來源缺乏,又可導致肺氣虛。二者相互影響,即成所謂心肺氣虛。心火旺盛也能灼傷肺陰,出現(xiàn)火旺灼金之證??傊?,心肺兩臟?;ハ嘤绊?,例如,西醫(yī)學中因肺氣腫導致的心功能不全,就是由肺病及心,因心功能不全而導致的肺水腫則是由心病及肺。
1.心肺氣虛
癥狀:面色?白無華,精神疲乏,久咳不已,氣息短促,心悸,甚者可見口唇青紫,肢體浮腫,舌淡,脈細弱。肺氣腫、肺源性心臟病、慢性氣管炎等病均可見上述臨床表現(xiàn)。
病因病機:多因久患咳瑞,肺虛及心,或由于心氣不足,導致肺氣亦虛,因而出現(xiàn)心肺氣虛證。
2.火旺灼金
癥狀:口干,干咳無痰,或痰少黏稠,甚者肺火熾盛,也可耗傷心陰,引起心火,癥見咳嗽氣喘、咯血、心中煩熱等。
病因病機:火旺灼金,即心火消煉肺臟氣陰。心肺同居上焦,心火上炎,易使肺熱傷津。
二、心與脾
心主血,脾統(tǒng)血,二者都與血有關。血的生成在于脾,脾虛則血液生成不良而致心血不足,心主血的功能便會受到影響。心血不足也可使脾的健運不全,不能發(fā)揮統(tǒng)血功能,造成血不循經(jīng)而妄行。因心影響到脾時,以前稱火不生土,現(xiàn)在臨床上更多見的是心脾兩虛。
1.火不生土
癥狀:食少,食入難化,脹滿,便溏,心悸,怔忡。
病因病機:心火不足,不能助脾陽以健運。
2.心脾兩虛
癥狀: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面色萎黃,食少倦怠,腹脹便溏,婦女月經(jīng)過少或閉經(jīng),或崩漏等。舌質淡,脈濡細。神經(jīng)官能癥、貧血、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病均可見上述臨床表現(xiàn)。
病因病機:本證多由久病失調,慢性出血或思慮過度,心脾氣血兩傷所致。
三、心與肝
心主血,肝藏血,肝得到血的濡養(yǎng)肝陽才得以斂藏,肝的疏泄條達之性也有助于心血的運行。若心火盛可引起肝火化風,肝火盛也可影響心,一般叫作心肝火旺;心血虛可致血不養(yǎng)肝,從而出現(xiàn)一系列癥狀;肝陽虛亦能影響心陽而致所謂木不生火之證。
1.心肝火旺
癥狀:心火旺則心中煩躁,眼紅腫痛,或鼻子出血。肝火旺則手足蠕動,甚或抽搐。
病因病機:肝為剛臟,有暴躁好動的特性,若心火盛可引起肝火化風,反之,肝火亢盛也可影響心。
2.木不生火
癥狀:心情不舒,消瘦,膽怯,心悸,怔忡,驚惕,健忘,失眠等。
病因病機:肝陽虛弱,外發(fā)之氣不足,不能協(xié)助心陽。
四、心與腎
心居上焦,屬陽,腎居下焦,屬陰,心主火,腎主水,心和腎之間具有升降相因、陰陽相濟的關系,以維持生理上的相對平衡。就是說心中的陽要下交于腎,溫養(yǎng)腎陽;腎中之陰要上升至心,涵養(yǎng)心陰。心火之所以下降,是由腎水之上升以滋潤,腎水之所以上升,是由心火之下降以熏蒸,此稱“水火互濟”,也稱“心腎相交”。兩者之間是互為制約的關系。
如果腎陰虧虛,不能上承于心,則心陽不受腎陰的制約,就可以產(chǎn)生心煩、怔忡、失眠等心火熾盛的證候。如果心火內熾,不能下交于腎,反而下吸腎陰,也會造成心腎不交而出現(xiàn)心煩不寐、夢遺滑精、腰酸痛等癥。又心火不足不能下溫腎陽,以致腎水不化,就會凌于心而見水氣凌心的證候。由上可見,腎病可累及心,心病也可累及腎,二者可以互為因果,醫(yī)生治病就在于調整這些偏頗,使之歸于平衡。
1.心腎不交
癥狀:心煩不寐,多夢遺精,心悸健忘,眩暈耳鳴,口干咽燥,腰膝酸軟,或潮熱盜汗,小便短赤,舌紅無苔,脈細數(shù)。神經(jīng)衰弱等病均可見上述臨床表現(xiàn)。
病因病機:腎陰必上滋于心,心火才不亢,心火必下交于腎,腎水始不寒,從而維持兩臟的對立統(tǒng)一,此即心腎相交,水火既濟之意。凡能引起心腎陰虧、虛火偏亢的病因,均可導致心腎不交。
2.水氣凌心
癥狀:心悸,水腫。
病因病機:心火不足,不能下溫腎陽,以致腎水不化而上凌于心。
(本文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