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志
3月17日,是中國國醫節,
這是一個不被熟知的節日,
但他背后的歷史值得我們記住,
在今天致敬中醫前輩的同時,
更要將中醫傳承下去,
為造福百姓健康貢獻力量。
“中國國醫節”的由來
“中國國醫”即“中醫”,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結晶。中醫為華夏兒女的健康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在近代飽受爭議和磨難,特別是民國時期幾乎遭到廢止。1929年2月,國民政府衛生機構的主管余云岫,在一次工作會議上提出取消中醫藥,全盤否定中醫中藥。3月17日,全國17個省市、200多個團體,300名代表云集上海,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抗議、請愿。迫于壓力,國民黨政府撤除取消中醫藥的決定。為了紀念抗爭的勝利,并希望中醫能在中國乃至全世界弘揚光大,造福人類,醫學界人士將3月17日定為“中國國醫節”。
什么是中醫學
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傳統醫學在進入20世紀后被稱為“中醫學”以區別于西醫學。中醫學相傳起源于伏羲制九針、神農嘗百草、黃帝論經脈臟腑,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到了西漢時期則形成了系統的醫學知識。中醫早期的知識靠口耳相傳,傳承大多歸于某個代表性的人物,到了西漢,劉向等整理圖書自然地使用了“以人類書”的方法,所以醫學類的圖書稱《黃帝內經》《扁鵲內經》等。神農和黃帝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也是中醫學的創造者,這是作為傳統知識的民族性特征。
中醫是對生命與疾病現象的認知
中醫對生命與疾病的認知是基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產生的認識人體生命現象和疾病規律的一種醫學知識。中醫生命與疾病的知識起源,以《黃帝內經》為標志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主要包括陰陽、五行、臟象、經絡、疾病與證候、病因病機、辨證、治則治法、五運六氣等內容。
中醫學運用陰陽對立統一的觀念來闡述人體生命活動,陰陽平衡是維持和保證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陰陽失調則導致疾病的發生。中醫學運用五行學說闡述人體與自然界、人體各部分之間的聯系以及疾病發生發展的機理,并用以指導對疾病的治療。
臟象是人體重要的生命現象,主要包括五臟、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精、氣、津液、血脈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有聯絡全身的作用,是針灸、推拿等療法的重要理論依據。病因包括外感六淫、內傷七情和飲食勞倦等。病機學說是研究疾病發生發展規律的知識。
辨證論治是運用望、聞、問、切等方法診察疾病,將診察結果加以分析、綜合得出結論,確立治療的原則。治則治法主要有調整陰陽、扶正祛邪、標本緩急,以及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等。五運六氣是研究自然界天文、氣象物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影響的一類知識。
中醫對生命與疾病的認知是構成中醫學知識的核心,對中醫養生、診法、療法、方劑、中藥、針灸及臨床實踐的各個環節發揮指導作用。但是,受西方醫學的影響,能夠理解和傳承這一知識的人日漸減少,中醫學的本色也在逐漸褪色異化。
中醫的診法
中醫診法是中醫學的組成部分。中醫診法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主要運用望、聞、問、切“四診”的方法診察疾病,探求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勢,辨別證候,對疾病作出診斷,為治療提供依據。中醫學在長期醫療實踐中形成了一套完備的診斷疾病的理論、方法、技術以及實物。
中醫診法有著悠久的歷史,戰國時期名醫秦越人(扁鵲)擅長“切脈、望色、聽聲、寫形,言病之所在”。
《黃帝內經》奠定了“四診”基礎。西晉王叔和撰集《脈經》,承前啟后,確立中醫脈診的方法,歷代醫家在臨床實踐中不斷繼承完善著中醫的診法,形成了大量有關診法的典籍。
望診是醫生運用視覺,觀察病人身體有關部位及其分泌和排泄物等以了解病情的診斷方法。包括望舌、望神、望色、望五官、望形態、望絡脈等。其中望舌即舌診,指觀察病人舌質和舌苔變化,以判定病情、推測預后,是望診的重要內容。
聞診是醫生通過聽病人聲音,嗅其氣味以了解病情的診斷方法。聽聲音指通過聲音了解病人語言、呼吸、咳嗽、嘔吐、呃逆等聲音變化;嗅氣味則是憑嗅覺嗅病人口氣、體氣和排泄物等異常氣味。
問診是醫生對病人或陪診人進行系統而有針對性詢問,是全面了解病情的一種診斷方法。
切診是醫生運用手的觸覺,對病人寸口脈及體表特定的部位進行觸摸、按壓、體驗,從而了解病情的一種診斷方法。主要包括切寸口脈和按診兩部分。寸口是人體臟腑氣血交會之處,獨取寸口的方法,在漢代成書的《八十難經》中就已經形成。
受西方醫學的影響,中醫學這種獨具特色的診斷疾病的方法日漸萎縮。
中醫的本草知識
即現代我們說的中藥,是區別于“西藥”的一個名稱。傳說記載的“神農嘗百草”,把本草知識的起源歸之于炎帝神農氏創造因以草木類藥居多,故稱本草。
中藥代表性的文獻是《神農本草經》。成書于漢代,記載了365種藥物,并詳細描述藥物產地性味、采收、炮制、鑒別、主治功效等。歷代醫家在此基礎上不斷傳承發展,不斷豐富著中藥的理論。
中藥是由中藥理論、產地、采集、栽培、馴養、鑒別、貯藏、炮制、制劑、性味、歸經、功用、主治、用法用量以及相關技術與實物構成,這與西藥不同,并不單純是指某個實物或者是某種成分。
中藥理論指中藥的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毒性、配伍與用藥禁忌等。中藥產地注重藥材的道地性。道地藥材是指那些歷史悠久,產地適宜,品種優良,炮制考究、療效顯著,具有一定的生產規模和明顯地域特色的中藥材。中藥鑒定是指根據藥物外形和內含物質的特點,對中藥的真偽優劣進行嚴密地分析和精確地判定。
中藥炮制指根據中醫藥理論,按照醫療、調制、制劑、貯藏等不同要求以及藥材自身的性質對藥材加工時所形成的一系列傳統制藥技術。中藥的應用是根據中醫的理論以及臨證的經驗制方用藥,但是,中藥由于受到西方現代技術的開發利用,正在改變著中藥的傳統用法,傳統的用法正逐漸被異化。
中醫養生
養生是中醫預防疾病、增強體質、益壽延年的一種方法,包括養生的理論與技術方法。養生歷史久,思想與方法滲透在古代各類文獻之中,逐步形成了順應自然、順應生命規律的天人相應、形神合一、協調平衡、調護正氣的理論與方法體系。主要包括精神養生、飲食養生、藥物養生、運動養生、按摩養生、娛樂養生等。
精神養生是指在天人相應整體觀念的指導下,通過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保護和增強人的心理健康達到形神高度統一,以提高健康水平。
飲食養生是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調整飲食、注意飲食宜忌、合理地攝取食物以增進健康、益壽延年的一種養生方法。
藥物養生是指通過服用抗防衰藥物以達到延緩衰老的目的,實現健身強體目標的方法。歷代醫家積累了豐富的益壽延年藥物和抗衰老方劑。
運動養生是運用傳統的體育運動方式進行鍛煉以活動筋骨、調節氣息、靜心凝神達到暢達經絡、疏通氣血、和調臟腑,達到增強體質、益壽延年目的的養生方法。如行氣導引、五禽戲、太極拳等。由于其簡便易行,療效卓著,不僅在中國廣泛應用,并越來越廣泛地傳播到世界各地。
中醫養生具有取法自然的特點,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理論與技術,是中醫學“治未病”“未病先防”的生動體現。